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体系建设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1 共3979字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总量将会继续扩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将会更加广阔,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表现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全球都在推崇尊重知识、尊重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氛围,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将会不遗余力推动本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纵观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其无一例外的都是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省经济的走向,高新技术产业由于高效益性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在安徽省委以及合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以“科技兴市、知识兴市”的大背景下,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成绩背后存在的发展隐患。诸如本文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以及针对性对科技服务平台的实证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专利分布不均衡、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功能还未形成、知识产权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滞后、高科技园区立法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合肥市政府必须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因此无论哪个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法律先行,有法可依,在法律优先的前提下,法制与政策协同配合,共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发展。因此本文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给出了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的三条建议。首先是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制定,为此必须做到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法、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法规制度以及制定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法规制度;其次要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配套制度,为此需做到强化人才保障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专利联盟制度以及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组织制度;最后必须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此须做到健全知识产权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总之,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认真落实以上法规政策,只有这样合肥市才能真正的在中部崛起。

  本篇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是利用问卷调查以及对科技平台的实证研究,以此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但是问卷调查可能存在设置不够具体以及调查人数还不够广泛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证研究中予以关注并加以改进。同时随着知识的变迁与更新,本文希望今后能够为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发展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建议,以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水平。


    致 谢

  时间过得真快,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即将在这个寒冷的十二月份结束了,至今入学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时间回溯到 2012 年,本科毕业后怀着对知识产权的热爱,我毅然抉择的报考了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并有幸师从魏纪林教授。

  在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中,魏老师不仅给予我学习上的帮助,同时教会我做人的道理。魏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方法、忘我的工作作风必将会时时鞭策我认真学习,刻苦专研。

  毕业论文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我的导师魏老师的悉心指导,从开题的选题到调研对象的确定以及之后的问卷调查,每个环节我的导师都很诚恳的给予意见,后期论文的写作,魏老师更是不厌其烦的倾听我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意见,使我的论文能够不断完善,在此学生真诚的对您说声谢谢。

  在毕业答辩之时,我还应感谢知识产权教研室的全体老师,是你们在我整个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给予我知识的养分,灵感的启发,同时包容我的错误,谢谢你们。感谢我的室友们,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给予我帮助、支持与理解,感谢法学研 1201 班全体同学,是你们使我在求学的路上不再孤单。最后,向我的论文评阅老师刘老师和胡老师以及参加答辩的所有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张海滨、苑彦荣。国内典型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与启示[J].北方经济,2012(07):6-8.

  [2]Archibugi D. The inter-industry distribution or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 case study in the application of Italian patenting in the USA [J].Technovation, 1988(7):259-274.

  [3]Archibugi D, Pianta M. The technological Specialization of Advanced Countries. In: A Report to the Eec on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2.

  [4]郑明慧、任桂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新技术贸易影响研究[J]. 商业时代,2013(19):52-53.

  [5]Borg E A. 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relationships [J], Technovation, 2001(21):515-524.

  [6]Adler P S, Shenbar, A. Adapting your technological base: The organizational challenge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0(25):25-30.

  [7]Abraham B P, Moitra S D. Innovation assessment through patent analysis[J].Technovation 2001(21):245-252.

  [8]曹一洲。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9]冯晓青。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及其法律保障体系研究[J].知识产权,2012(02):3-11.

  [10]Calsson B, Eliasson G. The nature and importance of economic competence[J].Ind. Corp.Change,1994(31):687-711.

  [11]Chiang J T. Technology policy paradigms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ies: Three national Models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5(49):35-48.

  [12]Chiesa V, Coughlan P, Voss C A. Development of a technical innovation audit [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6(13):105-136.

  [13]Christensen J F. Asset profiles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 Research Policy,1995(24):727-745.

  [14]Coobms R, Rechard A. Strategically Control of Technology in Diversified Companies with Decentralized R&D [J].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3(4):385-396.

  [15]Davis 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ategy and policy [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4(13):399-415.

  [16]Denicolo V. The optimal life of patent when the timing of innovation is stochastic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1997(17):827-846.

  [17]Dominiquegullec, Bruno Van Potterlsberghe De La Potteric. The economic of the European patent system-IP policy for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M]. Oxford Press, 2007.

  [18]Koichi Futagamia, Tatsuro Iwaisako. Dynamic analysis of patent policy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007(13): 306-334.

  [19]刘文华。长沙高新区知识产权现状与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20]张斌,柯瑞清。试论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119-122.

  [21]杨振兴。浅论加强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02):31-33.

  [22]刘介明。供应链企业知识产权协同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23]王宗敏。河南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机制分析[D].郑州大学,2011.

  [24]席国柱。合肥市培育和发展服装产业集群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

  [25]徐侠。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26]张利华,陈钢,李颖明。基于系统失灵理论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61-63.

  [27]沈学。枣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1(03)。

  [28]杜碧辉。知识产权保护的效应分析及中国的政策选择[D].湖南大学,2007.

  [29]李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4.

  [30]段华洽,王荣科。产学研结合的历史反思与战略前瞻-兼论官产学研区域战略联盟的发展[J].池州学院学报,2009(10):25-29.

  [31]胡冰。反垄断法对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D].华东政法大学,2009.

  [32]任皓、李俊霞。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比较分析[J].知识经济,2011(07):142-143.

  [33]孙学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4):84-87.

  [34]徐建华。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54-57.

  [35]张海滨、苑彦荣。知识产权与高新技术企业[J].太原科技,2009(10):30-32.

  [36]秦正雨、夏丽丽。巢湖市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几点思考[J].安徽科技,2009(10):32-33.

  [37]王玉玺、高山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科技与法律,2008(03):25-28.

  [38]杨曦、门高利。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0(03):89-90.

  [39]丁永豪。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

  [40]吕晓蓉。中国高技术行业专利申请的长期战略和短期措施[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7):68-73.

  [41]耿静。入世后中国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42]李佳佳。高新技术产业 R&D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

  [43]杨晨、夏钰、施学哲。产业集群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模式探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0):5-10.

  [44]赵旭、付丽颖、唐恒。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高新区知识产权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106-110.

  [45]王冰。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知识产权保护为视角[J].商场现代化,2008(16):116-117.

相关标签:知识产权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