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调查与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9789字

  微文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严肃的、不可动摇,具有绝对权威的。微文化的到来,激发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度,从而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强制性主体地位。微文化下更为灵活的信息传递,容易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授课、论坛、宣传栏、教育读本等形式,让大学生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学习。而当前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变得更为容易,海量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而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而辨别能力弱的阶段,他们往往可能更为容易相信网络上的信息而由于叛逆心理而反感老师所传授的。因此,简单化、理想化和居高临下的文化与方式并不能迎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2、微文化下泛滥的信息加大了舆情控制的难度。前面我们讲到了的"表叔"杨达财,是微博舆情监控的正面典型。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就如同双刃剑,在迅速发展被人们利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显示出其带来的副作用。微博辟谣就是为抵制微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产物,网络推手秦火火微博上"动车事故天价赔偿"、"李双江之子非亲生"等造谣信息,一经转发,造成的不利影响极为恶劣。而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体,他们关注社会、学校的热点,不但会将自己的观点、看法发表,而且往往还会转发,引发讨论,从而快速汇聚成校园网络的洪流,成为一个舆论圈。这就有可能造成信息一旦传出,就会迅速传播散开,如果是失实报道,以讹传讹,将严重影响教育者的威信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3、微文化下多向信息传播途径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力度。

  作为高校必备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者通过传播思想观念、道德教育等促使学生将各自的道德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以便更好的指导个人行为,但在微文化的时代下,人们的信息传递更为便捷、速度更为迅速,数量更多,这增加了教育者控制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从而可能会导致削弱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控制力度,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2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微文化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与渗透力均凸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用一组数据来回顾一下微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微博的发展史。2009 年 8 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2010 年国内微博迎来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 年 1 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 7500 万注册用户?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 2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1 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 6331 万增至 1.95 亿,增长约 2 倍。该《报告》

  指出,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增至 36.2%,较 2010 年增加 1.9%.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 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 中国微博蓝皮书》称,经过 5 年的培育,19 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占比达到了 88.81%,微博用户总量约为 3.27 亿,教 2011 年增长 68%,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从诞生到如今,微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成为很多人不可缺少的获取信息、学习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于 2013 年 11 月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互访 TCL站"道农沙龙"上的一句"腾讯如果没有微信? 可能面临一场灾难"显示除了微信的发展对于企鹅帝国的重要性。这些数据和言论均显示出,以"微"为主体的微博、微信等均散发出了盎然的生命力,正在以一股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均会体现出两面性,既有优越的模式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也会由于野蛮生长而引发不良影响力。微博、微信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将分析以下的问题。?

  3.2.2.1 信息量大 影响大学生判断力

  在微文化背景下,任何组织、部门和个人均可以随时在相关平台发布消息,自由而不受约束的的关注、评论、转发社会道德问题,传播数以几何数量级增长。

  新浪副总孟波将这种"人与人群"间的渗透,称为"裂变式"传播,"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大量的信息参差不齐,学生的规范意识淡薄,在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学生对于网络谣言不以为然,而在使用微博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43%)用来了解时事动态,面对不确定信息,轻轻的一个转发,有可能会帮助一个失学儿童,同样也可能摧毁一个人。在近日沸沸扬扬的"北京大妈撞瓷事件",该新闻最先以大妈撞瓷勒索外国小伙为主题,迅速传播开来,网民骂声一片,纷纷谴责大妈。但在对事情经过调查取证后,证实事实为外国小伙驾驶无牌驾照撞人。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大妈在事后的调查中说,自己的亲戚朋友,均打电话责备,给其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这就是一则不实消息经转发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

  大量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面所讲到的因辨别意识薄弱而转发的消息带来的社会危害。二是大量参差不齐的消息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消息,大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极易产生网络暴力行为或者无意中传播网络谣言,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推广,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信息的传播进行规范和监管,是高校及管理者应该长期思考和探索的现实课题。

  3.2.2.2 多元主体 削弱教育者主导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思政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教师通过课堂传授、榜样激励和教育感染等方式来进行集中和持续传递的,学生作为接受者,主要的任务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内容多以宣传主流思想和文化来弘扬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微文化时代的到来,从主体到内容都呈现出一个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点。

  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中心地位,受教育者主要是被动的接受而并没有畅通的表达渠道。而在微文化时代,在微博、微信这些自由开放、多点对多点、交叉传播的网络平台上,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简单线性关系,双方可以平等交流,双方均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反馈消息,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甚至有可能变成信息的塑造者。受教育者可以通过@某人,来自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另一方面,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筛选,将一些经过滤后的健康、积极的思想信息传递给大学生,随着微文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热点话题是大家永远在追逐的,而行为没有约束、信息缺乏审核机制,各种各样信息呈现爆炸式传播,多元化价值并存的现实,导致先进文化、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同时呈现在大学生个体的面前,对多远的亚文化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可能导致核心价值观念的偏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高校德智教育主旋律的推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可控。

  3.2.2.3 快速便捷 削弱教育的实效性

  美国学者谢尔·以色列曾经说过:"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在这个由微博推动的、正在到来的交流时代,如果我们还没能跟上它的脚步,那么就可能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在信息量呈爆炸式发展的微文化时代下,种种以"微"为主题的应用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部分,冲击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甚至思想。而作为其发展平台的高校,直接成为了网络舆情的一块阵地。

  微文化时代下,由于相互关注、评论、转发毫不费力,一些微博用户发布的信息越具吸引力,新闻性就越强大,产生的影响力就越强大,从而宣传效果也呈几何级爆发增长。求知、求新的当代大学生遇到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一体的微博,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也就大大增强了,在前面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有43%的同学是为了与同学交流而开通微博,利用微博分享心得、经验,记录心情的变化,这大大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可见微时代网络舆情的速度明显加快。

  有人形象的将微博称之为"信息公厕",一旦真假难辨、离奇耸动的谣言散播于微博、微信平台,大学生就容易失去辨别能力,有可能做出错误的举动。很多的信息,远远快于学生从书本、课堂上所接受的信息,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2.3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微文化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新生事物,其发展应用就如一把双刃剑,为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必然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作为当前应用广泛的微文化工具,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更多的在于我们的应用,因此,对于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将主要从当前对于微文化应用主体之大学生、高校教师、高校来分析。

  3.2.3.1 信息鱼目混杂 大学生甄别判断能力有限

  北京时间 2012 年 1 月 30 日下午,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在龙年新春零点微博抢发活动中,新浪微博发博量峰值再创新高,龙年正月初一 0 点 0 分 0秒,共有 32312 条微博同时发布,超过 Twitter 此前创下的每秒 25088 条的最高纪录。据悉,在 2013 年 7 月 3 日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提到微信手机 QQ 的每日活跃用户数均超过一亿。微信用三年时间赶超 1999 年就发布的QQ,也难怪马化腾会说"没有微信,腾讯很危险".而据 FLURRY 预测,到 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保有量将大道 20 亿部,这显然可以令我们对微博、微信、微公益等增长空间产生期待。如此迅速的发展,巨大的信息量,为我们的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海量未经过滤的多元化网络信息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快速扩散,鱼龙混杂,稂莠不齐,需要信息使用者自己去辨别、选择和利用。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成型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而自我能力差,加之大学以自觉为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大量自主时间,因此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最终导致思想混乱。而一旦遇到不确定的信息,经转发,最终也可能引来法律追责。一些色情、暴力等信息在开放性的网络里暴露,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抵制诱惑而沉溺其中,最终影响学业,甚至犯罪。

  3.2.3.2 认识不足 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观点尚未更新

  在微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利用微文化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却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于从行动来说重视不够。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接近一半(45%)的教师没有开通微博,在开通的教师中,38%的教师表示关注朋友动态,43%教师表示用来关注时事动态,仅有 17%表示为了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到,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而开通微博的教师占比很少。由于微文化下互联网载体如微博、微信、微公益等,均具有实时互动性,尤其是微博、微信,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均比较高,如果能够通过这些平台来了解大学生的实时动向、学习状况、情感情绪等,将有利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及时的把握舆情,干预危机事件,指引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从当前发展现状及师生反应的调研结果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并没有树立起利用网络媒体来指导教育工作的行动,而从教师对于微文化发展趋势的肯定(83%教师认为微文化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60%的受访教师认为微博、微信、微公益等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74%的教师认为微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重要,这些数据均显示,当前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微文化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从行动上来讲,并没有将微文化应用于思政教育。

  曾经低头族(英文名:Phubbing 单词由澳大利亚麦肯和 Macquarie 大辞典联手精心杜撰而来,形容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亲友的"低头族")作为一个重要群体,引发广泛的关注与反思,它显示了当前移动互联网对于人们的吸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工作、生活原因,不能像大多数大学生那样将很多的时间花费在微博、微信上。而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会或压根没有动力开通微博,尤其是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工作者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咨询,了解到受教育者所关注的兴趣点、思想动态。而一般的教育主题网站也以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为主。

  这就导致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轨迹均可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掌控,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样的,不了解教育对象的动态,则很难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按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学生获得信息的来源广于教师,内容多于教师,时间充裕的大学生可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难以自拔。而在高科技手段方面,大学生的接受性与应用程度均高于教育工作者。长此以往,在互相的交往中,教育者的权威与信任度可能会被削弱,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控制可能更加弱化,教育灌输作用也大大的削弱。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广力度与效果。

  3.2.3.3 重视力度不够 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单一微文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遇。

  笔者已经分别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时效性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微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在微文化应用普及度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高校如果将其充分利用,将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但从当前高校发展现状以及调查结果来看,微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率很低,技术落后。从而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数量为 2000 多所。近年来,开通微博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加,这表明高校已经感受到了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旺盛趋势,正在努力做到适应时代发展和同学们的需要。但总体来看,数量有限,当前所开通微博的高校主要为一些重点知名院校。而从发布内容来看,笔者随意抽查了十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发现这些学校所发布内容大多为学校新闻以及一些政策宣传。很少从主流观念、道德文化等角度出发,发布一些能从内心唤起学生们共鸣的内容,而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寥寥无几。可以说,高校在应对微文化发展下带来的变化,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粗放式的应付状态。部分大学生除了一些常用的熟悉微博外,并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据新浪网站和腾讯网站对"微博"的访问量和点击率的不定期统计,"微博"点击率前 50 名从未有过一个纯粹的"教育微博".因此,高校如何有用的利用这些新兴信息,提高自身的知名,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与积极性,从而扩大其影响力,是高校利用微文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学生花在上网时间大多数为平均每周20-40 小时(比例达 47%),平时开通微博主要运用于关注时事和朋友动态,在调查中,不少学生均表示愿意通过网络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在另一端,我们的高校教师开通微博率明显低于学生,将其或打算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人数很少,从而造成利用率低下,微博、微信、微公益等"微"应用用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未发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