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层次管理过于细化。
在 S 校长的认知里,学校管理最科学的方式是科层化。比如说,她的工作和副校长的工作界限不同,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负责德育养成的副校长工作也不同,“校长是一个大家长,看似是发号施令,学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直接负责人,我若不提醒,什么事情都办不好。”但 M 老师说到:“普通教师哪有权力决定外出培训、优质课评选这些事情的,学校是校长说了算,至少也是中层才有话语权。”
Y 小学以管理严格着称,比如说在时间上,早晨 7 点 20 分必须到校打卡签到,教师出早操的时候,领导还要再清点一遍人数。公正的制度是秩序养成的保障,但若执行对象是大多数人,不是所有的人,有人持有特权,教师们在无形中会觉得自己处于最底端,是领导限制和监督的那一部分人,这样的科层管理只是束缚人的工具。
(2)校长与教师领导力发挥不均衡。
领导学的研究证实,学校需要有厚度的领导,其厚度来自组织中不同节点上的包括技术、人、教育、符号和文化在内的五种领导力量1.假如只有校长、中层的领导,没有教师领导或教师领导长期处于弱势,教师专业发展就会丧失生命力,这也是目前领导学理论转型,鼓励教师领导发展、规范教师专业自主的原因。
YT6:“领导力那是校长的事情,我们老师管好班级、上好课就行。现在我的时间用在教学、管班还不够呢。现在的孩子不好管,杂事也多,哪有心思管学校、别人的事情啊!”在 Y 小学这位老师的观点具有普遍代表性,上文也提到了 S 校长推崇科层管理,在无形中对校长负责领导、教师上课的安排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在实践中,学校的传统领导将校长的权力不断集中,自上而下的领导方式将教师控制住,与当下倡导的平行领导不符,在这个角度上看,校长领导力阻碍了教师领导力。
(3)教师专业发展唯行政部门是瞻。
Y 小学每天都有半个小时的早读时间,原先是主科教师分配,由教师自行安排。自从这一学期,区教育局一纸命令要进行小古文背诵,学校只好复印材料给学生,早读时间就得背诵不太适合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小古文。老师们普遍放映:上面一句话,学校要跟着做,教师、学生就得遭殃。原来这学期区领导新上任,他是语文老师出身,很喜欢古诗词,大力倡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为此,这学期对各学校考察还增添了一项即小古文朗读的推广。YT8:“现在都是跟风,上面让搞什么活动,我们必须就得跟着,没办法这都是考核条目。领导只求花样翻新,不认真系统地干一件事,现在是小古文背诵,下学期这个领导走了,又会有别的东西。”
在 Y 小学,教师们没有适宜的土壤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她们很少有心思研究在教学、课程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以被动者的形象出现。在谈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时,教师们认为学校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影响太深,事事为教育局马首是瞻,没有考虑到校情、师情、学情、致使学校的自主性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形式主义严重。考虑到 Y 小学的组织架构,若是完全去除上级行政部门的导向,它可能走到另一个对立面。
适恰的办法是当上级行政部门规划出来的时候,学校首先坚持完成自身确立的目标,其次才是满足别的任务。
3.2.3 Y 小学的合作环境缺失。
合作与领导力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将教师领导力比作是鱼的话,那办公室合作文化就是水,融洽、良好的氛围,使得教师领导力如鱼得水。但在 Y 小学,合作、平等的文化没有突显出来。
(1)办公环境不独立。
三年级一共 14 个班,一天中班主任因为要坐班,出现在办公室的时间、频率是最低的。三年级的办公室在三楼,布局上与写字楼安排差不多,是隔间式的。桌子上是作业、教参,原则上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不给配备电脑,教师们一般在教室完成作业批改,在办公室进行备课、确定教学进度、讨论课程、教学上的疑难问题。除了工作上的交流外,办公室兼有聊天室的功能,教师们在办公室也会聊聊生活上的感触,所以教师们其实没有一个专门、独立的学习空间。
(2)教研讨论的效率低。
在中层看来三年级组的教师对待讨论、共同学习上不是很积极,能推则推。举两个例子:教导主任不在,周三数学组的学习就被老师自作主张取消了,甚至有一次教师们抓阄决定谁去总校听课。
三年组的 10 位数学教师,全都是女性,而且都已经结婚生育,她们年龄差别大,有工作经验在 20 年以上的教师 2 位,工作年满 15-20 年的教师有 3 位,6-15 年教龄的教师有 3 位,工作经验不满 5 年的还有 2 位。从成员能力看,M 老师的教学业务处于领先地位,她熟悉所有小学数学教材,班级成绩优异,其他几位教师在备课、教材处理、教学进度、作业布置等方面都与 M 老师看齐。
YT1:“三年级数学组不组织实在的磨课,组内都是女教师,而且班主任占了四个,她们事情比较多,人不易凑齐,如果谁有问题就直接问 M 老师或老教师。这样做可以减少很多矛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女教师多了,麻烦也多了。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有争议的题目不多。只有在批改试卷时,会意见相左,关系到班级总分的,才会找教学副校长。”
教师们缺乏讨论,一是年龄差别大,二是女性教师,心思细,想得多,易产生矛盾,不愿意交流。年轻教师不敢质疑资历老的教师,宁可墨守成规;10 位女教师,划分为三个小团体,有教学上的困惑、难题时小团体内部解决。只有本班分数出错时,才需要一个“行政上的领导”来解决,她们不关心为什么领导会给出这个答案,只在乎自己班上有几个人答对了这个答案。教师们不是围绕教学、研究进行讨论,她们的讨论分两种情况,一是“风平浪静”时,边批改作业边聊一些班级趣事,中间还有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三方会谈往事”,以及家长有多么不配合自己的工作。二是“疾风劲雨”时,考试了,要涉及到平均分跟自身利益了,那一定要定下一个基准。
YT2:“赛课全程都是我一个人在战斗,从接到指示到查找资料、准备教具、参赛上课,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这个课关系到我评小学高级教师职称,没人主动为我出谋划策,大家默认这是个人的事情。我对白板课一窍不通,没办法只能让老公从他的单位想办法寻找材料,因为这样的课不能用现成的课件。”
全组十位教师在平时没有专业探讨,就连 YT2 老师的赛课也没有给予帮助。据悉,YT2 老师是组内最年轻的教师,多数教师都有过上白板课的经历。但在别人眼里,评职称、上公开课只是为个人,所以 YT2 要自己准备。
(3)女性小团体交往过密。
在学校里,教师之间的私人交往很正常。尤其是在女性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 90%的Y 小学,她们都有自己的小团体,套用教师们的话,“从吃饭、上卫生间这些生活小事上你就可以看出谁跟谁是一伙的,生活小事一定要找自己人的。”
YT3:“现在要建立学习共同体,其实是看教师的个人关系。八班和十班老师关系好,那她们肯定是共同体;二班和四班老师成绩不相上下,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那肯定不是一体。”
YT4:“共同体的活动内容不一定都要在学校里的时间完成,它往往是很随意的。
我们都有自己稳定的圈子,其实那就是共同体,在自己的小团体的讨论、交流可比整个学科组的备课有效多了。”
女性教师交往的密切度令人吃惊,生活小事上都能看出关系的亲疏,它对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影响,比如我们在 Y 小学发现的现象:只有相熟的教师间才会分享教学信息、共用一份复习材料、复制班级管理制度等。浅析这种现象,小团体的产生可能缘于女性教师私下里的走动,比如兴趣、地缘关系等,当然也有别的理由,所教学科、入学时间、甚至有的教师在入职前就已经是“熟人”,因为她们是一所师范毕业的同门,如此看来,小团体的存在也就合情合理了。
离散的教师群体,不团结的合作文化,伴随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行,逐渐加剧了女性教师之间紧张的关系,潜移默化地造成了教师彼此的疏离,不利于教师和谐同事关系的建立。
3.2.4 Y 小学的教师间竞争激烈。
Y 小学衡量教师考评优与差,合格与否的指挥棒就是学生的分数,这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在学校有竞争很正常,毕竟在职称评定、评优、分配工作上每人的机会不同。
良性的竞争会鼓励教师比、赶、帮、超,共同进步,但如果竞争的尺度过大,就可能适得其反。
(1)学生的分数--校长的法宝,教师的罩门。
YT3:“在 Y 小学凡是考试都会排名,纳入教师学期考察,在学期总结的时候,教师得汇报班级历次成绩、优秀率、及格率。每次考试排名最后的两位教师要写检讨,还要随时做好领导进班听课的准备,这些都是让教师无奈的事。”
M 老师:“领导当然在意学生成绩,这是评价教师最重要的指标,比如刚才接到一个推优指示,明确说了至少有一学年的成绩得在年级的前 1/3.”
YT2:“小姑娘,你将来进了学校就知道。校长还是喜欢那些老教师,老人经验丰富,管理学生有一套,能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学生成绩,这样家校关系其乐融融。领导不太在乎教师能提出多少教改想法,有没有创新理念也不重要。”
鉴于保守型的教师文化,Y 小学用分数衡量教师,教师不愿意将教学经验毫无芥蒂地与别人分享,都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意味,这也使得校长美好的治校理念大打折扣。其实教师们在内心深处还是渴望交流的,有教师说到:“碰到调皮捣蛋的孩子、责难的家长,大家在一起共同商讨一下,交流经验还是很有启发的。但人人都戒备,怕‘教会了学生,饿死了师傅',自己的成绩被别人超了。就算我想和别的老师交流,人家也不一定肯啊!”还有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先从形式上鼓励、支持教师交流,每个人都贡献一份自己的小智慧,最后一定是大智慧。”
教师们有交流的渴望,但真正的融合还是被一些现实的因素所桎梏,比如 Y 小学现行的教师考评制度。YT4:“啊,这次考试我那两个班又是垫底,这也不能怪我,他们基础差,我是去年才来的学校,生源好的班早分给别人了。我在以前的学校成绩可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生的成绩不能完全代表老师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