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制约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是在社会、学校、家庭综合影响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主体自身的认知、接受直至认同,将社会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的过程。本文认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社会因素
1. 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滋生,这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削弱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所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属于理论上的,它需要大学生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印证、检验。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是持续的、巨大的。大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建立起的"理论上"的理想信念,再回到社会现实之中,尤其是在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下,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甚至颠覆,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错位与缺失,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各种利益的引诱与驱使下,人们的思想被"利益"所禁锢与驱使,于是,催生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产生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风气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些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被歪曲和腐蚀着,集中表现为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而忽视集体利益的实现,片面讲求个人权利的索取而无视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奉献,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放弃精神生活的追求。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等。在缺乏理性分析与判断的前提下,很多人被这股歪风邪气所"同化",产生了"权利与金钱至上"、"拥有了权利就等于拥有了金钱与地位"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于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产生了怀疑与困惑,以致做出错误的人生价值选择。这些不良社会思想风气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相违离,成为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障碍,影响着大学生对于道德价值标准的判断与选择,困扰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和人生态度,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选择与追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导致他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弱化甚至于放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2.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随着世界各国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使我国加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这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管理理念,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宝贵的经验,从而结合我国的国情实现快速、跨越式的发展。邓小平曾这样讲到:"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14]
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西方的腐朽生活方式也吞噬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倾向混乱、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歪曲、社会责任感弱化、诚信交往意识淡薄、艰苦奋斗精神沦陷、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等一系列思想意识问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在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地位,试图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对中国,更进一步讲主要是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进行思想上的"侵蚀",妄图弱化甚至泯灭他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他们的理想信念"西方化".西方发达国家总是试图"从西方自身的理念和利益出发,为人类设计了一幅'美妙'的'全球化图景',认为全球化就是要把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经济社会制度等西方文明向全世界'推广',当今的全球化就是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15]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西方国家利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交往中所附带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借助各种现代化手段进行"和平演变",以期动摇我国青年一代,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例如,美国中情局为了对付中国,尤其针对我国青年群体而制定了"十条戒令","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政府为中心的注意力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大学生面对着资本主义的种种思想渗透与扩张,往往显得立场不够坚定,理想信念不够牢固,有的甚至迷陷于其中,几乎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种现象在我国青年一代的部分群体中是现实的存在着的。我们必须正视并重视经济全球化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着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3. 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网络逐步取代传统媒介的主导地位,逐步成为了主流的信息传播载体,并引领当今世界进入了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崭新时代。它为人类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和领域,为人们的学习、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以及价值选择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同样,网络这把"双刃剑"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相对自由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它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成为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的重要信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为主体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共享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多样性、自由松散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也给网络信息的监控与过滤增加了不小的难度。"网络发展是信息化的重要前提,网络无论就其基础建设、整体推动,还是其内容和方向,都会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民族特征和意识形态导向。"[16]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其所附带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趁势而入,广泛地分散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择取。西方反动势力试图借助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侵占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并大规模地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宣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以此来迷惑和干扰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取向,这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导性受到了威胁。
(二) 学校因素
1.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
学校教育是青年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塑造良好品德的重要环节。其中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理应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然而,迫于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学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够创造出更多实际效益的教育工作上,而对于理想信念教育这种不易显现成效的思想教育活动则往往只是"走形式"、"唱高调",疏于重视。其主要表现在:
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理念方面。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学校更多地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养成与自由全面的发展。加之,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学校的影响,导致学校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与放弃,使学校整体的教育思想境界与教育角色的塑造出现了矛盾和反差,常常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隐性的不良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展开来。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向现实利益获取与寻求自我实现的转变,也无形中导致了人们功利性价值观在社会环境中的肆意滋生。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理念表现出教育动机的功利性倾向。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价值体系出现了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主导思想和价值观念日渐淡薄。以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崇高而朴素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学校教育在寻求适应新形势下的主导价值要求的教育活动中,还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与普遍认同,整个社会似乎缺少一个主导性的价值体系。这也使人们在这种价值多元化的无所适从的状态中,出于个人现实利益的考虑,做出价值观念的功利性选择。在学校教育的目标体系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体系,忽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接受效果,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无法有针对性的设置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的方法,结果出现了形式主义盛行的局面,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似乎成为了一种"假"与"空"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活动盲目追求教育的现实利益需要,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发挥教育效果的要素设置、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接受主体性地位,导致学校教育活动与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相抵触的现象,表现出教育动机的功利性。
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目标方面。学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对于"三观"的科学认识,树立崇高而坚定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担负着相当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其教育目标的制定与执行,教育环境营造都关系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然而,教育目标要求下的实际教育目的简单化与功利化使得教育的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例如,衡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劣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成为这种标准的现实选取结果。片面重视知识教学的教育模式,必然将会导致大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要求的放松和对学习成绩的功利性追求。在实际中也的确如此,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各项评奖评优活动中所占据的决定性地位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个人成绩的过分关注,忽视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修养与提高,间接地导致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的现实表现,它反过来又将会制约思想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效果的实现。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教育所设立的目标及其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的功利性思想。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而把学校利益作为了教育活动与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违背教育内在要求的功利性教育目标,使教育对象的教育需要和自身实际也受到了无情的践踏,造成了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的窘迫局面:
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目标过于高远而远离人们实现存在和需要,其高标准和严要求令大学生在现实的束缚下难以企及,疑惑与矛盾的思想逐渐削弱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目标继而脱离了现实的基础;而对现实的人的基本需要的漠视导致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影响力每况愈下。
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做法单纯地从学校利益的角度出发,忽视学生个体的合理利益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导致学校教育活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减弱、影响力下降,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产生厌烦、抵触情绪,这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制约。
2. 学校教育队伍的失衡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职员工。他们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教育工作队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存在明显的失衡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与理想信念教育任务要求失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教育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者需要具备坚实而完备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有大局意识和敏锐的政治嗅觉,自觉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任务。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的合格继承者和建设者。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需要教育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更需要教育者发挥自身的政治理论优势来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方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往往忽视政治理论学习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其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理解不深和掌握不牢,以致缺乏对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有效的指导;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欠缺及时的了解和熟知,不能完整地领会其实质要求;教育要求与自身的行为存在落差或相抵触,无法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知识不够渊博,结构不够合理,无法发挥自身内在的教育合力;而对于大学生提出的与理想信念相关的现实问题无法给予科学而肯定的回答,无法消除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的疑惑,何谈教育和要求大学生形成科学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可见,教育者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教育队伍发挥战斗力的必要准备,是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任务的客观要求和可靠保证。二者的失衡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使教育任务和目标无法得到足量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