摘 要
"速度"本属于科学研究范畴,用于描述物理运动。"速度的高级牧师"法国社会学家保罗·维希留用"速度"来描绘和解释后现代景观,并提出"消失的美学"这种美学现象。速度不只是物理之事,速度的暴力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被"速度"绑架,在其中中丧失自主、自我和情感,"速度"使人异化。本文试图透过一系列"速度"景观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
第一章:"速度"的概念凝视。速度的本质是运动,是"和某一特定的流过的时间成比例的空间".在美学的古典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分别呈现出了"缓速度"中的静观之美、"速度"中的速力之美和"加速度"中的虚拟之美。当代社会,机械速度和技术速度共同营造了一系列后现代的"速度"景观。机械速度以汽车、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为代表,是一种物理传输速度,他使有形的身体不断被推远;技术速度以光、电磁等传输介质为代表,是一种光电传播速度,他使无形的意识和资讯瞬间被拉近。二者构成的"速度"暴力使人类居住空间发生改变,产生了远-近的倒错。
第二章:"速度"的审美特质。有别于传统审美,对"速度"的审美产生了震惊、眩晕、失神、荒诞四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对"速度"的审美呈现以下特点:"速度"形成了新的时间概念,使时间失去线性而成为各个"瞬间"的拼凑;距离失去意义最终导致空间的删除;速度对感觉和思考的删除造成审美主体经验世界方式的改变、技术速度使得主体发生"不在场"的"在场",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主体的隐退。区别于传统的审美价值,"速度"的审美呈现出消解"永恒",崇尚意外;消解"真实",崇尚"超真实";消解"热情",崇尚"冷血"的三种审美取向。
第三章:"速度"的艺术呈现。"艺术不过速度之事。"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有"速度"的参与。电影是一种"快"的艺术,从其形式的产生到表现手法的运用,都离不开"速度".从照相到连续摄影,通过加快每秒内画面呈现的频率,电影才得以产生;通过对电影叙事速度的把握,电影才能与现实生活内容区别开来。文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文学从构思到创作再到接受都是一个伴随着思考的过程,而"思考"本身就是"减速"的。李智良的《房间》以精神病人的视角旁观居民在高速运作的城市生活中劳累而又无以言表的内心经验,表现了速度造成的主体情感和思考的缺失以及主体自我的分离,人性的异化。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缓慢》里呼吁人们回归本原的认知方式、回归内在自我,用"慢生活"对抗"速度"暴力。
关键词:速度,审美体验,审美特点,审美向度
目 录
摘 要
导 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速度"概念凝视
第一节 美学史语境中的"速度"
一、古典时期的美学--"缓速度"中的静观之美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学--"速度"中的速力之美
三、信息技术时期的美学--"加速度"中的虚拟之美
第二节 后现代"速度"景观
一、机械速度的特点
二、技术速度的特点
三、两种速度构成的后现代"速度"景观
第二章 "速度"的审美特质
第一节 "速度"的审美体验
一、震惊的审美体验
二、眩晕的审美体验
三、失神的审美体验
四、荒诞的审美体验
第二节 "速度"的审美特征
一、时间的无线性
二、空间的删除
三、主体的隐退
第三节 "速度"的审美向度
一、消解"永恒"
二、消解"真实"
三、消解"热情"
第三章 "速度"的艺术呈现
第一节 "速度"的电影呈现
一、速度是电影产生的内驱力
二、速度是电影表达的灵魂
第二节 "速度"的文学呈现
一、速度暴力与人性的异化--李智良《房间》
二、"慢生活",速度暴力的救赎方式--米兰·昆德拉《缓慢》
结束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