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卢卡奇文艺理论对胡风的作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9 共3163字
  结语
  
  卢卡奇与胡风两人的文论在思维方式、逻辑架构以及理念观念上都存在着天然亲近感,这源于胡风对卢卡奇的阅读与认同。卢卡奇在中国被接受的三四十年代里,胡风是唯一能够引用卢卡奇文论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并且敢于公开赞同卢卡奇观点的。胡风对卢卡奇文论的接受呈现出营养与反哺的双重关系:卢卡奇文论给予了胡风充分地理论养料,使其在自己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胡风为卢卡奇文论在中国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胡风使卢卡奇被越来越多的中国理论家所认知。
  
  八十年代在中国展开的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论争,即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与马克思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蓝本,进行了社会主义范畴下的讨论,推动了国内研究卢卡奇的新一轮热潮,中国理论界逐渐将“总体性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和终极目标。进入九十年代后,关于两人文论本身的研究及影响研究呈全面、深入态势,涌现出颇多成果,研究视角也更加广泛化、多元化、新颖化。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结合我国当代文论发展的趋势,对于卢卡奇和胡风所关注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呼唤也更加有了理论地位,并显示出勃勃生命力。
  
  在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论与写作传统已经淡出文论体系与公共视野,被大众广泛关注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魔幻小说、穿越小说,媒体商业化运作已经远远地抛却了现实主义传统。我们不禁发问“文学如何介入现实”?生活在当下的人们面临伦理、人性、价值观等巨大转折的冲击,我们该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获得有益感悟与思考?答案不难得出,即使在社会转型的当下,现实主义文论被边缘的实际状况中,现实主义的现实实践品格,仍然关注与观照着社会生活状况,而这也是文学能深入人心、长久不衰的奥秘所在。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写作被概括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很多人只关注了魔幻技法,却未能领略其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质。如果说莫言因带有现实主义的实践品格和创作倾向被世界所认可,那么现实主义文论传统就不应被漠视,穿透人心、试验心灵的一系列文学作品就应重新回到文坛的重要位置。
  
  那么,我们就仍需要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对我们的理论滋养,也更需要胡风在借鉴卢卡奇理论的基础上可以浇灌出属于本土的现实主义文论之花。


  参考书目

    着作类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卢卡奇。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3] 卢卡奇。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 卢卡奇。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 卢卡奇。审美特性(第二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 卢卡奇。卢卡奇自传[M].杜章智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7]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 卢卡奇。卢卡契文学论文选(第一卷):论德语文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9] 张伯霖。关于卢卡契哲学、美学思想论文选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 伊·艾尔希。卢卡契谈话录[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11] 衣俊卿。卢卡奇再评价[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2] 马驰。卢卡奇美学思想论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 张西平。卢卡奇[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4]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5] 胡风。胡风文集[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6] 胡风。胡风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7] 梅志。胡风沉冤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8] 范际燕、钱文亮。胡风论--对胡风的文化与文学阐释[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9] 徐文玉。胡风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0] 高文波。胡风文学批评论稿[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11.
  
  [21] 孙书文。文学与革命--周扬文艺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2] 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探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 廖超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论争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24]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
  
  [26] 冯雪峰。雪峰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3.
  
  期刊论文类

    [1] 孙士聪。“理论的旅行”与“夹缝中的话语”--卢卡奇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早期接受[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1)。
  
  [2] 艾晓明。胡风与卢卡契[J].文学评论。1988(5)。
  
  [3] 王丽丽。文艺与意识形态交错纠缠的开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9)。
  
  [4] 高继海。心灵与形式的统一--论卢卡奇早期文艺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 红苇、周斌。胡风文艺理论中的黑格尔因素[J].齐鲁学刊,2001(1)。
  
  [6] 魏绍馨。人本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论--胡风文学思想评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4)。
  
  [7] 赵璕。“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异化”理论--“物化”概念的发现及其对论争分野的重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2)。
  
  [8] 黎活仁。福本主义对鲁迅的影响[J].鲁迅研究月刊,1990(7)。
  
  [9] 谭好哲。论马克思恩格斯整体论的典型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4)。
  
  [10] [日]斋藤敏康。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创造社“革命文学”理论的发展[J].刘平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10)。
  
  学位论文类

    [1] 张晨阳。比较视野中的卢卡奇与胡风文艺思想[D].2003.
  
  [2] 沈静。卢卡奇对胡风文艺思想的影响与比较研究[D].2011.
  
  [3] 朱朝辉。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胡风文艺思想[D].2008.
  
  [4] 沈健。胡风文艺思想研究[D].2008.
  
  [5] 马熠航。胡风文艺思想研究[D].2012.
  
  [6] 王银辉。穿越“阴霾”走向新生--卢卡奇文学理论在中国(1928-2011)[D].2012.
  
  [7] 陈伦杰。卢卡奇文学理论的中国接受研究[D].2008.


  致谢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耕耘两载的学位论文如今到了收获的日子,我的心中却颇不宁静。在论文写作的时间里,搜集材料、整理笔记、写作修改,每一个过1彷徨与迷茫。虽然艰难,却庆幸自己收获颇丰。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对论文框架的建构,对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这些过程都将使我受益终生。如今,论文中仍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的思索会一直进行下去,但我最想说的还是感谢。
  
  感谢自己的导师孙书文教授。孙老师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教授,他细致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谦恭和善的为人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总是为自己能成为孙老师的弟子而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时光中,孙老师虽然公事繁忙,但对我们的要求却一直严格。讲解《人论》的情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此篇论文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取材到写作、修改、定稿,无一没有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三年间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凝聚着孙老师的辛勤培育与付出。同时也要感谢文艺学教研室的诸位老师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恩师情永难忘。
  
  感谢卢卡奇与胡风如同战士一般的勇气。卢卡奇沦落他乡,胡风身陷囹圄,即使学术与生活中遇到再大的打击,他们仍然勇敢地像个战士。这样的精神会一直引领着我走下去,在之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做砥砺前行的勇者。
  
  感谢父母的默默支持与鼓励。父母的爱给了我起点,同时也给了我远方。在本篇论文写作期间,父母给了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持,是我受到挫折与失败时最温馨的港湾。父母对我的期待永远是自己前进的最大动力。
  
  感谢手足情深的同学情谊。感谢同门王海雁、刘颖,感谢闺蜜邢兰娟。论文写作关键期,正值三伏酷暑,同宿舍的庄振华、范金莉、张静带给了我无限的清凉与慰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感谢这特殊的告白方式。
  
  感谢山东师范大学七年的培养、关怀和陪伴。那座山,那片湖,那些树,都是我青春最温暖的回忆。
  
  青春,现在是用来奋斗的,谨以此篇论文献给我拼搏奋斗的青春;青春,将来是用来回忆的,谨以此篇论文献给我终将逝去却一直不朽的青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