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幼儿间游戏存在的冲突行为与应对措施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2-09 共731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幼儿游戏中同伴间冲突行为研究
【第2部分】 幼儿间游戏存在的冲突行为与应对措施绪论
【第3部分】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界定与解决策略
【第4部分】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行为事件的统计分析
【第5部分】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案例分析
【第6部分】幼儿同伴冲突的教育建议
【第7部分】幼儿游戏中冲突行为的解决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幼儿游戏中同伴冲突行为的普遍存在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他们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以游戏为媒介的交往使得幼儿在彼此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不断建构对于交往策略和规则的意义与理解。

  然而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互动不仅仅只是合作、协商、谦让等亲社会行为。相反,我们经常会看到,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其他儿童聚集的场合,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因为争抢玩具或角色、行为遭到拒绝、言语伤害、不遵守游戏规则等种种原因而与同伴间发生冲突。

  2.人们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错误认识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心中习惯于将冲突行为等同于攻击性行为,将其视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消极行为。当面对冲突时,幼儿园老师及家长往往把重点放在避免和制止上,以粗暴呵斥的方法来处理幼儿间的冲突行为。

  事实上,发生在幼儿间的冲突行为有其深刻的心理发展价值。如认知发展学派的皮亚杰(piaget,1932)和英国学者多伊斯(Doise,1990)都认为同伴冲突能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1]。皮亚杰还指出非常年幼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既不愿意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情感。然而随着游戏的开始,在平等互惠同伴关系建立的同时,体验冲突、谈判或协商的机会随之出现。

  3.幼儿冲突解决策略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对同伴关系产生不利影响的并非冲突本身,而是与其所采用的冲突解决策略有着莫大的关系。艾森伯格和加维的研究考察证实冲突双方所使用的策略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互不相干的。结果表明:在幼儿期,冲突双方不会随机使用解决策略,而是针对对方的策略作出相应的回应[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社会性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学习成功的发起和维持与伙伴的交往、介入伙伴的游戏、寻求令双方都满意的方法而不是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冲突是在学前期应该形成的重要的社会性能力。

  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是同伴交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能,他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因此,有效地解决同伴间的冲突具有长远的社会价值和实际意义。

  4.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笔者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与哥哥、姐姐家的众多侄儿、侄女相处甚多。在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小孩子间发生冲突的问题。有的时候正感觉他们玩得很开心,却因为一点小问题就产生摩擦与冲突。笔者的哥哥、姐姐或者长辈往往会采用粗暴的方式来处理孩子间的这些冲突事件。对此,笔者很不赞同,故引发了相关研究的兴趣。

  同时,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于是在家庭环境下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缺乏分享与忍让的意识。另外,父母及祖辈的过分溺爱使得大多数孩子养成了飞扬跋扈、自私任性的性格特征。所以,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往往不懂得如何合理的解决与其他幼儿的冲突,久而久之会对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幼儿冲突行为的价值研究

  孙华平和张文新总结概括了国外有关冲突的研究,并提出了冲突行为的心理价值。他们认为:1 儿童间的冲突行为有利于儿童认知上去自我中心的发展;2 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可以使儿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促进儿童个性化和自我概念的形成;3 冲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明确了对方的立场。特别是使问题得到建设性解决的冲突,对于增强冲突双方的友谊起到建设性的作用;4 在冲突中可以按照社会规范来协调彼此的关系,既加深了对社会规范的认识又提高了人际问题的解决能力[4]。李丽君(2002)提出幼儿同伴冲突对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技能等方面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5]。而范玲和蒋秋芳也提出冲突能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道德的发展。

  2.幼儿同伴冲突的类型与起因

  刘晓静将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类型进行了不同维度的划分,以冲突的起因为依据可以划分为由物导向的冲突和由人导向的冲突;以冲突解决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可以将冲突划分为冲动-动作型、单向-控制型;以冲突的结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积极结果、中性结果以及消极结果的冲突[6]。

  黄胜梅在对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中把幼儿间冲突的起因划分为兴趣物的争议、游戏争议、干涉和控制别人、挑衅、不想要的正面接触五个方面。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引起幼儿同伴冲突最多的原因是争取兴趣物和挑衅。

  刘晓静把冲突的起因归为由物导向的冲突和由人导向的冲突。赵艳认为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冲突行为是由争抢物品材料、游戏角色、其他因素(空间位置争执、动作力度过大等)引起的,其中,物品材料的争夺是主要的原因[8]。

  3.幼儿同伴冲突行为发生的活动类型

  刘晓静把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分为晨间游戏、教学活动、区域游戏、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桌面游戏六中活动类型,并在这六种类型的活动中研究了冲突行为。她对小、中、大班共 89 名幼儿(其中小班 31 人、中班 26 人、大班 32 人)进行了为期 18 天的观察,共搜集到有效案例 198 例,其中小班 64 例,中班 72 例,大班 62 例。在对所有的冲突行为事件进行编码,并统计分析后得出:幼儿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游戏中,占到了冲突总数的76.3%,在其他非游戏活动诸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次数较少,只占23.7%。即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冲突明显多于在非游戏活动中所发生的冲突。另外,统计结果显示小、中、大班幼儿在游戏中的冲突发生次数占各自冲突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 67.2%、77.8%和 83.9%,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冲突会越来越集中在游戏活动中。

  黄胜梅对武汉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 86 名幼儿进行了为期 10 天的观察记录,她把幼儿园的活动类型分为过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四类。经观察显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冲突行为发生 106 起,在过度活动中 54 起,教学活动 54 起,生活活动30 起。对不同活动类型中发生的冲突进行 X2 检验结果显示同伴冲突在游戏活动和非游戏活动中的分布次数不存在明显差异。

  赵艳对同伴冲突行为的研究实在角色游戏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她把完整的角色游戏分为开始阶段、进行阶段和结束阶段,经研究显示,冲突集中发生在角色游戏的进行阶段[11]。

  4.幼儿同伴冲突的解决策略的发展特点

  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他们的冲突解决策略有着自身的特点。范玲根据幼儿五种不同的冲突起因总结了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的特征:小班幼儿主要以告状求助、身体攻击和物品争抢为主,教师对他们冲突的关注程度会影响到他们认知的某些方面,所以年幼儿童的冲突解决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中班、大班幼儿开始出现了交换策略和公德意识,表现出一种双向、互惠策略的萌芽。这种体验的不断强化,使得儿童偏向于这种解决策略的趋势。

  赵金霞、王美芳在一项关于 4-6 岁儿童的人际问题解决策略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交友、语言沟通和让步协商等冲突解决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3]。可见,不同年龄的儿童所倾向使用的冲突解决策略不同,总体上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冲突解决策略也呈现出多样性,而且更加具有建设性。

  5.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分类

  对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类型的分法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五分法。目前国内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中三分法比较常见。通常是研究者在对各种具体策略做进一步归纳的基础上得到的。周燕和翁亚君将冲突解决策略分为建设型冲突解决方式、退缩型冲突解决方式和第三者干预方式三类[14]。而刘晓静通过对幼儿 198 个案例进行编码分析总结出幼儿同伴冲突中使用的策略共有 10 种。又将这十种策略归类为:积极策略、中性策略和消极策略三种类型。其中玩具争抢、身体攻击、攻击侵犯、威胁命令、语言攻击等方式属于消极策略;说理解释、告状求助属于中性策略;物品交换和协商调解的方式属于积极策略。

  李丽君在其论文中概括出幼儿的冲突解决策略分为身体策略、语言策略、寻求成人帮助等[16]。黄胜梅指出幼儿在解决同伴冲突时最常用的策略是声明策略和直接对抗策略,占所有解决策略总量的 50﹪以上[17]。

  (二)国外研究综述

  1.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性质及意义认识

  早期的一些心理学家,如 30 年代的蒙雷德、那古拉认为儿童早期的冲突行为并不具备特定的社会意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盲目”。后来的研究者逐渐发现并日益肯定幼儿间冲突行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重要性。

  如皮亚杰肯定了同伴冲突的价值,认为同伴冲突可以减少幼儿自我中心主义,而且这种人际间的冲突会导致个体内部的认知冲突,从而帮助幼儿提高认知能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社会交往技能等。另外,同伴间的冲突也是道德判断能力所必需的。

  Hay 等人对互不熟悉的 24 对 2 岁婴儿间冲突的社会性质的观察研发现那种认为婴儿的冲突是一种既无敌意,又无特殊的社会性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幼儿早期的冲突不能简单地分为社会性和非社会性的,其社会性质并不是单一的、确定的[20]。后来 M.E.Cplan,对一岁和两岁孩子在不同群体中的冲突及解决方式的研究结论均表明婴儿早期的互动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在互动过程中,社会因素对互动的控制作用超过了物理情境因素[21]。这就推翻了先前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的冲突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盲目的论断。

  2.同伴冲突的起因

  Brenner&Mueller 指出幼儿冲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对物品的拥有和使用,这在引起幼儿冲突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二是行为不当或者行为缺失。Hay 和 Ross 关于幼儿间冲突的研究发现,88 的冲突与物品有关。其次是加入同伴正在进行的游戏所引起的冲突。

  最后整理出引起幼儿间冲突行为的原因常见的前三项:物体拥有、进入团体干扰、违反社会规范。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由物品或空间引发的冲突所占的比例下降,而社会性动因引发的冲突所占的比例上升。另外,Shants 还指出一些亲社会行为(微笑、拥抱、帮助)也都有可能引发冲突。

  3.游戏背景下对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研究

  卡普兰在自由游戏中发现,12 个月的婴儿和 24 个月的幼儿在冲突的本质和解决冲突的策略方面存在不同。但在冲突的频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Kolominskii 和 Zhiznevskii 通过在自由游戏中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解决冲突的方式主要有在游戏中引入新成分、坚持自己的观点等。Fortes 等在自由游戏中对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认为与男孩相比,女孩更愿意使用较为缓和的策略而男孩更愿意采用强制性策略。BatyaLicht则对自由游戏活动中又发幼儿冲突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影响幼儿间冲突的因素会增多。而且他还指出,仅仅将婴幼儿的冲突归结为对物品的争夺是对婴幼儿能力的低估和社会生活的误解。

  4.冲突应对策略

  学前期的幼儿在面对冲突时已经能运用多种解决策略。Ohbuehietal(1990)研究了 293个日本儿童对假想的冲突情境采取的解决策略,发现使用策略的数量多少及策略类型与年龄呈正相关;女孩与男孩比会使用更多的策略;解决冲突所使用的策略与对方的社会地位有关。Niveen,Breet,Benjamin 和 Lean(1995)访问 31—72 个月大的孩子对于冲突解决策略的看法时,发现幼儿偏爱协商的策略而讨厌权威介入的方式解决冲突。Conant(1987)指出婴幼儿期在面对物品冲突时,80%在冲突结束时会再拿回自己的物品,只有 10%的分享行为,7%的孩子会将物品提供给对方。

  5.冲突解决策略的类型

  纵观国外以往研究,对于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类型的研究常见的分类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五分法。

  二分法根据是否有利于冲突的解决二分为竞争与合作两类。由于冲突行为的复杂性,当面对不同的冲突情境时这种单一维度划分很难界定对冲突解决是有利害是无利。故这种分类方法很少被研究者所采用。

  三分法在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中比较常见。比较着名的代表有:美国的 Amirkhan(1990)和芬兰的 Osterman 和 Bjordqvist。前者主要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人们应对生活事件的压力所使用的策略,总结出三种基本策略模式:求助策略、回避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23]。

  芬兰的 Osterman 和 Bjordqvist(1994)从行为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进行研究,得到三种问题解决的基本模式:退缩、第三者干预和建设型冲突解决。

  在五分法中最着名的是 Blake 和 Mouton(1964)提出的划分方法。它在冲突解决模型中是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后来形成的冲突管理坐标都是很多研究者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而获得的。该分类方法分为两个维度,分别为关注他人和关注自我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为高低两个不同水平。根据个体对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五种冲突解决策略:1 退避(withdrawing):采用这种策略的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利益的关注都很低,个体往往会采取回避问题或离开冲突情境的方式。2 妥协(compromising):采用这种策略的个体完全忽视自我需要只高度关注他人利益,往往为了满足他人需要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3 强迫策略(forcing):采用这种策略的个体只高度关注自我利益,无视他人的利益,常常会为了达到自己的需要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4 安抚策略(smoothing):采用这种策略的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利益的关注都具有中等程度,个体在试图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中庸之道,即双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来迁就对方的要求,以此避免冲突。5 问题解决策略(problemsolving):采用这种策略的个体充分考虑到自己和他人双方的要求,在解决冲突时能做到兼顾双方利益,试图寻求双方都满意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后,根据已有理论,Thomas(1976)确定了个体所属处理冲突解决策略的类型,形成了五种冲突处理策略模式。这五种模式分别是1 竞争方式(competing):这种策略只重视自身需要的满足,为达到自身需要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结果是我赢你输。2 合作方式(collaborating):通过双方的努力,使彼此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结果为双赢。3 折衷方式(compromising):双方考虑对方的利益和自身的需要后,都有所让步。虽然双方的需要没有得到完全满足,但是让步的结果都能够接受,其结果是有输有赢或者不输不赢。4 回避策略(avoiding):既不试图达到自己需要也不成全对方利益,试图逃离,置身事外,结果是双输。5 迁就方式(accomodating):屈从对方的意愿而放弃自身的想法,或是只顾及双方利益而完全忽视自身需求,结果是你赢我输。

  6.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因素。

  影响幼儿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因素很多,以往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考察。对各种影响因素加以归纳可以发现,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与个体特征有关的因素和外在的测量因素两方面。

  有关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年龄和成熟因素对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年龄儿童在冲突解决中所使用的策略是不同的,成功的冲突解决策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Ohbuchi 等考察了日本小学生在假设情景中的冲突解决策略。结果发现: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采用的策略数量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个体偏好的策略类型存在年龄差异,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倾向使用双向策略。Laursen 对同伴冲突的元分析证实了这种年龄发展特点:儿童较多使用强制策略,较少使用回避策略;而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协商策略的使用比较普遍。

  在冲突解决策略的性别差异方面,多数的研究者均承认在策略使用的数量方面和策略的选择方面都存在着性别差异。Ohbuchi 发现女孩通常会比男孩使用更多的策略。MillerDanaher 和 Forbes 对 5-7 岁儿童在自由游戏中的冲突进行观察时发现,男孩更倾向于使用身体的力量和威胁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女孩更倾向于使用缓和策略。

  另外研究者也发现儿童的气质、多元智能水平等均会影响到其冲突解决策略的选择与发展。Sternberg 和 Soriano 早在 1984 年就指出人格特质可以与在其再假设情景中的冲突解决方式。

  除了幼儿自身的因素以外,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冲突解决策略。主要有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例如,Rbin(1998)对 2-4 岁幼儿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如果父母采用敌意、拒绝、干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会使那些原本就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幼儿在同伴冲突的解决中更多的使用外显的攻击或者破坏性解决策略[26]。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国外研究中,对游戏中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比较少。通过游戏来促进幼儿冲突解决策略发展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少 。如何有效处理游戏中幼儿之间的冲突,如何以游戏为工具来发展幼儿的冲突解决策略,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日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往的认为幼儿冲突是一种不良行为的观点已经被取代。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身体、认知及其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当然,在游戏中幼儿之间也不可避免的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如何帮助幼儿解决这些冲突关系游戏的开展和幼儿的体验。然而目前关于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的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通过研究可以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缺,丰富相关的理论,为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二)实践意义

  同伴间的冲突是幼儿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并且是无法避免的一种行为。成人面对这些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是横加制止还是袖手旁观?这都是需要解答的问题。本文将会以案例的形式来呈现幼儿游戏中冲突行为的产生、幼儿冲突解决策略的使用等来解答以上问题。

  四、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对教育文献进行搜集、分析、整理而形成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笔者通过搜集与阅读幼儿游戏、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杂志、博硕士论文及网络资料,以此夯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扩展本研究的学术视野。

  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在此论文中,主要通过对幼儿游戏过程中冲突发生的起因、解决策略、和冲突结果的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中考察目前幼儿对待冲突的态度极其解决策略的使用状况,并在此次基础上进行反思,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3.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笔者深入到幼儿中去,去观察他们实际的游戏过程,并认真的记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冲突行为的发生与解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