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变革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19 共3179字

  第五章我国硕士研究生招考制度变革建议

  一、改变招生计划制定的方式,加大高校及导师的自主权

  加大高校及导师的自主权是老生常谈的制度变革建议,这里包括学校对考试的自主命题的权力,导师自由招考学生的权力等,但从根本上说,高校与导师的自主权应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招考计划上。

  我国的硕研生招生制度长期以来都实施计划管理制度,这是我国的国情及历史发展情况所决定的,但这种统一计划招生制度出现了与新的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的问题。现下实施的招生计划制度是由上而下的制定方式,教育部根据上一年度各高校的实际招生规模,加上平均的增长幅度,从而得出当下年度的招生计划数,然后下达给各招考单位。

  这样的招生计划的制定脱离了实际情况,没有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类似空降计划,不符合我国当下的现实国情,也造成了硕研生招生数量盲目激烈上增,从而也促使硕研生毕业后的“就业难”,对硕研生的教育质量起到负面的影响。

  在这种境况下,我国要改变招生计划制定的方式,加大高校及导师的自主权,创立由下而上的招生规模制定模式。由导师根据相关规定结合自身的学术能力、课题强度、研究方向确定最为合理的招生数,高校予以指导与监督,最终汇总招生限额情况,上报至教育部,教育部根据发展规划司所掌握的现实状况对上报的招生限额数做系统评估,最终确定当年招生计划数,这样的招生计划制定方式更为科学合理化,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以待真正予以实施。

  在硕研生招考各阶段治理上,实行利益人共同参与原则,削弱国家强制力度,实行国家、高校、导师共同治理,相互监督,高校与导师群体选举出高校导师招考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国家教育部具体招考实施的监督,实现权力的相互制约。

  二、变初试为资格考试,探索两段式考试方法,减轻对本科教学的负面影响

  初试变为资格考试,仍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科目为四门,在政治理论、数学与外国语考试基础上增加综合能力测试,专业课考试放入复试阶段进行考察。整体上减轻考试难度。政治理论考试侧重对学生政治理念、政治参与感的考察,考试内容减少概念性死记硬背型知识点的考核,偏重政治观的考核,考试题型仍旧以选择、简答、论文题组成;数学的考试延续以往模式;外国语考试侧重听力考核,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对听、说能力侧重考察,听力为初试考察侧重内容,复试时则侧重对外国语说的考察;对于新增的综合能力测试,侧重对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的考察,考试内容包括语言组织、逻辑思维、基本数学计算等能力的考察,考试题型的设计可参照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能力测试科目进行。体现出资格考试的特点。

  考试次数为每年两次,分别为每年的5月份与11月份,划定每科目最低分数线与三(四)门科目总的最低分数线,本科在校大二学生即可参考,考生取得的成绩最多可保留三年。如此,一方面缓解了对本科大四学生关键期的教学与实践教育;另一方面,对于初入茅庐的年轻大学生而言,在大一至大三阶段部分学生存在“混日子”的心态,对于自我未来规划没有主见,到大四不得不做出抉择时才慌张应对,其中不乏“随大流”的学生,变革考试为资格考试,并允许在大二时便可参考,有利于大学生及早做打算,订立自我学习目标。如此,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研究生入学考试对本科正常教学的冲击,也便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复试为招考单位自主命题,自行组织,便于选拔出适合招考单位进行科研培养的专门人才。

  三、为保证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考生报考时增加对考生入学动机考察

  考生的入学动机对硕研生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硕研生教育始终要定位为精英式教育,其首要任务是培养科学研究、发展人类文化科学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虽然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我国硕研生教育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社会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吸纳了一批躲避就业、考试动机不是为了学术预科研的学生,对于考生报考目的,中国教育在线研究生志愿采集系统“共采集考生数据38万余人,根据该系统采集的数据,做出了相关数据分析。分析发现,在考生报考研究生的各种目的中就业因素的目的占据大半江山,”增加就业竞争力“这一报考目的学生比例有39%,成为参加硕研生考试的第一大目的;第二大目的是”暂时不想就业“.从长远的看,我国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教育要保持其纯学术性与科研的严谨性,不应为解决社会临时出现的问题而忽略了质量的保证,因此,对考生入学动机的考察十分有必要。

  虽然入学动机为主观性判断内容,不好获得,但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手段侧面掌握学生的入学动机。考生在报名考试时,网上资格审查中加入考试申请书项目,申请书内容应该为考生在本科阶段的成绩及表现,以及报考的动机、对所报专业的认知情况、未来专业学术、科研发展规划等内容,申请书不作为初试审核项目而作为复试参考内容,目的是减少盲目报考的考生与动机不纯的考生,使得生源上的质量保障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四、坚持并发展推荐免试制度,进一步探索复试制度与破格录取制度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由小到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作为我国硕研生招生考试的又一种方法,推荐免试制度自建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功缓解了我国特殊时期生源不足的状况。其推荐审查制度各高校自行制定,根据在校大四生的成绩情况、在校表现、科研能力水平、老师评价、学生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综合审查后确定推免生人员,对于全国重点高校,推免生的比例相对较高一些,因此相对而言生源质量有所保障;对于一些学者提出的推免生制度破坏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推免制度开辟了新的入学考试方法,为部分不擅长考试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优秀学生提供了更为公平的入学方式,这个层面上讲,推免制度一定程度上还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公平、公正性;其次,研究生教育始终应被定位为精英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国家人才的温床,应该遵循效度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专科及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更应该强调教育公平与公正。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硕研生推荐免试制度是研究生教育中甚为重要的经验探索,需要进一步的坚持与完善:质的保证上,为避免所谓腐败问题与不公现象,推免制度应建立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预防近亲繁殖,加大实施过程的透明与公正度;量的控制上,我国推免制度建立后,推免生比例在不断上升,为保证对其他考生的公平性,推免生总数的比例不宜再有所加大,推免生的校内、校外调配比例要按照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更加合理的调整,比如减小校内推免生比例,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近亲繁殖现象。总之,推免生制度的探索经验应视为我国硕研生招考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加以重视,并且进一步完善推免制度。

  复试制度的改革上,复试办法虽然由各高校自行决定,但国家要出台最低等级的复试形式与办法提供参考,增加复试的透明度,包括复试内容、复试办法、复试规则与程序,对各高校的复试进行监督与巡视以增加公平、公正性等,对于特长加分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量化规范,遏制不规范特长加分操作。

  我国现有录取制度包括普通录取制度与破格录取制度两种。普通录取制度是各招考单位根据考生的初试成绩与复试成绩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录取最终分数,最终决定对该考生是否予以录取的制度;破格录取制度属于新创制度,指对初试成绩未达到参加复试的基本要求,但某单科业务能力强、专业成绩相对突出,只是总分或某一单科成绩略低于复试要求(一般在5分之内)的考生实行录取的制度,破格录取的名额极少,只有少数全国重点高校才有有限的破格录取名额。为丰富招考方式,探索多类型录取方式,以选拔出专业型、应用性人才,方便特殊人才选拔,我国探索了破格录取制度;从2004年的原则上不搞破格录取,2010年开始尝试探索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到2014年对破格复试录取人数做明确规定;这一制度探索时间不长,规范化不够,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也会被质疑,但有必要在质疑中发展,丰富破格录取数据库,做到有例可循和用于创新,为真正的特殊人才的选拔提供路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