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翻转课堂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开发(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1-19 共124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翻转课堂的应用
【第2部分】翻转课堂下地方文化课程开发研究绪论
【第3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与翻转课堂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4部分】 翻转课堂视角下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5部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研究
【第6部分】基于翻转课堂的校本课程设计结语与参考文献

  2.具体开发

  (1)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起着指引性的作用,它是整个课程开发的风向标。由于学者们研究角度,分析问题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多种取向的课程目标。

  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两种取向的课程目标类型分别是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在许多课程文献里,课程目标与行为目标几乎成了同义词,这主要是由于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影响,泰勒指出,陈述目标的最有效的形式,是要明确指出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能够运用在生活的哪些领域。

  显而易见,具体性和可操作性是行为目标的优点,但是,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样会导致课程目标仅关注学习者外显行为的变化,而学习者的心理变化将会被忽视。为此,美国学者艾斯纳对行为目标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全面性发展,课程目标应包括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这类目标区别于行为目标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通过对上述课程目标的分析发现两种取向各有所长,因此,课程目标的取向不可盲目取舍,科学的课程目标应该是将多种取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而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当然,作为国家课程补充的校本课程也不例外,目标的确立同样以三维目标为参考标准。

  笔者通过借鉴和参考国家课程的目标、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宗旨、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该课程的内容以及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这六方面的内容,确定了《吴地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参照李亦菲学者所划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所包含的三类知识:记忆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应用程序性知识,本文将《吴地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制定如下:①能够初步讲述所学历史遗迹的由来,并能够简要解释建筑的功能、特色及文化内涵,学会将历史遗迹进行分类比较。②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能够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杰出成就及对自己的影响。③知道家乡的民间艺术,能够向他人介绍它们各自的艺术特色,产生的缘起以及与吴地文化的联系,并能够将它们与其他地方的同类艺术进行比较分析。④知道无锡当地的特色小吃,初步学会几个自己所喜欢小吃的制作,知道百年老店及它们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中的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进行了以下的论述,无论对于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如果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观念,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

  可见,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参考李长吉教授所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八个维度:把握方法、交流合作、参与探究、经历过程、把握信息、处理问题、拟定计划,对《吴地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如下:①学会选择和应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比如:查阅书籍、借助网络、访谈、观察。②学会拟定简单的活动开展方案。③能根据探究主题的需要,能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加工,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④能够独立观看教师布置的学习视频,并能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⑤能够在网络平台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学会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平台与同学共享。⑥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是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李亦菲学者从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五个系列建构了这一目标。

  本文参考其观点,建构了《吴地文化》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体如下:①合理评价自己及他人劳动成果。②对他人提出的不同意见,能客观分析并加以改进。③养成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的良好习惯。④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⑤学生在了解无锡文化的同时,能够真实感受到自己与家乡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⑥产生建设家乡和祖国的责任感以及服务家乡和祖国的高尚情操,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2)筛选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到课程目标之外,还要考虑到其他众多因素。具体来说,翻转课堂视角下的吴地文化校本课程内容的筛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内容的筛选是否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所选取的内容是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所筛选的内容是否能够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

  ①体现吴地文化特色

  吴地文化博大精深,远非一门校本课程能够包揽,因而在筛选的过程中,尽量筛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来充实校本课程。

  ②以学生为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就需要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为主体。决定课程内容的不是学科专家,而是学生,只有筛选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程内容才能被学生同化。否则校本课程就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③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其所学的知识技能只有与社会的需要相匹配,才能更好的为整个社会服务,较好地发挥社会效用。二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社会的未来发展相关,当今世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仅拘泥于现实,也应该为未来的需要做准备,应该具有预见性。

  (3)课前活动设计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一般包括学习指南和学习任务两大部分。学习指南又包括学习主题、学习方法、视频结构图及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及学习该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有准备有目的有方向地开展自主学习。学习任务的作用就是明确告诉学生通过自学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一般包括观看视频、完成测试题、互动交流三项任务,测试题是针对视频内容设置的一些问题,其作用就是用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聊天室、留言板等社交媒体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分享各自的收获、感悟,互相帮助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本文在借鉴参考金陵学者设计的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尝试设计出了适合该校本课程的框架结构,具体如下表所示:

  微视频的设计:

  微视频虽然短小,但是其设计开发也需要考虑较多的因素,这样才能使得所开发的微视频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符合教学规律,最终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第一步,教学内容的微型化处理。将教学内容微型化处理,并不是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割,而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将某一单元或某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微视频,使得每一个微视频在保证能够独立承担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要兼顾这一系列微视频之间的关联性。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碎片化学习而导致的学生知识掌握的零散性和无序性。

  以校本课程中的"认识锡剧"这一单元为例,按照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将该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微型化处理,分割为锡剧的发展演变、锡剧的行当、锡剧的行头、欣赏锡剧四个微内容。四个微内容的分割在保证各自独立完整的基础上,也兼顾了各个微内容之间的衔接,并将它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顺序进行了排列。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微视频制作方法的确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视频制作可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这为微视频的制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对视频制作工具的熟悉程度、学校所具备的可利用资源、知识的类型、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等多个因素选择视频制作的方法,笔者对微视频的制作方法进行了分析整理,具体如下表所示:

  第三步,微视频的结构设计。教学内容微型化处理之后,需要对微视频的结构进行初步的设计。结构的设计是微视频制作的前提,微视频的结构一般分为导入、内容主体、小结三部分。导入的作用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设置一个问题,也可以创设一个简单的生活情景等等,但是由于视频时间较短,导入部分要尽量浓缩,迅速切题。内容主体的呈现讲解力求围绕一条线索展开,突出主体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一节课主要内容讲解之后,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同样视频教学也不例外教学也不例外,其呈现内容尽管短小,但最后的小结也是必不可少的。
  
  微视频的制作。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微视频的制作方法比较多样,教师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应选择与其相契合的制作方式,虽然制作方法不同,但是具体的步骤一般都包括脚本编写、视频的前期制作以及最后的视频后期处理三大部分,下面以"认识锡剧"这一单元的微视频制作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为了确定视频的呈现方式,笔者调查访谈了学生对"锡剧"的认知和态度,锡剧虽然与越剧、黄梅戏并称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但是经调查发现,学生对其了解很少,并且 50﹪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锡剧,30﹪的学生无所谓,既不讨厌也不喜欢,并不特别想了解锡剧。鉴于这一现状,笔者尝试以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期望能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步,进行脚本的编写。脚本是视频制作的主要依据,下面选取了"认识锡剧"这一单元中锡剧简介之锡剧的起源发展这一部分内容进行具体的介绍,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原始视频素材的获取。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和可利用资源,教师需要借助方式搜集获取所需的视频素材,"认识锡剧"原始视频素材的获取分别借助了 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flash 动画制作软件、Adobe Audition 音频编辑和混合环境软件,以及DV 摄像机进行了图片的处理、动画的制作、音频的录制和编辑以及视频的录制。

  第三步,视频的后期处理。原始视频素材获取之后,就需要运用诸如 adobe premiere,edius 等视频编辑软件将所获得的视频、动画、音频、图形等原始素材合为一体,并根据需要可以运用转场、视频滤镜等效果工具将这些素材进行美化、剪辑。

  (4)课堂活动设计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除了能够运用课前的视频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之外,还主要体现在延长了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内化的时间,即课堂的主体由之前的教师转化为了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需要教师精心地安排设计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以确保课堂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活动设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确定课堂探究的问题。

  首先,教师通过课前与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收集每位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其次,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探究的可行性两方面出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补充。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生活环境,学习经验的差异性导致了思考方式的不同,因此,针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

  但是,基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可利用的资源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等多个方面来筛选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一般是通过完成课外作业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而翻转课堂则是通过延长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增加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协作学习的时间来促进知识的内化。首先,在问题解决之前,教师按照同组异质的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其次,学生先进行独立探究,之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观点看法,共同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实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并给与针对性的指导。

  作品展示,学生评价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探究结果进行展示。展示作品不仅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汇报总结,也是生生、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一次契机,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作品。

  对学生的评价,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模式,如目标达到模式,主要包括泰勒目标达到模式和普罗沃斯的"差距模式",前者是最早的评价模式之一,直到现在仍影响着教学评价活动,后者是在泰勒目标达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这种评价模式就是把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学业进行比较,以便从中获得制定课程所需要的"差距信息",目的是揭示和克服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之间的差距。

  1这两种模式存在着共同的局限性,即对学生的评。

  价仅强调结果,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仅重视预期目标,而不关注生成性目标。针对目标达到模式的弊端,斯克里温提出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该模式强调,评价者在评价时不应仅判断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是否与预期目标相吻合,而是应在没有预期目标的基础上来着重评价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这种评价模式虽然在思想上超越了目标达到模式,但是由于它的可行性较差,难以得到广泛运用。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性的发展。而"目标达成评价模式"和"目标游离评价模式"都难以满足该教学模式对评价模式的需求。

  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评价模式超越了这两种评价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的评价需求相一致,它强调促进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是评价的真正目的,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指引学生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每一环节会运用不同的智力解决问题,而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了解全部学生每一个学习环节的学习状态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评价会存在偏差,需要包括家长、同学、教师等多个主体的参与。为了能够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也需要从多方面设定,比如知识掌握情况,与同学之间沟通交流情况,独立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等等。在确保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的情况下,评价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知识测验,课堂观察,访谈等等,这样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5)校本课程评价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课程与教学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大多数教师认为,课程的开发、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是由课程专家完成的,他们对评价的理解大多仅限于"教学评价",而对课程评价则比较陌生。学者们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给与了课程评价多种定义,而本文将课程评价定义为对课程和学生的综合评价。

  2对学生评价的研

  究在上一小节已进行了论述,因此,下面主要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进行探讨。

  就校本课程而言,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校本课程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进一步谋求学生、教师、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并不是追求一个已被论证的结论。

  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范围较广,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以及课程实施的评价。课程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目标是否与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相一致,表述是否既具体又有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评价校本课程内容则主要从内容的教育价值、内容的代表性(能否代表吴地特色文化)、内容的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考量。课程的排列顺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评价课程组织合理的指标。而对课程实施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项,教学所需求的地点、时间、设施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证,是否充分利用了学校、社区以及信息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总之,对课程本身的评价需要多个主体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改进完善校本课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