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教育工作相关理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5 共344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微信公众平台构建
【第2部分】微信技术与高校学生工作的结合引言
【第3部分】 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教育工作相关理论
【第4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平台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第5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平台的实现与应用研究
【第6部分】微信公众平台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融合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

  1967 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 P.Goldmark 发表的一份关于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中首次提到“新媒体”。之后,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 E.Rostow 在 1969 年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中多次提到新媒体。至此,新媒体一次开始出现在美国,在不久的将来影响到了全世界。

  关于新媒体概念的定义, 国内学者各执己见,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某一特定的历史范围内,新媒体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但放眼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新媒体概念指定的形态的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始终保持不变的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界定的。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当今的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博客、微博、微信等等新型的传播媒介都可以认为是新媒体。谈到新媒体的定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副教授这样说道“新媒体本身并非一个严谨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是与时俱进的。现阶段,以互联网、手机、各种户外电子媒体等为内容传输和显示终端的媒体,都可以成为新媒体。”①新媒体具有交互性、继承性、存储性、移动化、网络化等主要特征。新媒体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我国当前比较典型的新媒体形态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微博、微信。在未来的,新媒体将与传统的媒体共同存在,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媒体传播网络。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取代,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的产生,将带来新的媒体诞生。

  (二)高校学生工作

  在西方一些国家,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秉承“通过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宗旨,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引导、生活服务、经济资助、校园活动管理这四个方面。

  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走过了四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 政治教育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重点;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重点,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三阶段,受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风波的影响,高等院校学生工作也一度陷于瘫痪;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时期,高等院校新的学生工作与管理制度开始创立;2000 年以后,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时期。

  按照国家教育总体方针的要求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的中心是学生,主要管理队伍是高校辅导员 ,围绕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教育、指导和服务工作,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因为我国高等院校非常重视人才素质培养、护高等院校及社会稳定,因此,高等院校学生工作显得任重而道远。由此观之,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实质是教育、引导、规范、关爱、服务、咨询与维权的过程。它是将管理包含于服务之中,主要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班级建设与管理、宿舍文化建设与管理等工作。

  日常的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辅导咨询三个方面,三者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日常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日常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方向性内容;班级管理是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班集体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民主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辅导咨询是日常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个性化内容,通过对学生个体学习、生活、系里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辅导。

  二、理论概述

  (一)网络传播理论

  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 1998 年召开的年会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这是因特网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出现的概念。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全世界的网民数量急速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传播上开始成为研究传播学的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活》、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等等,在国外,已经渐渐成为了一门新型的学科——网络传播学。在中国,由匡文波编着的《网络传播学概论》,成为我国网络传播理论的开始的标志。

  网络传播是人类信息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的活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网络传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理论仍处于探索阶段,涉猎的内容较多,其中部分理论还与高校学生管理密切相关,能为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创新所借鉴。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逐渐超越传统的大众传媒,但是“把关人”变得更加重要,而且把关难度也越来越大。“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最早在其 1947 年发表的《群里生活渠道》一文中提出来的。网络传播媒介的第一要义是服务受众,给受众提供需要的信息。但是不能有意的对受众进行误导以及欺骗。

  传播媒介是没有思想的,这个时候,“把关人”得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作用。新媒体的诞生对“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把关人”出现了个性化、多元化、自由化等新的特点,并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诞生,“把关人”愈来愈呈现大众化、平民化、大众化趋势。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论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是人类社会中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本。具体的说,是指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等。高校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落实贯穿到学生工作的每个细节,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高校各部门要将管理的身份转变为为学生服务的服务者。同时还应该认识到,管理是育人,管理同时也是为学生服务。这就要求新时期的高校的学生工作要弘扬人为主体的精神 ,努力满足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解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高校学生工作应坚持以生为本,和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

  只要我们秉持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用心去关心帮助学生,合乎情理的引导学生,适当的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高校学生工作就能取得很好的绩效。高校学生工作还应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就是是高校学生工作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涵义。

  网络传播理论的特征与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是相对一致的。网络传播理论的现实性、可控性等特征恰恰符合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高校学生工作者从特定的网络新媒体视角出发,结合相关网络传播理论,开展、进行高校学生工作,就能够有效的、更深入的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能够通过与切身的、现实的教育管理活动相来影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思维方式。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高校学生工作强调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导作用。

  而网络传播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其传播过程有较好的控制力,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传播这一特点有效的发挥学生工作的导向性,从而避免大学生对成长过程中固有经验过分依赖导致的盲目性。 再有,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契机。如今,网络不仅仅是被当作信息传播工具,对生活中的细微的变化或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最新动态,网络像是一把放大镜把它们放大呈现出来。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把网络的这种特性用在学生工作中的积极因素上,通过实现网络与现实的衔接,充分提高学生工作的影响力。网络与现实的衔接给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社会结构在网络这个特殊环境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显现出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目前,网络党团组织、网上班集体活动等应网络而生的学生组织新形态已经在部分高校中进入应用阶段。这样的学生组织新形态与现实中的组织相呼应,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较强的组织凝聚力,因而能够在网络上发挥出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网络和现实中的的学生集体建设相辅相成,对教育的有效性有非常显着的积极影响。

  网络新媒体与高校学生工作结合可以形成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模式,可以弥补传统高校学生工作的空白与盲区,到达全天候,全方位、全员、多形式的形式开展工作。使高校学生工作者随时随地掌控学生的状况,有效的提高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