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构建地方大学文化引领地域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策略探析(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2 共9617字

  (二)指导-服务式机制

  2010 年 6 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年-2020 年)》明确提出:"在科研、医疗等事业单位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地方大学理事会是为当地一所大学的办学方向,发展规划,人员培训等重大问题提供咨询,建议,智库的指导和监督,是地方大学与社会建立合作联系,促进融资,发展教育,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非行政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协助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办好地方大学。第一,推荐文化届人士参与地方大学理事会。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协商当地大学委员会的工作,尤其是主席,副主席的候选人,在原来的基础上,促进了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将文化界人士纳入地方大学理事会的具体人员组成。比如宁波大学的理事长由当地文化企业家人士担任或宁波市主要领导担任;由宁波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管教育的执行董事;由党委书记召开常务理事长;理事由知名企业家,教育局、文化局、科技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和校友代表组成。第二,优化地方大学理事会组织和转换机制。地方大学理事会在性质上不只是一个第三机构,更是一个融合政府、市场和高校的多元组织,鉴于它自身的这种特殊性,应建立一套灵活的组织和转换机制。通过合理安排理事的加入和退出,组织日常工作制度,对地方大学的办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为避免造成"董事不懂事"的现象,将继续优化组织当地大学理事会,给出一个明确的责任和权力规定,细化程序,使他们成为社会参与学校的发言人,真正成为当地的大学和社会活动结合发展的驱动力。

  (三)监督-发展式机制

  地方大学要摒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的概念,对文化行业的定位和行政管理者的要求建立一个双向的文化共生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解决文化互动问题,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力军,为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服务,为地域经济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主动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一,开放面向地域的课程培养体系。根据地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地文化产业的特点,适应多样、迅速的市场变化,在科学预测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及时对地方大学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创新设计,不断汲取地方大学文化的营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比如临沂大学每年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市民的文化知识需求都积极面向社会开放社会课程。这些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很广,从工学到农学,从法学到商学,从艺术到体育,遍布每个学科。社会课程的开放不仅给大学带来传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当地市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推动了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文化互动。第二,建立服务地域的社科项目评价指标。地方大学社会科研评估方向应该从"重理论"转向"重应用",积极推进大学社会科研成果产业化,将服务区域作为科研评估和科技成果奖励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减少原来单项评估的比例,重视分类综合评估方法的使用,重视文化群体间的的互动合作。同时还要重视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文化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需要完善相应的文化产权分配机制,努力维护产权人的利益。通过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刺激广大师生积极进行文化创作,推动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产业互动。

  四、构建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的功能机制

  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共同组成了一个动力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它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系统内部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建立和健全二者互动发展的功能机制,可以为实现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制度保障。

  (一)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的激励机制,为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地方大学财政引入竞争机制。[34]当前我国高校一直使用单一的财政拨款制度,为改变高校资源利用率不高、缺乏活力等"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决策者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收外界市场资金流入,同时增设社会服务拨款项目,以激励地方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促使高等教育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样既可以促进高校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可以使地方政府通过服务拨款项目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调控能力。第二,运用经济手段鼓励文化互动。如文化企业和项目对高校投资或提供捐助可以享受减免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对优秀的文化科研服务项目,地方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 并以追加科研经费、立项拨款等方式;适当奖励在文化服务地域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人员。第三,引用项目招标。[35]

  地方大学可以以项目招标为中间环节,促进校企科研合作,与企业分担科研经费,不仅可以刺激企业向地方大学的资金投入,增加地方大学的科研经费,而且由于从研究申请开始到研究成果都有企业参与,会有效提高科研文化成果的转化率。

  (二)共享机制

  实现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不仅需要文化主体进行积极参与,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贴近地域的文化创意产业;而且需要一系列可供配置的文化共享资源,唯有如此,二者最终才能达到共赢效果。第一,全员参与文化服务活动。地方大学可以发动师生开展服务区域的活动,提升区域文化的品位和国际化水平。

  比如临沂大学开展的师生"下基地、下工厂、下农村"活动,不仅反映了大学教师和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也大大丰富了该区域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地域的文化品位。第二,开放地方大学教育资源。地方大学教育资源不仅要对校内学生和教师开放,同时它作为地方公共设施同样也应对地方市民开放,实现地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地方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推进地域文化与地方大学文化的互动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另外地方大学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地方市民走进地方大学,了解地方大学文化,促进地域文化与地方大学文化的沟通与融合。第三,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36]

  地方大学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参与和接触国外课程的机会,锻炼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比如开设多语言课程,理解他国文化和生活方式,加深对国外文化的全面了解,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国际理解课程的建构。

  (三)保障机制

  建立和完善地方大学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为地域文化研究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第一,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仅需要组织统一的思想基础,共同的文化群体的保证,也要有上级部门的法规保障体系。地方政府应当在教育法规的健全方面起主导作用,目前地方政府应当通过统一的法律规定来明确地方大学的社会职能,将之从理论认识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第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地方大学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与地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自适应体系。现阶段,地方大学应不断健全文化组织的领导制度、经费分配制度以及从事文化研究人员的人事组织制度等,通过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形成有利于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的良好舆论。第三,地方大学应密切与文化企业、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的联系。相比较企业和政府这两大主体而言,地方大学文化最大的优势就是智力资源丰富。因此,文化互动主体之间应采用博弈论的优化组合方式,将各种资源的效用积极发挥到最大水平,从而获得整体的文化效益。主要发展路径有: 建立地方大学与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互惠关系;密切地方大学与地域社会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与联合;搭建地方大学通向外界的学术平台等。

  (四)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的评价机制,积极推动地方大学文化在体制内引领地域文化发展。第一,综合地方大学人才评价指标。在学校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知识应用的能力。评价指标应凸显内涵评价,改变数字化和数量化的评价。[37]

  根据地域社会人才需求方向,适当调整人才评价指标,让地方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更能贴近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二,地方大学文化产业项目纳入学科平台考核标准。地方高校要通过科研引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地方大学应在科学研究中利用自身的优势,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区域,采取技术指导和服务,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转移等,同时先进技术的应用,更加速了产业项目的使用和推广,加强该地区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地方大学要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利用先进技术和人才优势,兴办地域文化创意产业,以此引领整个地域社会的文化产业发展。第三,打造地域的文化品牌。大学与地方的合作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二者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提升地域文化的发展层次,打造二者合作的品牌就是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地方大学与地域社会的合作模式包括产、学、研合作,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文化社区共建等,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色发展的模式全力打造合作品牌,加强地方大学文化向地域文化的渗透,从而在深层意义上丰富地域文化的内涵。

  总之,在地方大学与地域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创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方大学文化对地域文化的引领价值需要一个稳定的,长期的互动机制进行约束规范;地域文化对地方大学文化的浸润作用更需要一个积极的,有效的互动机制进行促进推广。因此,建立和完善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动发展的激励机制、共享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对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