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综合素质的内涵及其培养的理论基础
综合素质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但是其内涵并不十分明确,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也显得比较随意。如果说现代技工教育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么什么是综合素质,如何准确描述它的内涵,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另外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何理论基础,这也是需要交待的。综合素质的内涵分析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理论基础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综合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合理性。
2.1综合素质的内涵
2.1.1素质
素质是当代教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基于素质概念已经形成一套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教育学界对素质进行了这样的解释:“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人具有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素质可分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多少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基于这三种基本的类型,可以对素质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特别是在后天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社会素质更加具有开放性,有很多种可能。通常人们所说的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屯美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语言素质、技能素质、交往素质、业务素质等都是属于社会素质,并且这些素质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会相互渗透,相互激发。于是,基于这种情况就形成了个体独特的素质结构。
2.1.2综合素质
以上分析了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综合素质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素质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基本含义仍然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当然这不是多种素质的简雄叠加,而是相互之间通过有机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综合素质具有整体性,另外综合素质有先天的素质基础,但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人们常常假设,如果教育给予学生充足的机会,学生就会形成多种素质,最终构建自己独特的素质结构。
至于综合素质到底包括哪些素质,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问题,不同人对这一问题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素质不能持有单一的分割的思维,要用整体的、综合的眼光来审视素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把综合素质理解为多种素质的有机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科技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既然有了综合素质这一概念,并且普遍认为综合素质是重要的,那么必然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获取或形成。通常人们认为综合素质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理想方式。
2.2素质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没有可靠的理论基础。这是首先要交待清楚一个问题。素质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理论界提出的一套庞大且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的,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对技工院校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特殊探索,或者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在校工院校的一种特殊实践。如果说素质教宵是合理的,那么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自然获得了某种合理性。素质教育理论能够为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合理性提供依据或进行辩护。素质教育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并且强调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这里所说的全面即可以指全体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各种素质都要提高,不能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②全面提高自学生的素质带有理想性,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则具有现实性。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人们谈论更多的仍然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围绕综合素质的培养,各个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至于综合素质到底综合了哪些素质,不同的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另外,不同的学校其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办学的历史,办学条件等往往也是不一样的,这自然也会影响对综合素质的理解,进而影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素质的培养有两个层次且相互关联的目标,即做人和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做人就是获得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成才就获得某个领域的特殊素质。在基本素质上具有一致性,而在特殊素质上具有多样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落脚点在做人,其目标在成才。在做人与成才之间找到一种衡。技工教育既要引导学生做人,也要引导学生成才。成才主要是指能够承担专业性的工作,这是由系统的专业教育来完成。职业教育理论界认为,职业教育要在个体一般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特殊发展。特殊发展就是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来成为某种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自然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素质。
素质教育理论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就是内化。素质教育理论认为,内化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素质的形成有它固有的机制,而内化这一机制的核心。所谓内化即外部客观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内部主体的东西,如道德规则、知识技能等。“内化是在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内化,内化又促进了进一步的发展。”?据此,在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内化是十分重要的。那些外在东西要变成学生自己的内在的东西,就只有参加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这对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也很具有启发性。
素质教育理论也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存在某种统一的模式。在素质教育实践中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有学者指出:“我们期望的素质教育,在结构上,它是一种全时空的立体教育;在过程上,它是一种多途径的整体教育;在性质上,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基础的主体教育;在目标上,它是一种培养多种人才的复合教育;在师资上,它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全员教育2>'.这一观点也启示各技工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要强调综合素质培养的全程性,全员性和渗透性。
2.3通识教育理论视野下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当代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令人遗憾的是通识教宵并同有引入技工院校之中。如果技工院校要幵展通识教育,那么应当开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通识教育?这是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很显然,技工院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更不能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于是,可以试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技工院校可以以综合素质的培养来代替通识教育。或者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技工院校版本的通识教育。如果这样,通识教育理论就成了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又一个理论依据。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领域的基本内涵是指一种文理基础教育。有研究者这样来描述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功能,”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不难看出,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多相通之处。通识与综合本身也是两个含义较为接近的术语。
正因为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又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教育传统,国内有研究提出用文化素质教育来代表通识教育,并且认为中国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比通识教育的内涵丰富,其覆盖面、影响力等更加显着。”现代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分裂:在整体的文化教育中,片面突出知识教育而忽视思维、方法、原则的教育,更严重的是忽视受教育者精神境界的提升;分科教育导致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分离;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等等。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重建教育的整体性:它以知识为载体,通过激活思维、学会方法、掌握原则、提升精神境界;通过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清晰地表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比通识教育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作用更大,影响更深远。“ %无然文化素质教育可以替代通识教育,并且效果可能还会更好,那么照此思维,在技工院校用综合素质来代替通识教育,其合理性就毋庸置疑了。
总之,技工院校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具有通识教存的色彩。跟通识教育一样,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基础性,全面性和通识性,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打基础。以综合素质教育代通识教育将对技工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识教育也为综合素质教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
2.4 STW理论视野下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STW (school to work)意指从学校到工作过渡。STW运动上个世纪90年代起源于美国,并且很快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1994年《学校到工作过渡多途径法案》颁布后,在美国范围内得到大规模实施。STW运动的幵展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它的产生是当时社会需求的综合反映。是应对美国就业结构变化的需要,也是解决青年失业率增长的需要。3600多所学校里有近1800力学生接受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提供的教育;2600所中学后教育机构参与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近178000个雇主加入了 STW,并且有109000个雇主正给学生提供工作本位学习。这些数据力证了 STW在美国实施的广度与深度STW运动是美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大创举。
随着STW运动的推进,其影响也不断扩大。尽管如此,不同的人对STW的含义的理解却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研究者归纳了 STW的多种含义:第一,指一个人一生中从普通教育结束到有报酬就业?r?始这一时间段。这是从个体的角度对STW的理解。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这一过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其他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结构、劳动力工资制度、家庭背景等,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指专门的职业培训体系、机构和课程,它们为青年结束普通教育后的就业做准备。这是从机构的角度对STW的理解。第三,指一个研究的问题域或角度,通过对影响青年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研究,找到其中的普通规律,建立STW理论,进而改革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及相关体系,促进青年更好地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这是从研究的角度对STW的理解?.在本文中,STW是指上述的第三种含义,即STW理论。STW理论要阐明年轻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又要如何应对。
STW理论并不是一种统一的理论,其中有许多分支,是具有代表性的是欧洲经济社会研究中心的汉南等人提出的STW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对STW的分析应包括四维度,一是国家背景,二是每个国家教育或培训体系的性质及其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对之产生影响的国家政策;二是STW这一过程本身的结构;四是过渡的结果,指过度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不同青年群体之间这一过渡结果的差异\根据这一理论观点,分析STW时要考虑到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国家教育与培训体系,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过程,以及个体自身在这一过渡过程中的特殊表现等许多因素。其中国家教育与培训体系为个体提供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兴趣、品德等是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重要条件。很显然这是一种综合素质上的要求。
在当前中国的背景下,国家试图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为个体实现从学校到工作过渡创造条件,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本身在内容与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学生不仅不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甚至教育本身还在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与工作和职业的脱节处处皆是,也常常招致了人们的许多不满。于是如何使教育与培训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过渡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可能的回答。不难理解,综合素质正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技工院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学生顺利地过渡到工作做准备。综合素质的培养带有STW教育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