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艺美学论文

后现代“速度”的美学解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9 共34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审视
【导言】美学角度下“速度”审美研究导言
【第一章】“速度”概念凝视
【2.1 2.2】“速度”的审美体验与审美特征
【2.3】“速度”的审美向度
【第三章】“速度”的艺术呈现
【结语/参考文献】 后现代“速度”的美学解读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束语

  如果说德里达提出"语言之外再无其他"构建了他的语言哲学观,认为语言意义系统是开放的,世上万物均可通过语言去解释。那么现代社会我们也许也应该提出"速度之外再无其他",因为"速度"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无所不在甚至有时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速度已然成为当代都市生活的主导,相较于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景象的描绘,"物只有在他的形式被解放为一种符号功能的社会才真正的存在",维希留认为只有速度,物才成其为物。速度是后现代生活的主宰和本质。然而速度以其不易捕捉的形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当人们还未感知到的时候,"速度"已经渗透;当人们终于觉察的时候,"速度"已经成为一种暴力,人类无法扭转。"艺术作品的四散爆裂或灰飞烟灭在我们眼前极远的距离外发生,在一种全然的寂静中。当我们最后终于直觉到爆炸到嘈杂时,所有一切都落为尘土。"这是一个沉溺于追求快速前进的世界,一个迷恋速度的世界。做每一件事情都追求更快,希望往越来越少的时间里填充进更多的东西。每天的每一刻都像是在和时钟赛跑。在每天匆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看不到这种"竞走"式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带来的伤害,我们已经在这种"速度"中淫浸得太深了,以至于我们几乎察觉不到它让我们在生活方方面面所付出的代价,对我们的健康、饮食、工作、人际关系、环境以及生活的社区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城市化、消费主义、工厂、技术这些都是促使生活"加速"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透过这些现象,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的驱动力问题,那就是我们如何看待时间本身。远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来把握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是循环往复的,时间看起来是在巨大的、从容不迫的循环中移动的,总是在不断复活,不断更新。而工业革命要求时间是精准的,是有序的,就像钟表所规定的那样,时间是直线性的,是有限资源。它总是在不断衰竭,你要么使用时间,要么失去时间,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那样"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对我们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是,它创造出这样一个逻辑--因为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加速,我们要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我们把每时每刻都变成奔向终点线的赛跑,虽然我们并不知道那个终点线是什么、在哪里,但它始终在心理警示着。

  于是有了"快速瑜伽"课程,而原本这种瑜伽课程需要至少 1 个小时才能发挥功效。这是为超级没时间的上班族们提供的最佳解决方案,他们一方面想要得到瑜伽的功效确只想要花 20 分钟去完成。人们期待找到一种放慢速度的方法,但讽刺的是,人们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快速地放慢速度。为什么减速很困难?其一是因为"快速"能让人很开心,这是肾上腺冲动造成的,很难根除。另一个原因可能源自文化中的一种行为定式,因为我们树立起来的文化不允许我们慢下来,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慢"是一个贬义词,如懒虫,是用来说那些做事容易放弃的人。

  然而现代人已经开始感觉到"速度"带给我们的伤害并尝试改变。在意大利开始兴起一种"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现在已经有 50 个国家参与其中,拥有 10 万成员。这场运动只是被一个非常简单和明智的信息所驱使--当我们以不紧不慢的速度种植、烹饪还有食用食物的时候,我们从食物中将获得更多快乐和健康。人们渐渐开始"慢下来".世界上大多数的地方,工作时间都已经有所减少,欧洲就是个减少工时的例子。人们发现他们的生活质量上升了,而且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在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的情况表明,无须工作成狂,也能拥有一流的经济,他们现在都位列世界六大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列。

  所以,"速度"固然给人类带来很多快捷和力量,让人类得以摆脱自身肌体的束缚而获得更多自由,获得更多时间,虽然这些时间大多时候也被电脑、手机、电视"打发"掉了。然而,生活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现代人应该要预留一点时间回归"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观照,让生活再"慢一些".

  参考文献:
  
  专着类:
  
  [1] 保罗·维希留。消失的美学[M](杨凯麟,译者)。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2001
  [2] 保罗·维希留。解放的速度[M](陆元昶,译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 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M](严忠志,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郭国良,徐建华,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者)。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6] 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的时间塑型--时间与叙事卷二[M].(王文融,译者)。上海:三联书店,2003
  [7] 奥列弗·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译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斯蒂芬·贝斯特。后现代转向[M](陈刚,译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 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M](裴程,译者)。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者)。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 马永健。后现代主义艺术 20 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 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M](何道宽,译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5]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6] 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者)。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17] 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吴美真,译者)。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18]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9] 米兰·昆德拉。缓慢[M](严慧莹,译者)。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20] 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修订译本)[M](张旭东,王斑,译者)北京:三联书店,2012
  [21] 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者)。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2] 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者)。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3]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4] 吉尔·利波维茨基,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间[M](谢强,译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5]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时间的种子[M](王逢振,译者)。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6] 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M](郭宏安,译者)。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27] 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8] 约翰·尤瑞。游客凝视[M](杨慧,译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9] 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电影精神[M](安利,译者)。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0]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译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1] 李智良。房间[M].香港:廿久几/Kubrick,2008
  [32]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者)。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3]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4]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中立,译者)。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论文类:
  
  [1] 包兆会。速度对"看"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
  [2] 孙振玉。论老子"静观"、"涤除"的审美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
  [3] 包兆会。后现代景观下的"速度"[J]. 读书。 2002 年,第 9 期
  [4] 吴晓东。福克纳的时间哲学[J].读书,2002 年,第 9 期
  [5] 卞冬磊,张希颖。媒介时间的来临--对传播媒介塑造的时间观念之起源、形成与特征的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6] 刘燕。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与媒介现实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5
  [7] 卓承芳。21 世纪为什么是维希留的时代而不是鲍德里亚的时代[J].现代哲学,2014年。第 6 期
  [8] 厉梅。在速度和记忆的深处--《缓慢》初窥[J].书屋,2004 年,第 5 期
  [9] 顾燕燕。从"凝神静观"到"消遣"--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接受方式转变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 年,第 10 期
  [10] 赵世琪。关于"速度"的哲学思考[D].吉林:吉林大学,2007 年
  [11] 张新赞瞬间--论一种现代性体验[D].河南:河南大学,2007 年
  [12] 卢志强。"消逝美学"研究--光电技术美学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1 年
  [13] 凌霄。鲍德里亚"超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 年
  [14] 庄鹏涛。穿越技术的迷雾--保罗·维利里奥的技术和艺术批判理论[J].理论月刊,2011 年第 6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