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自我封闭
当一个网格化的社会来临时,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网结”存在,只有融入社会网络,其存在才具有价值与意义。否则,个人选择自我封闭、自我疏远甚至自我清高的生活方式,沉浸在自我编制的心理网格中,缺少合群意识,不能融入群体,轻则孤苦寂寞,重则导致自闭症。在不少贫困生的信件中,可以看到自我封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高校贫困生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法。
我们班上有102个人,我基本都能认出是不是我们班的,但我能说出名字的只有六十来个。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太善于交际,以至于有时在校园中,和班上同学相遇时,人家叫我名字主动和我打招呼,我却只能递姓的回应一声“喊!”,因为我说不他的名字。
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但看着他人那么大方,又想去试一试。还有,就是我们班上选班委的时候,我本来想参加竞选的,其实也不必做很多准备,只需要讲几句就够了,但是听着别人说时,我忽然又不敢起来发言了。不知怎么搞的,我总是在关键时刻放弃了。
的确,在当年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要想脱颖而出必不可少的是要善于自我推荐,自我表现,以主动的态度去待人处事。这方面我做得有欠缺。我是个很热情的人,却不是个善于推荐自己的人。我一直认为只要踏实干事,别人终究会发现你的内在的。何必急着去出“风头”呢?因而我总是奉行低调做人,殊不知,这在人才济济的当年根本就行不通的。
我同学说我很清高,给人以“仙女”似的感觉,可望而不可及。我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可能是太不懂说话的艺术了吧,还有就是我习惯于听,而很少说。我总不知跟别人交谈时该说什么。别人总能天南海北地扯一大筐,我就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我想知识面和见识真的很重要。要是我知道很多又懂得如何得体的说出来,就不会这样了。
自我封闭是人的一种较为普遍现象,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可能有自闭倾向。心理学认为自我封闭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当人遇到困苦时候,会无意识的釆用非理性的方式面对,从而保护自我,恢复心态的平衡。自闭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促使人重新认识事态、自我能力,经过重新评估,再去解决问题。但如果不恰当或者频繁的采用心理防御,会导致不健康的心态出现,给人带来痛苦。
从高校贫困生的信件来看,贫困生的自我封闭与自身的知识面有关系。同学之间的一些话题,高校贫困生感觉“插不上嘴”,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在知识面和见识面方面的差别,无形中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交流障碍,导致了贫困生的自闭。贫困生的自闭与自身能力、勇气有关,不少贫困生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惧怕选拔性竞争;或者不能与人主动交流,甚至害怕与人分享交流。
2.2.4偏执狭脇
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加上社会政府资助,高校贫困生中偏执狭溢心理情况不多见,在高校贫困生的信件中,有大学生写到:
当我看到您写给我的信,告诉我要“自立,自强”时,我真的有很大的感触。在大学中没有老师会像高中的老师那样关心你,更没有人会从心里像过去的朋友那样关心你,因为大学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了一份利益关系。
具有偏执狭溢心理倾向的人同时也会注意隐藏自己的心态,虽然偏执狭隙心理现象在高校贫困生中不多,但这一现象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比其他消极心理特征的危害要大。比如马加爵事件中,马加爵的贫困生身份以及他行为的动机等,都表明贫困生的偏执狭溢具有较大的危害性。笔者认为贫困生的偏执狭溢心理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态度偏颇、行为失范等方面。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偏差在高校贫困生中往往表现为“差于常人”,认为自己目前的能力乃至以后的成就都会不如周围的非贫困生的同学;当然,在一些情况下,高校贫困生也会表现为“优于常人”.权重差异理论对此的解释是,高校贫困生在进行人际比较时,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会较多的考量自我的情况,甚少考虑甚至忽视非贫困生的情况,常常表现为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在比较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贫困生了解自身的所欲信息,而对于他们所要比较的对象非贫困生,除开对对方的经济条件认识较多以外,对非贫困生的能力、人品、素质等信息了解较少,从而在比较过程中形成一种财富、家庭比较,而非全面的比较。权重差异与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贫困生认为自不如人,导致自我认知的偏差。
态度偏颇。在学习生活上,高校贫困生的态度偏颇体现在对于经济物质条件的追求上。确实,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来源都成问题,但是如果认为仅仅依靠经济物质条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实是放弃了人的全面发展。一些贫困生认为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应该用在学习和赚钱上,除此之外,对于兴趣爱好活动,比如参加社团;对于集体活动,都一概拒绝,他们认为这样的一些活动不仅浪费时间,也会产生消费。在对待奖学金、助学金等问题上,部分高校贫困生也会存在态度偏颇,比如有的贫困生因为自身成绩因素,没有获得奖学金,就会认为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其成绩可能是由于舞弊、与老师关系好等方式取得的。
行为失范。有的贫困生因为认识到自身的贫困非常害怕自己的身份被人知道。
案例2贫困生不吃温暖套餐
2009年,重庆晨报报道重庆交通大学为让在校贫困生吃饱推出“温暖工程套餐”,不需要任何贫困证明,只需在专用窗口就餐即可。唯一不同在于温暖工程套餐用不锈钢餐盘,而其他用餐使用塑料碗筷。
学校后勤人员介绍,温暖套餐成本为4元以上,用餐价格为2元,学校四个食堂都设立专门窗口,学校后勤公司一年为此补贴40万元左右。而学校学生工作处老师介绍,该校每年都有近千人获得国家助学金,也就是说该校至少有近千名贫困生,后勤公司的补贴显示的用餐贫困生数量与该校实际贫困生数量相比,少了不少,大概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贫困生选择温暖套餐。效果不理想原因在于某些贫困生感觉吃饭时总有人看着,总感觉欠人家的。
虽然学校的这种方式有待商榷,但是贫困生自我意识产生的行为,还是有所不妥。
与之相反的是,个别贫困生会因为生活苦难出现偷窃等违法行为,个别贫困生对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学习工具的羡慕与渴望,会诱发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