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
手机媒体,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信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成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这一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这一结果显示出,手机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中国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仍保持着其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手机媒体在农村的普及日益广泛。
早在2011年6月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发布的调查报告就显示我国农村手机普及率达90%.手机媒体融入农村,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变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学术界关于手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的文献非常少,但已经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手机对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手机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影响;还有少量文献研究了手机对农民工素质提高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系统的规划、培养、教育、训练等手段,提高人对于自然界开发利用能力的过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总人口是13.7亿人,其中农村人口近半数。如何有效的开发中国农村人力资源一直以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一直强调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有效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手机媒体的发展可以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种媒介手段。手机短信、手机通讯,手机上网,QQ,MSN等改变了农村里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手机报纸,手机网上新闻及手机电子书籍等改变了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手机拍照,手机音乐,手机电视等各种娱乐方式丰富了农民的业务生活。无意识中,手机的使用对农村文盲及二次文盲的再教育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而有意识地,手机短信群发,手机天气预报,手机培训教育视频等等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信息的了解程度,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也扩大了农民之间联系和交往圈子,使得农业信息的获取更便利化,低成本化,快速化。当然手机媒体在农村中有效传播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手机信息服务模式发展不完善,农民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意识不强等等。
本文以陕西省为立足点,以手机媒体传播的典型受众,即农村青年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手机媒体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作用表现,并研究了手机媒体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标在于,在深入认识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以手机媒体传播作为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途径和手段,研究了手机媒体如何通过媒介特性促进了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并深刻分析手机媒体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以便手机媒体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1.2.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文章借用手机媒介来研究它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不仅为传播学研究、农村社会学研究、信息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可供考察的案例,同时也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视角,有利于多学科的交融研究。
现实意义:文章以陕西省部分市县的农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民的手机使用行为分析,剖析了手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即不仅促进了农村人群信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新型农村青年农民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有利于激发农村群体的媒介获取意识,培养他们的媒介信息获取能力。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国内研究动态
1.3.1.1对手机媒体促进农村发展的作用及可行性的研究
王明源(2007年)在《信息传播技术与农业推广》中提出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力量,这样就可以让农民自发运用新科技来发展农村。与此同时,农业推广人员同样可以发挥作用。让农民信息取得途径非常便利,能够得到想要的信息。这样,农民能够提高自身的技能,能够发家致富,农村人力资源就得到了开发。
学者通过一些成功案例显示了手机在农业中的一些成功应用。高洪皓、陈韶君等(2009年)认为,现在,和传统的媒介通讯手段比较而言,手机能够在农村迅速普及。
农民接触手机很容易。比如说,在一些省份,农民通过利用手机通信技术进行网上采集信息,然后再发布信息。这些信息将通过短信的形式免费传送给其他用户。农民通过一部简单的手机就能够知道各种各样的信息。手机是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普及的一种便利手段。
类似的手机媒介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和概述,没有进行实践论证。因此其作用大小,传播效果如何,是否如预设中的一样,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1.3.1.2手机媒体对农民生活方式影响的研究
手机对农民的生活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改变。自从手机这一先进的媒介融入农村,农民的观念开始发生了变化。农民比以前做事情更有规划性和计划性,时间观念越来越强。
农民能够接受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扩大自身的关系网络。而且农民比以前搜集信息,传送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农民可以获得海量的信息,信息在人群之间的传递越来越快。手机对农民的生活、娱乐和工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农民在这种媒介环境和农村环境的交融之中,重新构建了与之互动的群体。手机融入农村之后,传统的观念和现代观念在融合中互补。湖南大学张孝翠的硕士论文涉及到在农村社区中手机作为人际传播手段的传播内容,如手机上网、手机短信等,手机传播主体以亲缘关系为主,同时,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对手机的依赖度。
1.3.1.3对手机媒体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于解决手机媒体在农村发展中有效应用的问题,研究者们大都从基础设施建设、传播内容渠道、信息服务体系、农民媒介素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手机媒体在农村发展中有效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姜照君(2005年)觉得,我国农村发展要依靠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长久、稳步成长,不仅仅要关注硬资源的构建,更要重点加强信息的实际应用效果。
戴文红(2007年)觉得,新媒体在农村中的普及可以利用对传播内容、传播途径和传播道路的变化来突破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一些制约问题。在传播内容上要结合本土情况,体现地方特点,使信息以实用为原则,同时增加农业相关内容,更好的服务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媒体对涉农信息的报道需要改革和更新,要从基层挖掘信息,增强信心的接近性,让农民更受益。同时要加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扶持与激励的方式促进各组织在农村市场的技术推广和研究。
邹华华、刘洪等(2007年)认为,要依靠政府以及社会其他力量的支持,与此同时,还要让农民把获取的信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需要。只有这样,手机媒介才能够在农村中长远的发展和生存。所以,要在农村成立专业的稳定的信息采集部门。信息内容要和农民息息相关。而且信息传递方式要简单易懂。农民能够有时间以自己的方式把这些信息内容吸收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应用新的农业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农民进行详细的指导,要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邹华华等(2008年)认为,手机以及其他传统媒介能够吸收彼此的有点,相互融合,内容共享,变化出更多形式和类别的传递模式。
陆媚、贺根生等(2009年)认为,可以通过政府政策的帮助来解决手机媒体在信息传递中遇到的困难。可以使用一些传播平台,将手机媒体和传统媒介进行互补。还可以建设专业数据库和咨询库。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有关手机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国内学者研究基本是从宏观入手,提出手机在农村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应该从基础设施建设、传播内容渠道、信息服务体系、农民媒介素养等方面改善现有状况。
国内外很多研究人员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缺少实地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总是总结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关于农村实地调查分析,手机在农村中到底有哪些实际应用,这些应用效果如何等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微观层面分析。而且,研究者的切入角度,很少从政府操作控制情况以及农民自身的出发点进行考虑。除此之外,研究的角度太过片面,太多的研究分析了手机媒体应用后所显现的效果和贡献,没有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只是研究了手机媒体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没有重视手机媒介使用者的感受。
1.3.2国外研究动态
1.3.2.1手机媒体在农村生活方面的应用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居民以农业和小规模交易为生。由于传播设备的稀缺,在很多偏远地区农民和小商贩只能到达市场才能了解到相关物品的价格信息。手机的普及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获取信息的快捷渠道。
在塞内加尔,一个叫做Manobi的组织专门收集产品价格信息,并上传到中央数据库。农民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得到出售农产品前的市场农产品价格信息,并且找到最好的出售价格。这种成果显示,此项服务的实施使农民受益增加,同时,该服务也使当地渔民能够更加便捷的寻找买主,减少了变质鱼的数量。
在《手机改善坦萨尼亚地区农村生计和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中,学者Kiondo也调查了手机在坦萨尼亚地区对改善农民生活所起到的积极效果。研究样本包括310个家庭,74个核心家庭的参与者和22个关键的受调查者。数据的收集主要来自问卷、对核心家庭的调查和对关键受调查者的访问。研究发现手机扩展和加强了社会网络;增强了人们对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削减了传播成本;增强了行动效率,对改善农民生活和减少贫困起到推进作用。通过使用手机农村贸易者和农民能够更好的获取市场信息和价格,并快捷的交流买卖信息,使得生意成本减少了。同时研究发现手机为农村家庭提供了快速简便的信息交流信息,增强了人们的谋生手段,例如传统的商贩每天等着顾客到店里进行买卖,而现在他们还通过手机与客人商讨订货和交易,从而对改善生活和减少贫困起到推进作用。
另外学者BrandieMartinandEricAbbott对手机在乌干达地区农业发展中心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随着手机在乌干达农村地区迅速普及,当地信息传播出现了新机遇,这对信息缺乏的农民和小型农业交易都有帮助。2009年6月7日,在乌干达的Kamuli总共有110位农民收到了访问,包括56位男性和54位妇女。研究调查了手机在农业的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交易的协调;与专家协商;市场信息获取;紧急求助;财政监督。
除了专家协商功能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使用,其他4个功能都有大量的人使用。显示了手机被广泛的应用于大量不同农业用途中。研究还发现除了紧急求助功能的使用,妇女稍领先于男性,其他几个方面都稍少于男性。这是由于妇女经常要照看牲畜,牲畜生病时她们就用手机来求助兽医。这些结果显示手机被用于各种用途来改善农民的生活。
以上研究显示了手机在促进农民生活上所起的作用,利用手机媒介为偏远农村提供很多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农民和养鱼的人就能够降低获得信息和市场买卖交易的费用。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一些小型企业在使用手机这一新的市场交易媒介之后,能够扩大交易规模。而且能够提供远程专家诊断来帮助农民解决他们在种植和养殖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但是手机在农村的普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区的研究显示,一些农民宁可自己到处去询问付出很多的费用和成本也不愿意使用手机获取相关的信息。一些农民和企业家使用短信的也非常少。究其原因,农民本来的媒介意识和媒介能力缺乏。一些手机功能使用和程序编排过于复杂。
1.3.2.2手机媒体在健康传播方面的作用
“健康传播”的一个通常定义是:“指通过各样途径,使用很多传递媒介及办法,为保护以及有利人类的健康而收集、加工、传播、共享有关健康信息的过程。”新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使利用新媒体进行健康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加迅速和有效。其中利用手机媒体来建设健康传播和服务体系已经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
在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关于手机在医疗方面应用的研究中,来自非洲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使用手机来提高对开普敦肺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这个项目定期给患者发送短信息,提醒这些患者定时定点吃药。这种媒介服务方式简单快捷,而且成本很低。患者能够坚持治疗,(布里奇斯,2005)。
除上述情况之外,在印尼国家还有一种远程医疗体系。这种体系让一些偏远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获得体检相关的消息。手机媒介信息技术能够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使用。一些非常贫困地区的国家,他们的通信基础设备缺乏,手机就能够变为非常重要的传递信息的载体。还有一些学者,他们认为手机在治疗重大疾病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在南非的东南部,手机就可以应用到艾滋病的治疗之中。学者KeithAlcorn调查了一项医疗机构利用手机对艾滋病人进行情况跟踪的服务。通过手机护士每周以电话或短信的形势对接受此项服务的艾滋病者进行关爱和情况跟踪。这些生病的人可以通过手机寻求帮助。他们在收到一些短信息时可以回复信息告诉医生或护士没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病人和医生护士之间的沟通成本和费用。事实证明,这种低成本的医疗体系,病人感觉得到了关心,能够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以上研究显示了手机在健康传播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利用手机进行健康传播在很多国家仍处于初步阶段,且相关的研究也很少。
1.3.2.3手机媒体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在很多偏远的地方,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很多人难以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比较比。手机媒介信息传播能够让偏远地区的人得到一些信息。通过远程支持教育,可以通过手机媒介,向这些人供给一些容易接受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逐渐认识自身和社会,能够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和生活。电脑已经被应用到远程教育中,手机相比电脑而言,成本要低廉很多。
在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有一些关于短信教学的项目。这个项目让信息发布者和所在学校的老师之间能够通过媒介有效沟通。信息发布者可以通过手机媒介想学校传递一些教学资源。学校也可以告知自己的需求。这种借助手机媒介的沟通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校在采购教学资源时付出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效率。
还有一个“技术支持的远程教育”项目,研究了信息通讯技术在非正式教育中的发展潜力。探讨以一种有效的可持续方式对缺乏水资源、缺乏环境卫生和保健意识的马尼拉居民进行技术和知识培训,让他们在水、环境卫生和保健方面能够达到要求。一些有关的组织可以借助手机媒介发送一些有关的知识,实施远程教育。
研究表明,在提供远程教育课程方面,短信是一个可行的技术,但是短信的使用程度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低。
1.3.2.4手机媒体在应急传播方面的应用
在一些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他们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折磨。针对这种自然灾害情况的发生,人们加强了灾前警告系统的意识。以往的预警系统是由政府在电视等媒介上进行公布。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速度比较慢,空间位置受到了限制,人们的应急准备难以实施。有一些国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改进。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始增强在灾害设备方面的发展了。他们利用移动媒介技术加强应对灾难的反应力。
在日本,有一种叫做I-mode的灾难留言板服务,在受灾地区的I-mode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在相关界面更新和查询信息以让亲友和同事了解他们的安全状况。这项服务能够降低人们面临重大灾害时的恐慌,让他们了解到自身所处的实际情况。但是这种系统只能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才能够发生启用。
目前基于移动技术的灾害管理系统的研究还很少,且这样一些系统的主体应用者主要是政府和相关组织,没有使广大群众参与自主的运用。
总体而言,国外对于手机在农村的研究多从实证调查入手,注重手机媒体应用的价值和效果,也关注手机应用过程中的创新和扩散。综合来看,其研究重心从宏观理论层面深入到社会实际层面,研究也显示手机在农村发展中的几个领域有着广大的应用潜力。
1.4研究思路、方法和论文结构
1.4.1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1研究思路
文章是在明确此选题的目的及意义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手机媒体在农村传播现状等基础理论;其次分析了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并指出了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建议,以供参考。
1.4.1.2研究方法
文章拟运用传播学、人口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原理与知识,立足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根据调研资料和以往文献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手机媒体对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书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资源,针对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手机媒体以及记载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文献进行较为全面地搜索,并通过详细的阅读,将大量纷繁复杂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用多学科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在更高一个层次上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整理。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章在对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时,把搜集的相关数据绘制成图表形式,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法,再加上定性分析,使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分析为基础阐述研究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价值,并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手机媒体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所体现的作用。
理性判断和思维:通过综述和调查,将研究内容进行理性判断,分析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所在,通过研究提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具有创新点的手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对策。
1.4.2论文结构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内容与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表现。第四部分剖析了手机媒体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提出了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5可能创新之处和不足
文章创新之处:从手机媒体对农民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信息水平提升三个方面全面描述了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用,并从农民、媒体运营商、政府三个角度分析了手机媒体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模型,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文章不足之处:以陕西省部分市县的农村青年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的空间位置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调研样本的年龄范围具有特殊性,不足以代表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特征,但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