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江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下推进高校德育功能状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8 共10112字

  第 5 章 江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下推进高校德育功能状况

  为了准确把握江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状况,本人于 2012年 3-4 月,在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等 4 所高校开展了大学生德育状况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 800 份,有效答卷 800 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 100%,随后对 60余名学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访谈,问卷调查的数据用 EXCELL2000 进行统计和处理,全面分析了我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推动德育功能状况。

  表一: 调查取样和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5.1 江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推进高校德育功能现状

  5.1.1 江西高校校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

  (1)当前大学生能较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并能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对调查问卷表中的“什么是校园文化”这一问题,有 73.6%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总和,12.5%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仅为一种校园精神,而有 10.3%的大学生同意校园文化只是课外活动,仅有 3.6%的大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是校风、学风和教风。在调查“是否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问题时,70.1%的大学生能偶尔参加,16.5%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仅有 13.4%的大学生从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大部分大学生都参加过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

  (2)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大德育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在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影响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的资料,可以看出当前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参加的活动所占的比例分别是,文娱体育活动占 25%,学术讲座或报告占 26.2%,看电影、演出占16.8%,竞赛、演讲、辩论、征文等占 13%,参观访问占 15.7%,其他占 3.3%.

  从大学生对上述五大类活动的选择情况来看,他们对主要项目的参与意愿基本趋于平衡。这说明,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有多方面的需求。根据调查问卷统计表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回答“校园文化活动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一问题时,增加了文化知识的占 23.6%,提 高了自己能力的占 35.3%,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的占 5.1%,思想进步的占 25.7%,其他方面的占 10.3%.

  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的主要帮助体现在文化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的进步这三个方面。调查反馈的信息说明,当今大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有一部分大学生则是为了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3)高校校园文化呈现出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趋势架起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沟通桥梁。网络校园文化的形成,在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更直接更便利沟通的桥梁。在问及“您日常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什么”时,57.8%的大学生都喜欢通过网络来了解获取社会信息,20.7%的大学生认为日常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于电视,其他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分别是:来自于同伴的占 9.1%,来自于老师的占 1.3%,来自于报纸和广播的分别占 9.1%和 1.8%.可见,当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开展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也拓展了德育工作空间和渠道。而在问及“您日常了解本校改革举措、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工作等有关情况的主要渠道是什么”时,59.3%的大学生选择了学校新闻主页,32.6%的大学生选择了校园网。

  数据显示,高达 91.9%的大学生了解本校情况的主要渠道是选择以网络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网络校园文化正日益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也让教育和学习的手段与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学校负责人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从而更好地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4)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调查数据,5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少,仅有 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数量符合他们的精神需要。除了调查问卷外,通过访谈也反映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尤其是高层次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需求大。大学生不仅希望学校能够举办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希望学校举办出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调查“对本校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总体评价”这一问题时,34.9%的大学生对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感到满意,53.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一般,而有 8.9%和 2.5%的大学生对学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感到不满意甚至感到很差。调查问卷中,不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大学生就占到调查人数的 29%,只有 25%的大学生喜欢本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高最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也较为单一,调查数据显示,74.5%的大学生喜欢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是参加学校举办的活动。由此可见,从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上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不高,这不管是从调查数据显示还是对学校学生进行访谈的形式中都能体现出来。

  (5)构成校园文化重要要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德育目标要求存在着差距。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隐性育人功能,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既是学生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精神环境中各种因素的载体,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持久性的教育影响。在问及“本校校园环境能否体现本校历史特色”时,1%的大学生认为能够突出体现本校历史特色,12%的大学生觉得较能体现历史特色,36%的大学生则认为校园环境没什么特色,而有 23%的大学生认为本校校园环境不太能体现本校历史特色,28%的大学生则认为根本不能体现,校园环境没有特色。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各高校对校园环境的美化与规范化、建筑设施的完善工作方面得到重点发展并取得较高的满意度,但在校园景观文化如何突出体现本校历史文化、如何突出体现本校德育理念等文化建设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需进一步加强。一所高校重视培养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为国家培养输送栋梁之材。从调查“您认为本校学术氛围如何”问答中来看,63%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25%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好或较好,而有 12%的大学生则认为本校学术氛围属于差的氛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调查问卷中选择本校学术氛围不浓的比例说明,高校学术氛围还不容乐观,有待改进。

  5.1.2 当前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

  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大学生德育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他们在政治上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关心国家大事,爱国主义热情高涨,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大致相符。

  (1)当前大学生表现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强烈情感,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大学生非常关心国家发展,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正确对待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对党和政府工作的信任度明显增强。调查显示,数据体现了大学生对国家、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67.4%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的爱国热情较强,84.2%的大学生赞同“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87.9%的大学生同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75.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本质的区别”,86.6%的大学生认同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79.8%的大学生认为“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85.3%的大学生赞成“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和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度高,拥护党的领导,对改革和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坚定,政治评价趋于客观,政治鉴别力增强,对政治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

  (2)当前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积极肯定和认同主流价值观、道德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主流呈健康上升趋势,他们思维敏锐、热爱科学、乐观向上、求上进,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渴望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渴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立者。调查数据显示,他们积极认可当今主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国家倡导的思想行为。87.6%的大学生认为“做人比做事、做学问重要”,93.7%的大学生同意“诚信受益”,60.1%的大学生不赞同“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80.2%的大学生同意“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83.2%的大学生同意“在考虑利益问题时,首先应考虑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63.9%的大学生赞成“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71.6%的大学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校内不文明现象,如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物品、沉溺网络、考试舞弊、做假、铺张浪费等不文明现象,85%以上的大学生都表示反对。数据表明了多数大学生们能够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能以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自勉,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3)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多样化趋势逐渐显现。市场经济原则与传统社会道德伦理交错影响,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追求的误区以及道德认识和行为选择的冲突失范,多数大学生完整的、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念尚未形成,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具有不稳定性,并常常表现出摇摆多变。市场经济一方面使大学生增强了主体意识,激发了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原则、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对利益追求的强化,又导致了部分学生价值追求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倾向。大学生中重经济轻政治、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的倾向也一度存在。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崇尚自我、道德沦丧,功利化、实用化思想凸出,相互攀比现象严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印证了这一良莠不齐的现象。

  5.2 江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下推进德育功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德育观念的形成起到教育、激励和引导的作用,使大学生对某些事物从不接受到接受,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所进行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热情高涨,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混乱,人生价值追求扭曲、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一致等问题。这使高校德育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困惑,影响了高校真正发挥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目标实现途径所应有的作用,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5.2.1 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途径,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高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外在标志,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而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处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对一所高校而言,物质文化建设是一种教育手段,不是目的。但是,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大量的精力、时间与经费都放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大规模、现代气息,各个大学比着建新校区、建校门,却忽视了深层的、处于核心层面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寥寥无几,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特点不突出,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不能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使得校园精神文化无法彰显。

  而在不同程度上使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一些媚俗文化在校园内流行,使得校园文化出现了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其实合理的高校物质文化对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把精神文化内化于每一处景观的设计之中,如:外墙镶嵌着校训标语的高大整齐的教学楼、每一栋设计独特的建筑、校园的一草一木、点缀校园的亭台楼榭等物质建设,都可以把高校倡导的精神理念、培养目标及其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来,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建设,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的水平和魅力,才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5.2.2 高校德育存在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薄弱环节

  (1)德育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时代特色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对象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一所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直接取决于高校的德育内容是否科学、系统、合理,然而许多高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对大学生缺乏充分了解,没能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根据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现实落实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是停留在以往高校的传统德育教育内容上,因而盲目性还时常存在,做起工作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高校德育必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地更新、充实、扩展德育内容。就目前现状来看,德育只是纯理论的教学,一些教师只是例行公事似地向大学生讲解,一些内容因其陈旧、空洞,不能提起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使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状况是高校未能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未能对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所导致。

  (2)高校德育教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德育知识的教育非常重要,然而我们现在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确实存在脱节的现象,教学内容的“几十年如一日”,在黑板上“制造机器”等屡见不鲜。一些教师在向大学生讲授德育知识时也存在着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和空洞说教的现象。高校忽视大学生的个体觉悟和生活实践,一般都是说理教育多、实践锻炼少,对于大学生是否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行为实践当中,没有引起普遍重视。怎样做到在教给大学生德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怎样做人并及时安排他们到实践当中锻炼的机会,这是目前一项紧迫任务。在问及“您认为高校德育教学内容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时,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65%的大学生选择“与实践锻炼脱节”,通过访谈,许多大学生也认为高校德育教育注重理论讲授,轻视实践培养,理论灌输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希望高校能让学生参加一些寓德育于其中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行动、公益活动、了解社会、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大学生多与社会接触,以便他们毕业后能够很快地融入社会。

  (3)德育教学的评价方式单一,重考试、轻素质,建设科学的德育评价方式成为当务之急

  在大学阶段,德育课的评价方式仍以考试、考核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各种文化与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因此传统的评价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方式必需调整或改革。但是,目前一些大学对德育课的考评仍偏重于传统的考试与考核方式,往往以成绩来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孰优孰劣,对大学生参与的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等能体现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完全不计入德育考核内容和范围。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导致教师往往会掺杂许多个人的好恶心和情感因素,不能用发展的、客观的眼光去评价一个人,这不仅违背了德育教育的宗旨,也使得教师对大学生德育的考评方式流于形式,对大学生的评价有失真实和客观。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多元化,大学德育的考评方式也应多元化,不仅仅有考试,更要增加实践活动表现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表现,教师应客观、公正地结合定性和定量指标并结合实际,使德育考评指标科学性,从而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2.3 网络校园文化改变了高校德育的环境与效果

  高校的德育环境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网络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已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生活与学习工具。与网络相伴而行的“网络文化”正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正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上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泛滥,使大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认知力。从内部环境来看,网络的发展改变了原有校内环境相对封闭的状态,网络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还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生存空间,这对高校德育的内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联系起来,大学生在网络中非常容易接触到许多未经过滤、筛选的思想道德观点,接触到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宣传的文化和思想,这些文化和思想难免良莠不齐且具有一定的蒙蔽性和诱惑性。处于网络信息直接辐射下的大学生由于其自身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抗干扰能力不强,容易发生思想混乱,从而漠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削弱德育影响力。加上网络交往的虚拟性,网络校园文化极易引起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萎缩和淡化,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高校德育的效果,网络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面临更加艰巨的德育工作。

  5.2.4 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实施透明度不高,重制度管理、忽视文化色彩

  高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是校园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是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保障,高校制定的校园规章制度是否客观公正,是否反映了广大师生的利益要求,充分地体现在广大师生参与过程中的民主程度。高校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具有民主性,尽可能吸纳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保证给予所涉及的人员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但目前许多高校管理大多沿用金字塔式权力集中的行政管理手段,加上高校师生无强烈的民主参与意识,因此,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很难体现民主性和透明性。规范有序的校园规章制度,是高校维系正常秩序的保障机制,高校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对学校全体师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但制度管理不等同于制度文化。目前,一些高校重视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制度对师生的约束,而忽视校园制度应当突出文化教育功能、忽视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文化是思想引导,制度是纪律约束,高校在制定学校规章制度时要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要特别注意在条文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素质要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文化灵魂,使高校校园文化总是与相应的校园规章制度及价值观念相联系,从而形成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

  5.3 江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德育功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制约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充分发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在这里,本文将它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5.3.1 客观原因

  (1)国内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环境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域的发展,文化领域日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态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冲击,势必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给大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另外,由于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逐渐广泛化,来自社会、学校的各种舆论和宣传报道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得高校的校园文化趋向多样化,这对校园文化下的德育功能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必然引发社会文化结构呈现多元状态,这种社会文化结构的多元状态势必导致高校校园文化结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也必然影响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虽然经济、科技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都会以不同途径或不同方式直接感受到这种差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扩张,目的是拉大经济差距,引起文化冲突。为实现其扩张的基础和目的,思想渗透则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前提与保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只以现有的经济、科技差距作为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的标准,对资本主义产生向往,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这一客观事实是对德育最大的挑战。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与思想渗透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直接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思想影响对大学生往往更为明显,其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直接向大学生传播政治规则与价值观念;凭借经济与科技优势抢占文化市场;通过文化渠道向大学生散布西方思潮与宗教影响。因此,德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直接面临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挑战,我们要使青年大学生正视这一事实。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差距,既要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更要面向大学生推进德育发展来应付这一挑战。

  (3)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电脑网络是一种开放性、分布式结构,在给大学生带来大量有效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困惑,网络的不健康内容给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美英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因特网作为谋求跨世纪战略优势的政治工具。这样,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以更加广泛、多样而便捷的方式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在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泛滥,其种类和数量触目惊心且愈演愈烈。色情、暴力和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潮、民族歧视等文化垃圾大量存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等腐朽、颓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被肆意兜售,这些严重蚕食着信念混乱、意志薄弱的大学生的心灵甚至诱使一些大学生走向堕落、犯罪的道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必然是时代发展趋势,必然使高校校园文化推进德育功能面临更多的挑战。

  (4)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

  校园文化和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离不开作为学校主体的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同样也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年龄特性和个体差异是制约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初进校园的大学生稚气未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可塑造性大。他们思维敏捷,对外界刺激反应快,易于兴奋,对学校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很强。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行为、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有着十分明显的层次性,由于大部分大学生阅历不深,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存在两面性,有时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向。

  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更易接受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和活动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约束、熏陶、影响和激励,并逐步完善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在当今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高校若不能针对不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行德育工作,就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5.3.2 主观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的原因

  目前,许多高校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大学生的课外业余活动,并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只局限于管理学生的层次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领导者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持漠然处之、放任自流的态度,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东西。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高校在对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德育功能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充实完善高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发挥校园文化作为德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所应有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取消德育工作,因为现在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需要德育工作。在教育工作中,许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错误观念,即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常常是“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直到大学生德育思想出现问题,才采取补救措施。从而造成德育工作时紧时松,德育效果不佳;造成“政工队伍”情绪不稳,教育力度不够。从目前高校整体教育的现状看,由于部分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意识淡化,仍然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高校德育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确立。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反映在实际工作上,高校对待校园文化建设就自然而然的缺乏动力。

  (2)实践探索不足的原因

  高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高校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师授课方式及学校管理手段等构成了校园文化最初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构成了校园文化产生、形成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与学是双边互动的关系,校园文化就是在教与学互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无论是近代、现代的校园文化,离开了教与学这种实践活动都是不可能形成的。校园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实践探索,是以社会发展为先决条件的。社会越发展,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就越多,高校教育的内容与承担的任务就越多、越繁杂。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也必然随之而逐渐增加。然而,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现“断裂带”,未按照社会的要求调整教育目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未能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高校德育也过分重视“两课”教学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为受教育的大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