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融资效率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03 共7240字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以农业产业一体化为特色的农业食品经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然而,进入新世纪的农业食品经济模式,在传统的现实羁绊中故步自封,由此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正成为牵制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桎梏。作为“农产一体化”的支柱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准入门槛不断放低,逐步摆脱了传统意义上自产自销的小农形象,但是面临日益多元的市场需求,由于结构化优度低、农产品转换率不高、大企业比重偏低,农副食品加工业依旧脆弱。长期以来,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一直受到传统生产方式所限,技术效率相对较低[1],也导致食品工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指数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由技术创新、设备改良和劳动优化带来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已经成为引进大规模企业、活跃农业食品经济的主要瓶颈。截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为 70426.72 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工业产值达到 30280.67 亿元;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数为 59099 家,而其中大型企业仅有 754 家,全行业全年负债总额达到13730.02 亿元,亏损额达到 129.5 亿元[3-5]。据此,农副食品加工业应对传统性挑战,急需注入更多资金要素,提升融资效率,使农业经济社会实现由自外生推动至内化发展转型。

  论文摘要

  在农副食品加工行业内,小型的私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居多,这种“小型化、私营化、家族化”的非传统挑战共同导致了农副食品加工业内企业管理规范不力,直接导致了经营者管理理念的限制,管理制度僵化和财务统计工作的体制不健全。“小、私、家”的时代特征,不仅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还也会使整个行业缺乏活力,造成行业治理危机。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农科院院长李家洋曾用“骨干龙头企业少、规模偏小”来形容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规模特征,除个别的龙头部门规模较大外,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仍是以空间分布零散的中小企业为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引进深加工的大规模企业也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方面,农副食品加工业内大量微小企业的“利益短视”,会造成大规模投资项目“空洞”,即小企业集群“利益短视”引起的项目投资力度不足,直接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难以引起大型企业的注意。只有积极提升项目投资的规模和力度,才能以扩大自身规模来提高行业整体的竞争优势,而融资作为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的物质前提,更是食品支柱产业实现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所需的最普遍最灵活的资金来源[6],也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可持续保障机制[7]。

  1.1.2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不断加快,农副食品加工业作为我国政府和社会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载体,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工业部门。对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动态研究,既能在理论层面保障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安全技术创新的资金动力,也是在实践层面上对食品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因此,构建不同生命周期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融资效率双维度评价体系,动态分析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不同阶段有效融资的实现途径,对传统的农业食品经济进行提炼和改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是促使相关部门认清农副产业技术更新滞后和资金流通迟缓隐患的传统性及非传统性桎梏,推进技术革新以保障农副食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食品问题的日益突出,质量保障的迫切要求日益增强,但不难发现,资金供应不充足和周转不及时是制约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最大障碍。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作为基础性食品工业,融资效率低下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关键。因此,以资本结构基础理论为基,国内外研究经验为鉴,本文针对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主客观障碍,构建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双维度评价体系”,深入剖析融资效率的影响机制,结合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融资行为尝试分析不同生命周期有效融资的策略模式,为在根源上实现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突破提供科学依据,对丰富和发展农业食品经济与资本结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我国企业融资低效、融资不足现象频繁发生的事实反复证明,农副食品加工业受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生产经营中往往受制于政策导向、舆论压力和自身“利益短视”等负面因素,可能会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差强人意的食品安全标准和生产经营模式,从而致使大量隐患滋生。农副食品加工业高效融资实现途径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最大程度地优化经营者在不同生命周期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资本结构配比合理,引导国家部门对企业融资开展利好调控,进而为地方各级政府解决食品工业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需求间的失衡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由于国外研究文献几乎没有对融资效率的定义,而更多的是倾向于对金融市场效率的测算分析。融资效率研究的“凤毛麟角”,一方面是受西方国家自身独特的行政组织体系、企业组织系统和产权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源于其拥有的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高度市场化的财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西方企业融资高效率的“禀赋”。

  Titman 和 Wessels[8](1988)是较早分析企业资本结构新理论的国外文献之一。该研究选取 1972 至 1982 年美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利用线性回归和因子分析对资本结构展开实证研究,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指出发达国家如美国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方式是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主要是债务融资,得到短期债务比率与公司规模呈负相关,交易的成本是影响资本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高交易成本企业可能面临着发行长期金融工具效率偏低的结论。Rajan 和 Zingales(1995),Romano 和 Claudio(2001),Sulla(2003),Francesco(2010)等也都对债务水平与企业融资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论证[9-12]。其中,Sulla(2003)和 Francesco(2010)是早期为数不多的研究不同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因素与企业长期融资间传导机制的文献资料。

  Arie[13](2012)以 2011 年全球食品政策报告为着眼点,分析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原因,指出食品加工企业因融资困难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现象近几年时有发生,正是食品安全隐患的政策漏洞。该研究认为政策制定者和食品企业经营者的重心应当放在食品加工部门的资金症结上,建议政策制定者为经营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经营者通过优化内部的资源配置实现高水平的融资效率。

  Elena Fagotto[14](2013)从法律和经济学的视角指出研究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对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该研究分别从法律层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财务层面的融资结构对食品行业内融资效率影响因素展开细致的分析,认为扩大融资规模,提高债务融资比例,并辅之以完善的法律监管,有利于实现促进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Gopal 等[15](2014)以墨西哥政府和部分企业为案例,提出了解决企业融资效率低下现状的总体思路。分析指出,在宏观层面上建议政府和企业自身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出发,调整组织资本结构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双管齐下,以此来提高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

  S.Dogliotti 等[16](2014)基于全球粮食安全首次国际会议报告的相关内容,讨论了在全球层面和权衡各国协调竞争关系的复杂环境中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了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结果。其中,该研究在食品危机的解决思路上特别指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声讨环境污染因素的影响外,还应把更多的精力灌注到如何提升一线食品加工企业的融资效率上来,只有在解决企业生产加工食品的后顾之忧基础上,才能有效缓解当前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食品安全危机。

  1.2.2 国内研究动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我国对融资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融资效率的内涵研究;第二方面是融资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第三方面是融资效率的多维性测度和深层次分析。

  《怎样看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最早提出“融资效率”这一名词的研究文献之一[17]。虽然曾康霖在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和完整的定义,但他从理论层面深刻剖析了社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原因和影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和成本的因素,提出融资形式的选取要着以融资的效率和成本为着眼点,利益约束机制是对融资效率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我国应当采取“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政策。国内较早研究“融资效率”内涵的还有李健(1995),强飙(1988),文宏(1999),陈姗(1999),王佩艳和耿强(2000),卢福财(2001)等[18-23]。其中卢福财(2001)对于融资效率的定义较为全面,也普遍为学术界所沿用,定义企业融资效率为某种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制度在实现由 I 向 S(储蓄向投资)转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力和效果。全面理解企业融资效率应基于微观和宏观两维度展开,其中一个方面,即企业融资微观效率是从经济个体的维度对某家企业的融资方式及其融资制度展开作用分析和影响机制分析,应包括企业的融入资金的配置效率、法人治理效率以及企业资金的融出效率三点;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企业融资宏观效率,换言之,是企业整体的融资活动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作为企业融资活动的外在效率,应包括从经济保障性、资金配置效率性、资金作用有效性等多个方面的侧重点。

  王晓红和黄丽娜[24](2011)以企业融资决策为出发点,在定义和明确融资效率内涵基础上,以融资期限的长短、融资数量的多少、融资方式的多样性等融资决策因素作为投入指标,以融入资金的使用有效性、经营风险大小和公司治理效率为其产出指标,简历了企业融资效率综合型指标测评体系,并提出了以聚类与数据包络有机结合的企业融资效率测度方法,为学术界有效开展对融资效率的全面评价工作和企业做出真正有效的融资决策提供了新思路。

  罗洁[25](2012)在其研究中指出“民以食为天”,农副食品加工业与全世界同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该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但是针对食品部门投融资问题的重视度尚不高,专门针对食品企业的具体情况而提出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以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构建的融资效率评价模型以融资成本、融资规模和偿债能力为投入指标,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为产出指标,从该公司的发展现状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和优化方案。

  邹鼎[26](2012)以食品业上市公司为例,选取沪深股市食品业板块 2011 年末所有食品业上市公司,在介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融资效率与企业绩效相关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并对食品公司的有效融资提出了一些支持性意见。该研究建议从三个方面来提升食品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对企业绩效的驱动作用:一是加强债务融资的“硬约束”;二是公司应该将负债控制在一定适度范围内;三是食品业上市公司应当减少短期负债,更加注重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融资效率作为企业决策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甚至高效的融资策略将利于经营主体的行为规范性和经营绩效的显着提升。

  王正位等[27](2013)构建了一个基于管理者乐观的数理模型,通过数理推导,证明了当公司存在破产成本、管理层对公司经营乐观的情况下可转债可以是最优的融资选择。该研究以曾是内地最大送餐服务公司和最有投资价值的食品企业福记食品上市公司为例,进一步指出如何合理地监测公司管理层的过度乐观行为、提升企业融资效率、降低财务困境风险,是公司金融实践过程中需要予以重视的一个方面。

  马可和雷汉云[28](2014)基于 2009~2012 年 1401 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运用 DEA方法对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进行测度,并选取 Logit 模型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各类作用要素展开分析。该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整体融资效率低,总资产规模、第 2 至 10 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融资效率具有长期促进作用,而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权益负债比率、非流通股占比、财务费用比率则对企业融资效率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由此建议国内企业通过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来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和融资环境。

  邹丽[29](2014)强调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应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和发展工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其研究由于农企发展的不确定性、信用等级偏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信用担保机制等因素,中国农业企业目前面临融资效率低下、融资渠道匮乏困境。指出可以借助于农村金融服务的进一步优化,农副企业经营实力的自我夯实,以推动行业整体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庄小将和吴波虹[30](2014)针对不同生命周期对企业资金的需求,分析了企业生命周期对融资效率的影响,并建议性指出可以采取以企业孵化器来突破技术效率和技术创新中的资金困境的结论性方案。基于融资效率的测度和分析,提出有效融资的三维策略,其一是优化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机制,而其二是优化公司的信用担保体系,最后是尝试建立多时期、多层次的动态市场体系。

  1.2.3 研究综述

  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业生产经营行为衍生的融资效率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界定“融资效率”含义和构建融资效率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因此,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也相对完善且成熟。随着理论研究的日益丰富及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专家学者也逐渐转向采用不断修正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对融资效率进行评价分析,来帮助经营者挖掘问题、破解难题。国内外现有研究随时间跨度的这种更迭和进步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然而,从以上的文献资料中也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学者已经对我国市场经济中不同行业的经营实体进行了融资效率评价,但融资效率评价体系会因行业特殊性而缺乏普适性,本文在测度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取上更倾向于从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上入手。此外,现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商榷。在研究视角上,国内文献鲜有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融资效率的分阶段动态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作为从“田头”到“餐桌”的关键性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需要企业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谋求更有效的融资渠道,以适应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然而,对农副食品加工业领域内企业融资效率的研究较少;在研究方法上,对融资效率的定量分析以数据包络分析较多,以 DEA-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考察的研究方法较少,对不同生命周期各影响因素与融资效率间的传导机制研究仍然较少。此外,本文尝试构建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双维度评价体系”,以期使测度的结果更加精准、可靠,进而得到不同生命周期农副企业有效融资的策略模式。

  因此,迫切需要对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问题从多个维度展开创新性、系统性思考,并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及方法上有所突破。本文正是基于国内外关于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及评价体系范式,对不同生命周期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机制及效率测评分析做详细的探讨和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文根据生命周期、资本结构和融资优序等理论,综述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充分界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融资效率等概念的基础上,从融资成本的节约和融入资产的配置两维度考察农副食品加工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集群展开分时期、分阶段的动态分析,深入挖掘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现状及其成因,并提出不同生命周期的有效性策略模式以促进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论文摘要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以农副食品加工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融资效率的动态研究主要采用规范分析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国内外研究动态、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解析方面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在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如下:

  (1)要素分析法

  研究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影响机制,即企业规模、融资规模、融资结构等诸多方面因素对于融资效率的正反方向作用。一方面,考察了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在销售规模和融资规模等方面的促进效应;另一方面,也分析了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在融资成本改进和融入资产配置方面的作用。本文力图全面反映各因素对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影响。

  (2)计量分析法

  对农副食品加工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获取样本融资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同时,构建融资效率的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全要素效率模型(DEA-malmquist)分析,挖掘不同生命周期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全要素效率和技术效率水平,以便对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进行分时期、分阶段的动态研究。

  (3)综合归纳法

  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归类及梳理,将不同生命周期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融资效率的测度结果分时期、分阶段进行动态研究,以多图标的陈列来归纳论点,用图片的展示来阐明关系,将不同的作用机理或作用过程用剪矢串联起来,做到流程表述清晰,要点表达简明扼要,在言简意赅的基础上力求得出不同生命周期农副食品加工业开展有效融资的建议和策略。

  1.4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对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动态分析,综合运用K-means聚类方法和 DEA-malmquist 效率模型,为全面测度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融资效率水平及其成因提供方法支撑。

  (2)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遵循“食企资金链断裂”、“食企技术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思路,试图将研究对象按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成四类企业集群,以此来强化融资效率动态研究和策略模式的适用性。同时,本文以生命周期和资本结构为理论研究框架,把对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的分析,重点分解为融资成本的节约和融入资产的配置这两个维度,形成了企业融资效率测算的双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这为提升农副食品加工业融资效率测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了新思路。

  (3)在研究内容上,本文在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融资效率的总体分析与个体分析基础上,得到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不同时期融资效率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基于具体诱因提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融资有效的策略模式,力争成为具有一定实践作用和可操作性的优化途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