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自我国实施创业教育以来,其发展之迅速,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不可阻挡的趋势。无论是缓解就业压力还是推动经济发展,创业教育都是非常必要的。而如何有效开展创业教育,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发挥学校教育在创业中的作用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同时也给地方高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章旨在通过分析课程设置的理论要素,如原理、理念、目标、原则等,以指导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为地方高校设置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提供选择和参考。
一、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理
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它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两者紧密联系,密不可分。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而人才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设置的基础和前提。在学校的教学中,课程设置是最根本问题,占据着重要位置。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难题,需要仔细的研究和实践。"课程设置是以一定的课程论为指导,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和份量的总和。"[26]
课程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学校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它最早起源于西方,于二十世纪中叶独立开来。在西方课程论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各种课程流派相互抨击,相互汲收,取长补短,促进了课程论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理论流派有以下几种: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该理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论。它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各门科学中挑选合适的内容,整合成新的学科,并按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其顺序、期限、时数等。该理论强调以知识体系作为主线设计课程,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接受能力等。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该理论又称为经验中心课程论。它强调课程的编排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教材的心理,主张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这种理论片面追求学生的个人经验,而对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考虑甚少,结果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不系统,具有片段性和零碎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该理论又称为改造主义课程论。它主张课程的编排要围绕社会需要,以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为目标。课程要贴近社会生活,最终为社会创造价值。该理论强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忽略了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活动等方面。
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当以一定的课程论为指导。但由于这些课程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以我们应该吸取各种理论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的精髓,并加以集成或融合。笔者认为,从学科中心课程论来看,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其内在的知识逻辑体系。
从活动中心课程论来看,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社会中心课程论来看,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适应社会需要,贴近社会生活,创造社会价值。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传授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创业的需求,而不是让学生学习一些过时的东西。
第二,课程内容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创业意愿、信念和意志,以塑造良好的创业品质。第三,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贴近社会实际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到创业的世界中多了解、多接触、多参与,以掌握一些解决创业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27]理念是课程设置的根本,是核心,它决定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以理念为先导,厘清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直接关系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成效。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是时代的产物。他的意义是以人为本,提倡人作为出发点和教育教学的立足点,尊重人的需要,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个性,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因此,在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活动中,应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的本质出发,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手段,达到使人不断发展、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开拓性、创新性等各项素养的养成,对有能力创业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创业培养,从而完善健全其人格。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高校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要注重德、智、体、美、劳课程比例的协调,使学生的全身心全面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多样化,要将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联系起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创业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舒畅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等创业基本素质也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创新性理念
创业,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要素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引领者。创业教育如果缺乏创新元素,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地方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其蕴含的创新元素,注重发挥创新元素的积极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从而实现高校教育从"守成教育"到"就业教育"再到"创业教育"的质的蜕变这一目标。为此,地方高校在教学大纲上,要融入创新创业内容;在课程结构上,应围绕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创业基本素质来构建;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在课程目标上,应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结合,培养复合型创业人才。
(四)个性化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在今天变得日益现实和重要。在我国,由于"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教育因此变为压抑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个体潜能自由发展的元凶。而个性化教育理念就是反对整齐划一式的教育,用唯一化、特色化的教育来塑造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关注、保护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落实到创业教育课程上,我们要因材施教,尊重个性、鼓励个性发展,着重培养那些对创业感兴趣、有想法的学生,提高其创业能力,挖掘其创业潜能,从而使其创业潜能得以最大发挥,实现最优化。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培养目标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不同,培养目标也各有差异。根据查阅资料,笔者认为,其设置的目标可以分为基础性目标、普及性目标、提高性目标三个层面。
(一)基础性目标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业是一个冒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要求创业者敢于面对挫折,正确看待失败,具有坚韧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战斗力。其次,创业者要具备创新精神。如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墨守成规,探索新事物、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独立思考,开发创新思维等。再次,创业者要具备自信的心态。信心是行动的力量。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自大,是以客观认识自我为前提,准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并根据自身条件、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目标。另外,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真诚、与人合作的精神、对社会充满爱心、责任心等,也是创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因此,开设的课程应以培养这些品质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性目标。
(二)普及性目标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普及性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创业的基本知识。创业知识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创业专业知识。如创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创业的发展史,创业知识案例,创业的成功经验等方面。其次,经营管理知识。如企业管理的原理和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与决策,现代物流管理,金融市场分析,生产和质量管理等。再次,综合性知识。如政策、法律、公关、财务、人力资源、工商、人际交往等。而目前,学生最想学到的知识还包括,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筹集创业资金、如何经营管理企业、如何开展创业评估等方面。因此,学校开设的课程应围绕以学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目标。
(三)提高性目标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提高性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水平。创业能力是创业者拥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的体现,包括:组织决策能力。如组织召开会议、制定工作计划、对重大问题作出选择、对人、财、物的有效调控等方面。其次,沟通合作能力。如尊重他人想法、聆听他人意见、汲取他人经验与教训、组织成员共同参与讨论、协作,一起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再次,经营管理能力。如确定经营策略,科学的市场分析,物流和运输管理,财务操作等。此外,识别机会的能力、驾驭信息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创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创业实践活动的成败。因此,学校开设的课程应围绕培养学生具备的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提高性目标。
四、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指高校根据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具有活动化、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的四大原则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活动化原则
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活动化是指课程的设计要合理编排活动,将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操作有机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促使学生的身心不断发展,最终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活动化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将创业实践活动引入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来,高校教育中的"活动"概念便具有了社会实践的性质;其次,活动课程是灵活的、实用的,有其独立的功能,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式来实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再次,创业教育课程并不是孤立于学科课程,而是和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但"学科课程不应过于统一、封闭,而应尽可能体现时间因素和活动因素。"[28]
(二)综合化原则
综合化是指课程开发应站在全局的角度,综合考虑,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课程的总体框架上,创业教育的目标构成要素,如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品质等,他们之间是综合、交错的立体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每一类目标均含有提高创业意识,调动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技能,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内容和要求。再次,在课程科目设置上,创业课程涵盖了许多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知识结构的整合,而不是根据学科体系相应的设置。
(三)多样化原则
课程门类的设置是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的重要体现。在学科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用选修、必修课程,而举行学术论坛、专题报告等微型课程也是学科课程设置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活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可以和传统的活动模式的有机结合,如大学生创业协会举行的各种活动等,除此之外,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创业计划竞赛活动的特殊事件也可以成为活动课程设置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创业实践活动层面,各高校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项目,如一些高校建立了研究性学习基地,有的高校具备产学研一体化创业教育基地,便可充分组织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创业能力。
(四)开放化原则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随着世界的发展,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变得日益开放。高等教育系统突破了象牙塔中封闭的小世界,而走向了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大世界。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而高校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机构,必须面向社会,以社会的发展为导向进行开放办学。因此,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应结合创业社会的实际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动态变化,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鼓励学生到创业社会中多了解、多接触、多参与,提高创业能力,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