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人力资源管理硕士论文

手机对陕西省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作用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3 共5676字

  第三章手机对陕西省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作用表现

  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成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这一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这一结果显示出,手机对农村网民的增长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此次报告和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同样显示出网民年龄偏年轻化,主要集中在20-29岁。根据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29岁手机网民占比为35.7%,由此可以看出青年人群是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手机使用活跃者。

  本章研究主要以陕西农村和一些厂矿用工单位为主要调查对象,笔者走访了陕西宝鸡市千阳县、西安等地,共获取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此次调研对象主要是农村青年,所以对年龄有严格要求,由于不同国家和组织对青年的年龄界定都不同,此次调研对农村青年的年龄界定最终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年龄界定为准,即15-34岁。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网民占据所有网民数量的80%以上,对于开展研究最具代表意义。

  3.1手机对农村青年知识水平提升的影响

  3.1.1手机媒体传播有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3.1.1.1数字鸿沟定义

  数字鸿沟,英文表述为“digitaldivide”或“digitalgap”,最初是由新华社翻译为“数字鸿沟”,有的还翻译为“数字分化”、“信息鸿沟”、“信息分化”等,台湾地区称为“数码沟”、“数位落差”、或“数位隔离”.关于“数字鸿沟”这个概念的来历目前说法不一。不过数字鸿沟一词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是在1995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组织人员研究并发表了《在网络中落伍》的系列报告之后。1995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应用,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及时发布了第一个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对美国城市和乡村中的未曾拥有者的调查》;1997年,发布了有关数字鸿沟的第二个官方报告:《在网络中落伍:数字化生活差距的新数据》;1999年,推出了《在网络中落伍之三:定义数字鸿沟》;2000年10月又发布了第四个报告:《在网络中落伍:走向数字的普及》。这四个报告都使用了“数字鸿沟”的概念,提出那些已经接入互联网的美国人和没有能力接入使用互联网的美国人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观点。研究者们根据研究的需要,有多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PippaNorris从三个方面定义数字鸿沟:一是全球鸿沟,指发达社会和发展中社会之间在接入网络方面的差距;二是社会鸿沟,涉及每个国家中信息富足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三是民主鸿沟,指那些使用和不使用数字资源去从事、动员或参与公共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差别。

  韩国学者金文朝认为数字鸿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或条件:接入信息设备和信息;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接入或欣赏信息价值的能力。

  胡延平认为数字鸿沟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贫富分化”问题。他的综合性定义得到了我国大部分学者的肯定,很多文章中都引用此概念。

  在此文中,作者将数字鸿沟定义为信息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差距。

  3.1.1.2手机媒体如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从此次调研农村青年对手机的使用情况来看,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强大,在未来农村发展中具备相当大的潜力。其中90.1%的农村青年拥有手机,百分之百的人会通话功能,91.5%的农民会短信功能,其中有73.5%的农村青年会手机上网,查看新闻,手机QQ聊天,甚至很多农村青年开通了飞信、微信等,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订阅了手机报。农村青年对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兴趣和接收意愿。40.4%的人对手机具有中度依赖性,42.7%的农村青年表示对手机有重度依赖性。78%的人群表示日常所获取的信息主要是依靠手机媒体。

  梅特卡夫法则也称之为梅特卡夫定律,是一种网络技术发展规律,指出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网络外部性是梅特卡夫法则的本质。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网络中有N个人,那么网络对每个人的价值与网络中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这样网络对于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N-1)=N2-N成正比。如果一个网络对网络中每个人价值是1元,那么规模为10倍的网络的总价值等于100元;规模为100倍的网络的总价值就等于10000元。网络规模增长10倍,其价值就增长100倍。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每一个手机用户的效用很显然地体现为他可以无阻碍地与其他手机用户互相共享信息。因此这里就以数字表示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传送信息的机会来作为手机对用户的效用值。假设起初只有一个用户开通了信息业务,由于无法和别人交流信息,从而也无法共享信息,所以这部手机对改用户的信息效用为0.如果这时有另一位用户开通了信息业务,对这两个用户而言既可以给对方发送信息,又可以接收对方传送的信息,那么这个网络的总效用为2,边际效应为2;而当第三个手机用户加入时,总效用增至6,边际效应为4.以此类推,当用户数N很大时,网络的总效应就等于N(N-1),趋近于N的平方。即手机网络的总价值随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呈爆炸式增长。

  3.1.2手机媒体有助于缓解农村青年二次文盲现象

  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农村青年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上者农村青年仅占11.8%.所受访的农村青年主要都是初中毕业,占了66.1%.其中还有22.1%的农村青年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农村青年由于所处教育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接受教育程度本来就不高,在他们离开学校后由于所从事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限制,原本学校学到的有限知识也很大程度被忘掉。在文章中,笔者将“二次文盲”定义为,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农村人群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特点,在工作和生活中未经常接触或从不接触文字和信息而呈现出文化水平倒退的现象。手机媒体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青年离开学校后所出现的“二次文盲”现象。首先,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增加了农村青年接触文字和信息的频率和容量。在所调研的272位农村青年中,有94.9%的人表示平均每天会收到1~3条信息(包含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信息平台发送信息),有89.3%的人表示平均每周会发送3~5条信息,18.4%的人曾经通过手机查看下载的电子书,72.1%的农村青年平均每月花费5~10元用于手机上网(查看新闻、聊天、浏览其他网站),在这72.1%的农村青年中有17.9%的人表示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5~10分钟,有67.3%的人表示平均每天用手机上网10~30分钟。其次,手机媒体为农村青年在文字和信息方面出现的疑难问题提供了快速检索平台。有61.8%的人表示曾经通过手机短信拼音编辑查找出自己所忘记的汉字,有43%的农村青年曾经通过手机上网使用搜索引擎(百度,搜狗,谷歌等)解疑遇到的生僻字、成语、流行语及其他疑难问题。和以往的文字和信息传递媒介(报纸、书籍、互联网、电视、广播等)相比,手机携带方便、传递信息功能强大、互动充分逐渐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对于消除农村青年的“二次文盲”现象贡献很大。

  3.2手机媒体传播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村青年农民

  3.2.1手机媒体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此次调研中,村干部和农民占所有有效调研人数的25.4%,为69人,其中有50人来自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千阳县是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典型代表。2005年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手机短信平台在千阳县开展示范,随后在宝鸡市得到推广,手机短信平台为农业发展做出前所未有的贡献。被调研的50位千阳县青年农民中,有14人主要从事粮食种植(其中有1人种植药材),36人从事养殖(其中从事奶牛和奶羊养殖的人数为21人,从事桑蚕养殖的人数为15人)。在这50位青年农民中,有23人为“农信通”用户,19人为“电子务农”用户。这42人平均定制此类手机短信业务时间为2.3年,所定制的农信通服务包括农业气象(100%的人定制过)、供求信息(23.8%的人定制过)、市场行情(57%的人定制过)、农业资讯(88%的人定制过)。其中有17人(养奶牛和奶羊的15人,养蚕桑的2人)曾经拨打过农信通专家服务热线解决临时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

  千阳县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原因,冬春常有寒潮侵袭,夏季常有多阵性天气发生,如雷雨、冰雹等。灾害预警天气的及时发布有助于农民及时采取防备措施。对从事种植业的农民来说,农业气象可以有利选择播种时机,施肥时机和收获最佳时机;养殖奶牛和奶羊的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天气变化,对牲口及时安置,减少天气变化带来的疾病和损失,养殖蚕桑的农民可以在灾害来临之前及时采集桑叶。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农业气象信息、农产品市场行情是农民最关心的农业信息。31%的农民反映曾经在出售粮食、奶制品、桑蚕等农产品时参考了所定制的农产品价格行情,防止商贩刻意压低农产品价格。有27位农民的手机里存有农产品收购商贩的联系电话,以便及时出售奶制品和蚕桑。

  千阳县一直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谢宏伟,辛一兰在其文章《聚焦万家信息搭建致富桥梁---千阳县农业信息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调查》指出千阳县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与联通、移动公司合作开展“电子务农”“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发展用户12828人,发布手机短信1093条。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模式为农业服务,发展手机短信用户2.3万,占农村手机用户的63%,发送本地农业科技信息1093条,提高了农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

  3.2.2手机媒体传播有助于农村青年手机网络自组织建立

  自组织理论认为开放的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可以通过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经过突变而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状态,也就是系统“自发地”组织起来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结构。手机网络自组织是指以手机虚拟网络为交互平台以BBS、QQ群、BLOG、手机飞信、手机飞鸽、手机微信及网页等为载体,由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群所成立的非正式群体。手机媒体的传播有助于青年农民网络自组织的建立。农村青年手机网络自组织建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利于组织成员从组织中“吸收”海量先进信息,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向组织供给“个体营养信息”便于组织的强大以促进其它成员的共同进步。

  在此次调研的69位农村青年农民中,会手机上网人数为57人,其中拥有QQ号人数为57人,加入手机飞信人数为26人,会使用手机微信人数为12人。会手机上网的农村青年农民中曾经浏览过农业相关网站论坛、搜索过农业相关信息人数为47人,加入农业生产相关QQ群人数为39人。在这39人中,从群组织中收到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人数为39人,向群组织其它成员发送过农业信息人数为27人。在57位会手机上网的农村青年中,其中来自千阳县的农民有39人。在这39人中加入农业合作社的人数为30人(其中加入养奶牛和奶羊合作社为17人,加入养蚕合作社为13人),这30人在QQ中加了其他合作社成员的人数为26人。据这26人反映,在他们和其他合作社成员通过手机QQ群的互动里,经常讨论的农业信息是有关气象变化、灾害预警、农产品价格变化,农产品新品种等。有4人曾向农业生产相关BBS论坛发过帖子或留言,上传过农产品照片宣传特色农产品(一村一品)。农村青年手机网络自组织的建立有助于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的迅速的传播和共享。农村青年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自组织成立农业生产网络合作社,这样有利于内部成员了解并共享农业市场信息、气象信息、生产信息和新闻政策,有助于提高局部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和凝聚力。

  3.3手机媒体传播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3.3.1手机媒体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所发挥作用理论分析

  手机媒体能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作用主要是由于手机互动充分,保障了“沟通”的有效性,进而克服了务工者在就业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信息不对称”理论自KennethJArrow于1963年首次提出之后,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关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当一方无法得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或要了解对方信息成本太高时,交易双方便会在信息掌握上处于不均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少的信息,从而处于信息优势或劣势的地位。手机媒体互动的充分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保障了农村青年在就业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信息对称性,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影响。

  3.3.2手机媒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第一、手机媒体丰富了农村青年就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提高就业信息质量根据表2所显示,调研的农民中,手机内存有21-50个电话号码的人数比例为53.7%,存有51-100个电话号码的人数比例为36.8%.农村青年在手机内存有电话号码数量的增加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增加了就业信息来源的可能性。在所调研的务工者中有64.4%的人表示是通过主动给亲戚、朋友和同学打电话或发信息而获取就业信息的。18.9%的务工者表示曾通过手机上网浏览用人单位简介、其它网友对用人单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评价以确保选择高质量的就业信息。16.3%的人表示是通过手机就业网站(大街网、赶集网等)浏览到就业信息,然后给用人单位打电话获取就业职位。3.1%的务工者(厨师、美容美发)表示是通过加入手机QQ群(厨师群,美容美发群)从其它群成员所发就业信息而获取就业职位。有12.5%的务工者表示曾经收到同学、朋友关于就业等短信或电话而放弃原有工作选择“跳槽”到给予更高工资的单位。

  第二、手机媒体传播降低了农村青年获取就业信息的成本此次调研的务工者共160人,其中将务工者分为在本地务工者和在外务工者两大类。在本地务工者为43人,占总务工者人数的26.9%;在外地务工者为117人,占总务工者人数的73.1%,外地务工者居多。在通讯不发达的时期,务工者在寻求就业渠道过程中总要付出很多成本包括时间(等待亲戚朋友推荐)、金钱(交通、人情支出),对于寻求外出务工机会的农村青年更是如此。手机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从时间层面来说,70%的人表示可以即时和亲戚朋友打电话、发信息询问就业信息,19.4%的人表示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就业网站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从成本层面来说,98%的人表示在寻求就业机会中,手机通话、短信费用比较低,76.9%的人表示通过手机短信、通话、QQ互动等可以将就业信息表示清楚,同时10.6%的人表示曾通过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查询就业单位地址,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支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