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时间:2016-12-20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7206字
  3.3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3.3.1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沧州地区游身连环八卦掌的普及程度
  
  通过对沧州地区不同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了解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详见表 7、表 8、表 9)从表 7 中可以推断出:武术专家对游身连环八卦掌非常了解的有 9 人,占总人数的45%;了解的有 11 人,占总人数的 55%.由此说明,20 位武术专家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游身连环八卦掌有一定的了解。
  
  从表 8 中可以得出:沧州市区武术练习者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了解情况不是很乐观。其中,非常了解的有 123 人,占总人数的 27%;了解的有96 人,占总人数的 21%;不太了解的有 75 人,占总人数的 17%,不了解的有 155 人,占总人数的 35%.
  
  从表 9 中可以得出:沧州市高校、中学体育教师以及武术学校教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了解情况很乐观。其中,非常了解的有 16 人,占总人数的30%;了解的有 27 人,占总人数的 51%;不太了解的有 10 人,占总人数的 19%.
  
  从表 10 中得出不同群体对游身连环八卦掌喜爱程度:12 名武术专家、28 名体育(武术)教师以及 86 名武术练习者都表示很喜欢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身连环八卦掌这个项目,分别占各自总人数的 60%、52.9%以及 19.2%;7 名武术专家、13 名体育(武术)教师以及 203 名武术练习者表示比较喜欢沧州游身连环八卦掌,分别占各自总人数的 35%、24.5%以及 45.2%;1 名武术专家、6 名体育(武术)教师和 145 名武术练习者选择“一般”,分别占各自总人数的 5%、11.3%以及 32.3%.由此说明不同群体对沧州传统武术游身连环八卦掌这个拳种还是比较喜欢。
  
  通过不同群体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了解与喜爱程度可以看出:武术专家和学校体育(武术)教师对游身连环八卦掌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和喜爱,但是大部分武术练习者不太了解和喜爱游身连环八卦掌。另一方面,对照本地区发展较好的陈式太极拳,通过网络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通过表11对游身连环八卦掌与陈式太极拳有关信息状况比较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
  
  与游身连环八卦掌相关的视频有 291 个、百度词条有 13 万、CCTV 无相关报道;而与陈式太极拳相关的视频有 132498 个、百度词条有 265 万、CCTV 的相关报道有 83 集。由此说明网络媒体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影响了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与发展。
  
  近些年,随着西方一些竞技体育项目引进国内,并且依靠大力宣传和推广深受大众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沧州传统武术--游身连环八卦掌却遭受冷落。但是其它沧州武术拳种如太极拳等,它们的发展得益于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与推广,经常举行交流活动,同时定期举办相关比赛。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原因,与政府的推广力度不够和缺乏关注度有着一定的关系。2013 年沧州市政府命名首批沧州传统武术传承人以来,沧州市博物馆收录了游身连环八卦掌的视频资料,说明政府部门对游身连环八卦掌也有一定的关注。但是这种宣传和推广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等对游身连环八卦掌进行大力的宣传与推广,借助当前的全民健身热潮,使得游身连环八卦掌能够走进人民群众生活。
  
  3.3.2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状况
  
  3.3.2.1 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的年龄分布
  
  根据沧州市体育局武术科的统计,现阶段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播和发展比较快的区域主要在沧州市、南皮县、青县这几个县市区。除此之外,其他市县几乎没有人练习。练1平时文化课的学习时间严重压缩了习武时间。
  
  通过表 12 的调查数据可以得知:沧州市区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的年龄在 40 岁以下的只有 11 人,占总人数的 10.6%;40-60 岁的有 61 人,占总人数的 58.6%;60 岁以上的有 32 人,占总人数的 30.8%.因此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的年龄集中于中老年人,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身连环八卦掌今后的传承与发展。
  
  3.3.2.2 传承方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标准是由父子(家庭)、师徒、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 100 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在调查过程中,有 13 位武术专家认为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方式大多为言传身教,占总人数的 65%;有 3 人认为是世袭传承,占总人数的 15%;有 1 人认为是网络书籍,占总人数的 5%;有 3 人认为是武术课程,占总人数的 15%.(见表 13)由此说明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方式主要还是言传身教,传承方式相对简单,在武术课程中很少涉及。
  
  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机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使得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主要还是靠言传身教和世袭传承这样传统古老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相对闭塞。由此说明,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方式相对简单。
  
  通过表 14 对沧州武术专家调查得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承主要渠道是通过传承人,在传承方式上 45%的专家认为传承方式比较完善,35%的专家认为传承方式不完善;传承人任命制度方面 40%的专家认为传承人的任命制度比较完善,30%的专家认为传承人任命制度不完善。
  
  通过对沧州武术专家访谈还得出以下发展现状与结论:
  
  (一)传承人的任命制度不太完善,发挥保护工作的能力有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包括传承人和传承单位,目前制定和实施的相关法律规定都没有对传承人下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对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角色,保护工作发挥的力度不足。法律规范条件过于概括抽象,不具有操作性,通常是以申遗为目的,不利于项目的长久推广和保护。
  
  (二)申报和传承的组织不正规。
  
  通过对武术专家访谈得知沧州传统武术多以民间艺术家、个人或多人自发形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人员和制度不健全,多以申遗为目的临时性组织较强,通常申遗完毕后便逐渐松散。
  
  3.3.3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政府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的支持情况
  
  3.3.3.1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游身连环八卦掌资金支持与利用情况
  
  本课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游身连环八卦掌项目的资金来源管理和用途方面,对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承人温静老师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以下数据。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目前沧州武术作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管理由各项目遗产继承人申报和统筹,每年的专项拨款为国家级 2 万元,河北省级 3600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资金的 50%用于开展相关活动;省级项目资金的 30%用于开展相关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开展的保护性工作进行单项申请,金额不定,视具体工作内容而定。但是通过数据显示专项资金有限,开展保护性工作和活动也有限,因此影响了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与发展。
  
  3.3.3.2 游身连环八卦掌活动场地与活动开展情况
  
  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也是影响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之一。
  
  通过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在活动场所、参加相关活动方面的调查得出以下数据结论。(见表 16、表 17)从表 16 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78.8%的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的活动场所集中在城市广场、公园以及活动站;12.5%的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的活动场所是在政府提供的活动场地:8.7%的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的活动场所是在租用的室内场地。
  
  从表 17 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只有 24 位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表示每年参加一次相关活动,占总人数的 23%;69 位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表示两年以上参加一次相关活动,占总人数的 66%;11 位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表示从不参加相关活动,占总人数的 11%.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游身连环八卦掌练习者的活动场所比较集中于公园、活动站;而参加游身连环八卦掌相关活动的频率也不多。说明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发展有些缓慢。但是得益于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与推广的八极拳近些年发展迅速。通过对武术专家访谈得知,八极拳在孟村和青县发展良好。老师们不仅出版了相关书籍,而且还定期的举办八极拳比赛、八极拳国际交流研讨会等等。近几年孟村和青县还分别建立了“八极拳国际培训中心”以及“八极拳国际训练基地”.相比之下游身连环八卦掌由于缺乏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微乎其微。由此可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4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游身连环八卦掌在沧州市高校、中学以及武术学校的开展状况
  
  通过对沧州市四所高校、部分中学以及沧州区县个别武术学校老师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游身连环八卦掌在沧州市高校、中学以及武术学校的开展情况。(详见表 18、表 19、表 20)表 18 对学校体育(武术)教师调查得出以下结论:34 名体育(武术)教师表示不会练游身连环八卦掌,占总人数的 64%;练习 1-2 年的有 13 人,占总人数的 23%;练习3-5 年的有 5 名,占总人数的 9%;练习 5 年以上的只有 1 名,占总人数的 2%. 由此说明,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通过表 19 对学校体育(武术)教师的调查还可以得出:有 3 位老师认为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的比较好,占总人数的 6%;14 位老师认为开展的一般,占总人数的 26%;但有 35 位老师认为开展的不好,占总人数的 66%.由此说明:政府部门推广的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在体育课(训练课)中的开展状况不是很乐观。
  
  从表 20 的调查数据可以得出:将游身连环八卦掌列入体育(武术)教学内容之中的只占 1.9%;在体育(武术)课中简单介绍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只占 26.4%;未涉及游身八卦连环掌教学的占 73.6%.由此可见,在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中,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的教学与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推动了沧州传统武术在校园中的普及与开展。但是整体的开展状况不是很乐观。
  
  通过以上调查和对武术专家的访谈可以看到,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在沧州市高校、中学以及武术学校的开展状况不很很乐观。一方面,学校体育(武术)教师缺乏对游身连环八卦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少数教师通过业余时间自学的方式来提高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由于沧州地区传统武术门派众多,各拳种不能均衡发展。因此,作为八大门派之一的游身连环八卦掌在校园中的推广效果一般。政府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承人“走出去”,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积极进行相关的传承活动。同时要对游身连环八卦掌进校园的工作提高重视程度,挑选具有武术基础的体育教师去参加培训学习,培训合格之后再把学到的游身连环八卦掌套路传授给学生,校园内进行推广。
  
  同时学校聘请资深游身连环八卦掌前辈、专家到学校进行指导教学,按阶段举办游身连环八卦掌相关比赛等活动。
  
  3.3.5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影响游身连环八卦掌发展的外在因素与自身发展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在此过程中,空手道、跆拳道等外来武术文化纷纷来到中国。跆拳道、空手道这些体育项目以其简单易学的运动形式和极具时尚的气息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对沧州市区武术练习者的调查中可以得出:有 152 位武术练习者表示传统武术发展较为迅速,占总人数的 33.9%;209位武术练习者表示跆拳道发展较为迅速,占总人数的 46.5%;17 位武术练习者表示空手道发展较为迅速,占总人数的 3.8%;(见表 2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跆拳道近几年在沧州市区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从而降低了沧州传统武术的吸引力。
  
  当前的武术界门派传承仍以传统的师徒教授方式为主,教学封闭,缺乏交流;在技术教学上,多数老拳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仍以老一辈子传下来的经验进行教授,教学手段陈旧、单一,对当代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在理论发展方面,由于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创新力不足,传统武术理论水平发展缓慢,各门派武术理论体系得不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作为沧州传统武术,游身连环掌八卦掌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仍无法避免以上因素的影响。今天,传统文化本土化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创新,游身连环八卦掌有必要在内容整合、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
  
  3.3.6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对游身连环八卦掌今后的发展影响
  
  通过对沧州市区武术练习者、武术专家以及体育(武术)教师调查的数据可以得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是否有利于游身连环八卦掌在今后的发展。(详见表 22)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47%武术练习者、55%的武术专家以及 58%的体育(武术)教师认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发展非常有帮助;28%的武术练习者、20%的武术专家以及 30%的体育(武术)教师认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发展比较有帮助;10%的武术练习者、10%的武术专家以及 4%的体育(武术)教师认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发展根本没有影响。
  
  通过表 23 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0%的武术专家以及 58%的体育(武术)教师认为在学校教授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30%的武术专家以及 32%的体育(武术)教师认为利用网络媒体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只有 10%的武术专家以及 2%的体育(武术)教师认为开展武术活动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武术专家和体育(武术)教师都认为只有通过学校传承和网络媒体的宣传推广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真正做好传承工作是保护和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的根本措施。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传承与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中间力量。教育部门可以把游身连环八卦掌纳入到大、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之中,改进和完善游身连环八卦掌进课堂,在校园内普及和开展游身连环八卦掌。同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网络信息化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为游身连环八卦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提高游身连环八卦掌教学的新手段和新方法。此外,要积极借助媒体、网络的宣传功能,促进游身连环八卦掌在沧州市区的普及与发展。可以在现有的中国武术协会网站上增设游身连环八卦掌这个拳种的网页。网站上可以开设相关栏目,比如套路介绍、视频播放、辅导培训等。
  
  3.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游身连环八卦掌发展策略与保护措施
  
  3.4.1 完善保护传统武术的立法活动,建立系统的保护机制
  
  对于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武术保护两方面而言,还没有健全的法律予以保障,传统武术的许多内涵并没有纳入到法律保护的范畴之内。因此为有效保护游身连环八卦掌,我们必须加强立法活动。通过立法可以有效规范政府、社会、民间的行为,使游身连环八卦掌的传承与发展能够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加入传承与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的队伍中。现阶段国家除了要对传承人进行经济方面的一些资助之外,还要为传承人提供进行传播武术系列活动所必须的传承条件。
  
  近年来,我国政府己经开始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武术保护的相关立法,力求建立和完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制。沧州地区也要加强相关方面的立法进程,为本地区传统武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4.2 加强政府工作职能,提高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效率
  
  首先,政府部门要为游身连环八卦掌相关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在适当的时候要为定期举办的传统武术运动会或展演交流等提供所需的场地、设施和其他必须的物质条件。其次,政府部门要适时举行游身连环八卦掌学术研讨会,为传承者、练习者、研究者之间提供展示才艺、切磋交流的机会,以使他们互相的取长补短,不仅提高游身连环八卦掌的理论研究水平,也有利于提高各自的技艺。最后,政府要允许、鼓励和支持民间建立以游身连环八卦掌为主要产业的合法组织和团体,为游身连环八卦掌发展谋取经济效益,实现传统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最终形成良性互动。使游身连环八卦掌能够做到来自民间、服务社会,从而为沧州传统武术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和发展增添更多活力。
  
  3.4.3 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组
  
  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对继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态度经历着从无知到冷漠的尴尬现状,加之传统武术自身特点的限制,导致了传统武术传承的断层。众所周知,传承、发扬传统武术最关键的力量是传承人,但是仅靠传承人来完成游身连环八卦掌传承和发展的任务未免力量单薄。建议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组,协助传承人的传承工作。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小组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游身连环八卦掌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帮助,制定相应的奖励和保障机制,为传承人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同时为了使沧州传统武术其它拳种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3.4.4 继承传统转变观念
  
  转变思想观念。沧州武术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传统武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使得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共同发展。如果竞技武术脱离了传统武术而发展,那么竞技武术就成了无源之水。加强游身连环八卦掌自身改革与创新,借鉴八极拳的发展模式来促进游身连环八卦掌的均衡发展。鼓励传承人积极地走进民众来进行教学,这样游身连环八卦掌既可以得到继承、发展,又满足了人们健身、强身的需要。
  
  3.4.5 积极地借鉴国外相关方面的成功经验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方面的水平与国外许多国家存在差距,不仅是日本、韩国,还有许多国家在对本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是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榜样,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现代遗产保护法的国家;印度在相关方面也有许多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比如多方参与筹措经费、倚靠广大民众的支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鼓励私人企业参与抢救和保护工作等。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公民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增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保护工作起步晚,所以至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要打开视野,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完善的体制以保护和发展游身连环八卦掌和我国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