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的现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6604字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的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的主流表现

  1.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到:"当代青年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他们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所以大学生能否坚定社会主义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存亡。在王娟等的研究中发现:60.2%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将长期并存,并且相互竞争;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80.7%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终能实现。

  在对首都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显示:76.4%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且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杨洁等的研究中显示:80%的学生认为应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60%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能够实现。

  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一文中显示:73%的学生认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科学依据,53%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必将替代资本主义,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能成功。王达品等的研究中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充满信心。

  这些都体现了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政治方向坚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并对实现共产主义充满信心。

  2.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转变。中国百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们前进的一面大旗。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所以当代大学生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詹鸿生等的研究中显示:2003 年至 2007 年,每年都有超过 70%的大学生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年提高。

  首都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调查分析中显示:超过 70%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隋灵灵等的研究显示:82%的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7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数据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上仍然占主导地位,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自己的发展指明方向。

  3.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局面,并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成功推向了 21 世纪。

  社会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当代大学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沿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前进。刘佳等的调查研究中显示:84.24%的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93.57%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表示满意。

  蒋荣等的研究中也显示:有 67.5%的大学生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大学生由相当大的吸引力。2013 年在对全国 146 所高校的 25400 余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表明:广大的高校学生能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过去一年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认可度在 90%以上。

  2012 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研究中显示:多数大学生对 2011 年党和政府工作表示满意,其中对"中共中央政治局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以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中央重要决策满意率达到了 95%以上。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充分信任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二)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社会理想认识的模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部分大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社会理想的内涵,他们对科学理论掌握不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缺乏理解,对社会前景存在困惑。

  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但对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不甚了解,徐蕾等的研究中显示:有 25.9%和 11.4%的学生不同意或难以判断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指导作用,45.5%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逐步融合,60.6%的学生认为不管是行什么制度,只要富国强明就行。

  杨江水等的研究中显示:在对"你对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认识和态度"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中,"清楚并支持"的占58.36%,"不清楚但支持"的占 26.6%,还有 14.8%的学生回答"不清楚无所谓".王娟等的研究中显示:有近 15%的学生并不能认同大学生担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使命.陶明达的研究中提到仅有 42.67%的学生希望成为一名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 33.33%的学生希望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这些说明了大部分的学生以实现社会理想为己任,而小部分学生对社会理想表现淡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充分认识。大学生对社会理想认识的模糊甚至错误情况令人担忧,大学生只有全面理解社会理想的内涵,把握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紧密联系,才能更好的将社会理想与个人价值联系在一起。

  2.理想追求的功利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逐渐淡化,他们将个人理想独立于社会理想,或者将个人理想凌驾与社会理想之上,只注重个人的前途,而忽视了社会理想,只注重物质需求,而轻视了精神方面的发展。

  个人理想的实现需要以社会理想为依托,摒弃社会理想,只谈个人理想,个人理想最终会成为一个空壳。所以大学生应该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联系在一起,辩证的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以社会理想承载个人理想,以个人理想丰富社会理想。郭立志等的研究中显示:在职业理想的调查中,仅有 34%的同学选择了"响应国家号召",有 29%的学生选择了"跻身科技前沿,干一番事业",有 2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风险,生活平安".

  王娟等在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的研究中显示: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问题上仅有12.5%的学生认为是成就自己,又造福社会,39.2%的学生认为为追求崇高的信仰而奋斗;在对人生的价值评价问题上,29. 3%的学生选择在个人事业上有所成就、自我实现,选择对社会贡献大小所占的比例为 29. 7 %.

  詹鸿生等的研究中显示: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考虑因素中,兼顾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的比例逐年下降,而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选择的比例则持续上升。

  冯译冉等的研究中显示 22%的学生的理想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重视个人理想,轻视社会理想.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中显示认为"先实现个人理想然后才谈社会理想"的占 28.4%,"只要实现个人理想就行"的占 2%,"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对我都无所谓"的占 13%,认为个人理想比社会理想重要的占 36.3%.这些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生考虑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前途命运,他们将个人的目光更多的集中于自身的发展,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不能辩证对待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3.个人价值取向错位性

  近年来,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有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并没有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容易使部分大学生思想上产生矛盾,价值取向出现偏颇。他们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同时也受到社会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近十年的变化发展轨迹的研究中显示:40%左右的学生并不认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种观点,有 20%的学生认为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

  陶明达等的研究中也显示:在回答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这一问题时,仅有 46%的学生将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排在第一位。杨江水等的研究中关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标准"的回答,46.7%的学生认为"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应该排在第一位,有 24%的学生认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应该排在第一位,也有 21.4%的学生把"符合自己利益挣更多的钱"排在第一位。

  成长春等的研究中显示:在对待"您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上,选择"健康"的比例最高,占 23.4%,其次才是理想信念,占 21.4%,其后依次为"知识"、"友谊"、"金钱"、"爱情"、"荣誉".而王娟等的研究中显示:29.3%的学生认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决定人生价值大小的主要因素,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以及"生活的是否舒服、潇洒"分别占29.7%和 23%.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很多大学生将个人利益因素作为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

  4.社会理想的易变性

  当今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意识形态互相交织,错综复杂。这一方面,有利于世界各个国家互相学习和交流,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一些腐朽文化也不断渗透,对我国思想文化造成严重冲击,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而大学生求知欲旺盛,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又缺乏辨别能力,所以他们的社会理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易变性。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国际的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和经济优势,对我国进行反动思想的宣传和渗透,大学生的社会理想势必会受到影响;而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此时资本主义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大学生的社会理想产生动摇;随着国外新事物的不断涌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剧烈的冲击,大学生理想信念也在不断变化。国家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甚至是英雄事迹、或者是慷慨激昂的思想教育课,都很容易使他们对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充满信心,产生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和献身的雄心壮志。但社会的一些"假恶丑"现象和问题却会使他们对社会产生失望情绪,产生消极、偏激的思想,甚至对社会理想产生怀疑。而有很多学生的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外界环境的千变万化,使他们很难确立或评判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对社会理想的迷茫和无措又会致使他们倒向社会舆论的一边,盲目的从众。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的自身知识能力素质欠缺

  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指明政治方向。理论学习的缺乏直接导致政治理论的缺乏,大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社会理想确立的重要因素。

  目前,尽管大学院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形态以及相关的理论论述,它还教我们怎样看待事物、怎样对待人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能正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意义,不能端正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学习政治课程知识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是为考研做准备,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因为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就放弃了对此门课程的学习。理论学习的缺乏直接导致政治理论的缺乏,这只会使大学生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缺乏更深的理解。大学生从小就在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伞下长大,他们从没有迈出过校门,真正接触过社会。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把父母和老师灌输的理想信念当成是人生的理想,所以他们从小到大都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一份信仰,而其他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一直处在学校和家庭所营造的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这使得他们自身全方面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他们容易冲动、而缺乏理性,过多思考、而缺少行动,他们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弱,对事物认知能力欠缺,他们并不能全面的看待事物,而且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都会让他们对个人及社会价值产生怀疑,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

  2.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西方的新事物不断涌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多元化,古典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不断渗透和碰撞,推动了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形成。以固有的传统文化约束大众是行不通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固发展。大学生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他们对社会的变化表现最为敏锐。他们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个性张扬、富有冒险和探索精神,他们推崇新事物、接受新变化,渴望得到成功。

  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容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呈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主题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的时代特征。虽然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社会创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如果大学生过分注重个人的成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奋斗历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很容易让他们出现价值观念的扭曲,在是非和取舍问题上判断失误。表现为个人主义、不切实际、盲目追求、追功逐利、忽视贡献。

  3.高校社会理想教育手段单一僵化

  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使命。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大学生社会理想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社会理想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今高校的社会理想教育过分强调政治理想教育,对学生主体关注度不够,教育内容涉及面狭窄,以"灌输式"的知识传输为主,目标定位不当,教育过程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在成长春的研究中显示 2000 年江苏省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中,对于理想教育的效果,有 55.3%的人认为"效果一般",有近 40%的人认为"没有效果。"虽然高校和高校教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做好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但是思想政治课程却没有得到大学生的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单一的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和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他们常常觉得枯燥乏味或者是不及专业知识重要,以致很多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了思政课程的学习。而且大学生理想教育课程往往定的基调较高,但大学生通常把实用性看的比较重要,他们更看中的是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这些与他们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理想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的思政课程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重视课本而脱离实际,由于社会理想内容比较抽象,大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迅速理解消化,而又由于其与生活的脱节,大学生在课后又很难将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所以仅仅依靠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是不可取的,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寻求创新,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

  4.网络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更新,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QQ、MSN、Twitter、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使得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迅速,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高校大学生中间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网络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便利,如节省大量的时间、减少大量学习成本开支、培养发散思维、拓宽视野、释放压力、调节心情等;另一方面,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影响力度大等特点,因此,这使得网络被各种信息充斥,而网络自身又无法筛选和过滤不良信息,使得一些具有煽动性或破坏力的负面信息在短时间内得以传播和扩散,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高校大学生处于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最强的,QQ、MSN、Twitter、大众传媒、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使用也是最广泛的,网络信息的传播甚至比课堂上的教师讲授更加有效果。而网络上的这些不良信息将会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他们面对这些价值冲击会动摇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怀疑自己的社会主义信仰、抛弃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最终会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