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2 共1302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中国梦中人民群众幸福观的真蕴
【第2部分】中国梦幸福观的本质属性绪论
【第3部分】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真蕴
【第4部分】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实质与核心
【第5部分】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
【第6部分】中国梦中蕴含的民众幸福观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旨归。因此为了努力实现中国梦就必须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人民幸福的获得关键在于满足其自身需要。因此,本章节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以促进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政治尊严、精神需要、民生保障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得到满足,从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努力实现中国梦。

  4.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

  恩格斯曾说过:观念上的权利的满足只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欲望中的极细微的一部分,绝大部的满足需要通过物质的手段来实现。在幸福指数的有关调查中发现,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与人民的幸福感水平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影响着国民的幸福。因此,没有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就不会有国民幸福水平的提高。所以,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才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发展经济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4.1.1 立足长远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性地提出了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重大经济领域如石油、电力、电信、银行等和一些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工程都垄断在国家手中,这必然会导致服务质量较差、资源配置的浪费、贪污腐败的滋生。

  因此,立足长远发展,要全面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首先,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就是要求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使政府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加国有资本的占有量,使国有制经济必须掌握领导权;于此同时还要正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各种所有制经济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开展竞争;不断吸收民间闲置资本投入到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在不影响国有资本支配地位的前提下,吸纳民营资本进入重大经济领域,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体系,推进金融领域的创新。

  其次,加快财税体制改革。人民所缴纳的税费能否真正用在为民服务上一直是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政府的党政公务以及行政事业支出占政府的全部支出的比率过高造成广大群众的不满,因此财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关于政府收入体制方面:

  应彻底清理各种重复收费、无故罚款体制,减轻企业的资金运行压力;将社保费、国有工商和金融资产及利润和其他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完整的国家财政收入体系;调整和改革税收来源结构,相对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最高税率,开征财产税、遗产税、资源税和环境税,控制公民贫富差距和企业发展差距。关于政府支出体制方面:预算体制与编制体制联动改革,精简政府机构,杜绝供养编外人员;建设公共服务型预算,压缩行政公务支出,保证公共服务项目支出快速稳定增长;改革发票报销制度,杜绝发票造假或真发票假交易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将百姓的钱花在实处。

  4.1.2 转变发展模式,鼓励以科技创新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保持高速增长,这实际归功于资源和一般劳动的投入。据有关专家统计,1980--2007 年间,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4.38%,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5.62%,与发达国家的 60%--7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国情下,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发展服务业,更要依靠科技进步来谋求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首先要攻克的难关就是关于科技体制的改革问题,使科技研究方向与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应用科学的创新,处理好短期技术创新与长期重大技术创新的关系,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再次,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这些项目予以优先财力、人力支持,以突破重大技术瓶颈,提高国际竞争力。最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为培养和吸纳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1.3 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独有的一种经济结构,它表现为现代化的工业和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我国目前就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下,由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所以社会生产迟迟不能转化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消除二元经济模式,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激发农村发展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缩小城乡间的差距。通过一系列政策上的优惠,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促进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能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其次,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政府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模式,对农民进行业务、知识、习惯的培养,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将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增强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再次,要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毫不动摇地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农村合作社,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最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公共资源实现在城乡、地区间的均衡配置,不断缩小城乡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4.1.4 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并通过不断发展,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首先,要不断创新开放模式,对外开放方向大力向内陆延伸,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沿海内陆开放的优势互补。其次,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积极引进和学习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并与本国的生产相结合,实现产业创新;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造一大批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品牌,改变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再次,积极吸收和引进外国资金,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最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减少贸易壁垒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推动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实现互惠共赢。

  4.2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级,人们在低层级的物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会产生高层级的精神情感需要。民主是精神情感需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形式。

  因此,追求民主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内容之一。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民的性格,即"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不仅是要求经济上的平等,也是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因此,只有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优化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环境,才能够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感受到幸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4.2.1 扩大党内民主,以推动人民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提出了"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的方针,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有效途径。面临着新时期、新问题和新任务,我党要保持自身的生机活力,就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党内的民主的建设,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可从以下两点抓起:

  第一,健全党内的民主制度体系。党内民主化改革首先应当从完善选举制度入手, 实行差额选举,并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在党的高层人员中实行差额选举,这些人员精英化程度越高,人数少,便于操作;直接选举,要从基层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中央层次。加强党内民主, 另一个重要的制度建设就是加强党内集体决策制度,党对内的所有决策都要严格落实集体决策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使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首先在中央实现制度化,然后推及到各地方。还要完善党内法规,对党的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度、干部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做出法律规定,以便于执行。

  第二,完善党内的民主生活。重中之重就是要确保全体党员有效地享有各种民主权利。这就要求加强党内选举的民主性、公开性,维护好广大党员的选举权,并不断扩大党员的参与权和表达权;落实党内重大决策的公开公示,扩大党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树立党内监督机关的权威,维护其对同级党委重大决策以及党的干部任免的多方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党内民主环境,扩大党内民主。

  4.2.2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保障人民权力的行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我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首先,要逐步实现人大代表专职化,我国的人大代表采取"兼职"的模式,在人大会过后又重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因而限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和进行民意调查的时间,这就不利于代表们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的普遍需要,因此导致其提案具有局限性。

  其次,应逐步提高一线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基层人大代的比例,适当减少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人数。只有劳动在基层的人民才对基层人民的需要感同身受,他们所表达的想法才是广大群众的普遍想法。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往往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灵敏度,能够对事物进行教理性全面的分析,因此,他们的提案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还应不断加强人大的监督职能,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力监督,使代表们真正发挥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切实保证"权为民所用";不断优化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制度,精简权力机构,实现常委会组成人员高学历化和适当低龄化,进一步增强人大履行职权的能力。

  4.2.3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以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构成了基层民主组织的形式。因此,我们说基层民主是最大的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最大限度地增加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机会,就是基层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范围最大规模的实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广大公民自觉参与到政治建设之中。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实现政府职能与自治组织管理相剥离。通过立法手段将基层村(居)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与非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做出明确的划分。即属于基层村(居)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由村(居)委会自主决定,属于非自治范围内的事项则由基层政府决定,防止基层政府对基层村(居)民自治权力的挤压。

  第二,理清村(社区)内不同组织的职能,防止个人专权现象的出现。村(社区)党支部、村(居)委会、基层政府驻村(社区)办事处等作为不同组织,各自具有各自的职能,进行管理时不能越权越线。广大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着村长管理一切村务的独断专权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该村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村民的团结。因此在基层组织内部必须严格划分职权并相互监督。

  第三,强化基层组织的自治功能,扩大基层民主的范围。在城乡社区治理中增强群众的自主管理意识,避免乡镇政府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真正实现由基层组织成员自己决定和处理基层的事情。

  4.2.4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建立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促进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的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因此要大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首先,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与合作,使更多优秀的党外人士参与到政权建设及国家管理中来。其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地区予以多方面的政策倾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缩小各民族之间生活水平的差距,以促进民族团结。与此同时,还要贯彻落实党对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使宗教界人士也能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推进政治民主建设的进程。
  
  4.3 构建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有关幸福的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当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时,金钱的积累就无法满足能够增进幸福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说,人们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即:精神文化需要。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建设,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和文化产业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4.3.1 培育民德,让人民生活得祥和文明
  
  我们说,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就直接反映为这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一直重视道德建设,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每个人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公民。

  虽然近些年来来,在国家的呼吁之下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值得我们骄傲,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当前的社会道德领域还有不少突出的问题。如一些领域存在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歪曲,资本主义引发的不良社会风气传入并有所滋长,以权谋私、见利忘义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

  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主要从以下四点抓起: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确立道德典型。政府加大教育疏导,积极宣传道德模范的优良事迹,规范引导个体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群众;提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人人都从自身出发,从小细节抓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并实现法律和道德在效力和范围上的相互补充,对违法乱纪、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专项治理,改善法制环境,为社会道德的发展创造条件。

  再次,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民族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的提出对公民道德建设方向和内容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从思想层面促进了整个民族的团结。

  最后,要将道德建设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凝结出极为丰厚的传统美德,因此在道德建设中必须加强对这些道德品质的继承,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展现出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特点。

  4.3.2 提高民智,让人民生活得科学理性

  类似于木桶原理,这就说体现着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的不是科学家们的智慧程度,而是人民大众的知识文化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曾遭受 100 多年的外国侵略和民族压迫,错失了发展现代科学的良机,因此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任重而道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第一,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推进均衡发展。俗话说"百年树人",我国一直十分关注初等教育,采取立法手段严格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并支持有些地方根据自身状况所做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做法。但是义务教育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众多,如:

  随迁儿童入学难,在校学生因贫困辍学、退学,边远地区教学资源紧缺等等问题。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临时户籍政策,及时安排随迁儿童入学;学校及时了解在校学生的家庭状况,对困难家庭的学生适当减免学习费用;政府合理安排师资配置,对边远地区教师提供政策或经济优待,缓解老少边地区的师资压力。

  第二,推进高考改革,扩大高等教育范围。关于高考改革问题一直是广大莘莘学子和家长们的关注热点,高考制度突出的三大问题是:"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模式,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和省际招收考生数量不均。这些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必将会影响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应采取一年多考的考试制度,综合全面考察学生成绩;各地区应合理分配师资,不设重点学校,安排就近入学,实现教育资源占有的平等;各高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妥善考虑各省市的教育资源及考生人数,合理分配招生数量。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三,整顿网络,实现网络文化健康化。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的优势,但我们必须看到,互联网上也存在着大量不健康,甚至是反动的信息,这对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净化网络文化,完善网络内容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加强网络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网络监管的规章制度,禁止传播淫秽、暴力等信息,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络营业场所;其次要组建专门的执法机构,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专项立案调查;最后积极开发能够帮助人们获取各方面所需知识的网站,方便人们的日常学习。

  4.3.3 尊重民愿,让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政府不断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文化服务网络的覆盖面积,让更多的群众免费享受到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首先,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加快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满足人们的阅读要求;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立法手段来加强网络管理,确保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要加快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政府要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其次,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适当放松出版管制,鼓励发展广播影视及文学艺术事业,优先进行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成。要开展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打造一批自主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加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同时,要不断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打造国际性的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

  4.4 加快"五有"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

  在影响幸福感的外部因素中,社会体制环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社会体制环境从通俗意义上来讲就是关于各项社会问题的制度的现状。人对社会体制环境的信任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近年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主要就表现在一些关系民生的焦点问题上,例如: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再就业问题、房价上涨问题、医疗药品安全问题等等。因此,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势在必行。只有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加快建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社会,才能使人民无后顾之忧,让人民安居乐业,为实现人民幸福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4.1 推进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学有所教"

  在 21 世纪的今天,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就是其教育水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就决定了这个人以后的发展潜力。因此,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以及个人自身的发展,必须教育先行。

  首先,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改变只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评价学生的作法,大力增强学生的体能水平、自主操作水平、钻研和创新精神。其次,要从源头抓起,大力推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解决学生中途辍学、退学的问题,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在各个工作领域为成年人提供培训、进修和考试的机会,建设学习型社会。再次,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要对随迁儿童平等开放,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合理安排师资配置,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教师提供政策或经济优待,缓解师资压力。最后,要改革高考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实行一年多考,各高校按各省考生具体情况制定招生计划;不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鼓励发展专项技术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4.4.2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有所得"

  收入分配改革对社会公平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想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就必须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