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由于传统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多定位为对学术知识的深造和追求,也就是按照学术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来培养硕士研究生。但对于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的教师来说,就不能追求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统一性和规定性。对于在职教育硕士不同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需求来说,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更利于其成为复合型人才,为其成为优秀的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和行动反思能力的教师而做好铺垫。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不仅体现在理念的兼容与前沿性,同时在培养方式上也可以进行灵活和新颖的突破。
首先,打造适合职业需求特色的在职教育硕士。随着现代化教育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培养方式已无法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定需求。通过教育科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并将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我国的教育科学理论。所以建立体现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尤其重要。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是在职教育硕士培养结构调整优化的内在要求。从目前我国的在职教育硕士培养上看,在职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与相关专业的学术性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大同小异,课程多偏重于理论知识,而有关教学实践、相关岗位职业要求以及职业道德准则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并未体现出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点,不能够合理的打造适合职业需求特色的在职教育硕士。同时,教学方式采用集中面授方式,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而目前能够适应在职教育硕士的网络教授方式却得不到发展。其教育方式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多元化培养目标在于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相结合,打造复合型人才,让其成为优秀的在职优秀教育硕士,让教育不流于形式。
其次,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培养目标以专业性为导向,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局面,要提升到“专家型”,实现多样化。培养骨干型在职教育硕士。针对自身从业的行业特点,打造行业专家。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学位,就是指向教育实践。因此专业性应是教育硕士培养所关注的核心和关键,这里所强调的专业性并不是摒弃对理论的学习,反而是要强调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即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在职教育硕也并不是完全深入到学校进行实践,也应进行课题的研究。但与学术型硕士不同的是研究的课题也要以实践为着眼点,更多的关注教育实践,探讨在实践中遇到现实问题,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使理论能更好的应用在教育实践之种。这样有利于实现较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能力、良好的专业情意之类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四、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科学化。
制定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时应紧密结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以及基础教育现状,遵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律,反映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的独特性,坚持因材施教,开展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优秀。
第一,课程设置符合实际、因材施教。在职研究生有别于全日制研究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具有职业需求和务实需求类型。另一方面,在职研究生属于不脱产学习,工作和学习时间一般都会有冲突,虽然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社会知识,但专业知识水平有待提高。高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设置和设立成人学生的实际需求的课程,在课程与教学的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一个合理的,可行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国内外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调整和完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工作的在职人员重,业余学习的特点。由于掌握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的在职人员的差异大,技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第二,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不可替代的。本课程内容设置的主体,教学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在教师的基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个别课程;课程讲座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些课程。
第三,作为教育的课堂教学主要标准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反思以及发展职业能力,行动研究能力,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来帮助实现。然而,中国继续教育硕士招生的增加迫使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逐渐过渡到 “批量生产”、游说集中教学更有效的形式,自由教育方式更加随意。从教学经验丰富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可以看出,应该扩大在职教育课程的广域化,培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在职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两个实体具有一种连续的循环关系。课程对教学产生了一种连续的影响,相反,教学也影响课程。教学决策的制定在课程决策之后,反过来,课程决策在教学决策实施和评估后被修改。这一过程是连续的、重复的、无止境的。
第五,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在职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要严谨,要科学,符合教学目标。必须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还有必要设置实践课,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利于在职教育硕士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的环节安排上也要有所创新,力求在课程教学中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六,进行反思性教学。教学方面,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在进行反思式教学的过程中,在职教育硕士也会有所收获,学习到这种教学方式,并在以后的基础教育实践中运用,对自身和对基础教育都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订严谨的课程与教学方案,进一步优化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人格健全、素养深厚、基础扎实、理念先进、技能突出”的基础教育优秀师资。
五、加强“双师制”,拓宽其联合指导。
“双师制”使每名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有两名或多名导师的联合指导,一名理论导师,一名教育教学实践导师,这样做不仅能够对在职教育硕士的在学术理论和职业能力上有提升空间,还能培养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多角度、宽视野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鼓励和提倡学校和企业、基础教育学校中聘请理论过硬、职业能力强的优秀导师联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获得更多、更立体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培养具有复合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功效。
与此同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教育硕士导师业务培训能力,促进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另外一方面要进一步创造调查研究的条件,保证教师在科研的道路上畅行无阻,通过探索基础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制度上给予相应的保证,施行导师遴选与考核机制的动态化管理方式,明确岗位职责,确立奖惩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在积极性,不断开拓教育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