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国外社区警务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1 共4987字

  第三章 国外社区警务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国外的社区警务的模式

  纵观已经或正在施行社区警务的西方国家,主要是有下列国家的社区警务改革较为典型,值得借鉴:

  一、日本的交番制度

  在 1881 年之后,日本开始实施交番制度和进驻系统,至今已经有了 100 多年的历史。从起初发展到如今,日本全国已经有超过 6000 多个交番和 8000 多个在驻所。分布在各个城市和农村地区,共涉及到 8.3 万名社区民警,占全国总警力的 36%.国家警察厅,所有的县、府、道、都、警察总部和警察局都配备了相应的生活安全局(处),负责指导国家和各地社区的治安。从 20 世纪九十年代初,本来叫做外勤警察开始改名为社区警察,改名的目的是为了让警务人员更明确自己的职责,并不只是负责外勤或是巡逻,而是要为社区民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警务服务。

  建立交番的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交番需要每天每时不间断的执勤,分为 3 班轮流执勤,每 1 班至少由 3 名警察组成。在一般的情况下,交番、驻在是按照面积、人口、安全形势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建立的。除去一般意义上的交番、驻在所和临时交番等。在24 小时内确保有人值班。在特殊的情况之下有时会调整交番的形式,在治安状况好的区域内,白天可能只有一名警务人员,夜晚可能有多民警务人员。在驻在所内,通常只有一名执勤人员,每天重复着朝九晚五的工作生活,但是警务人员一般会和家人一起住在驻在所,事实上也就是 24 小时执勤。

  交番制度中,交番执勤警务人员的上级通常称为交番指挥官,他负责安排交番的具体工作,包括执勤警务人员的巡逻、站岗和巡访等工作,并做一些记录性的工作。而交番执勤人员的工作职责是防范犯罪行为、发现犯罪的行为及时制止、教育青少年、关照独居老人和失独老人、关心留守儿童,及时为社区群众提供预防犯罪以及治安方面的指导和一些有关社区居民的重要信息。社区警务最重要的目标便是防止犯罪。而对于社区警务人员的业绩考评,主要有下面的三条:(1)事后控制,一旦有案件发生,能否及时查获犯罪人员,尤其是危害重大的犯罪人员;(2)事前控制,能否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居民防范犯罪的意识,及时的传递信息给执勤警务人员,主动提供一些预防犯罪的信息;(3)与社区群众关系的密切程度。在真正的实行过程中,评估以第一条为主,因为它的可衡量性最强,而后面两条主要是作为辅助。虽然很多地方警察系统试图找出一套针对事前控制工作情况的评价体系来评估工作状况,但是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的方法。

  二、新加坡邻里警岗制度

  新加坡是世界上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但是它也曾有过一段犯罪活动猖獗的时期,在新加坡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 1974 年至 1983 年间,财产类和侵权类案件激增,造成治安混乱,民众反映强烈。在 1983 年之前,新加坡还没有“社区警务”的理念,而是将警务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打击犯罪中。新加坡大约 300 多万人口。其中有 6%的人,即 18 万人可能会犯罪,但新加坡警察部队的总人数只有 1 万人。由于警察数量有限,他们不仅要应对潜在的 6%犯罪群体,还要同时面对剩余 94%的民众的误解,他们认为警察打击犯罪不力,对此非常不满。新加坡警方意识到不进行变革就无法改变日益混乱的社会秩序,与其让 95%的民众不满意警察的工作,还不如和这 95%的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在打击有犯罪倾向的 5%的人呢。在 1981 年 11 月,他们组织团队到日本考察了交番制度,在学习和研究之后,认为日本的交番制度非常值得新加坡警方效仿,通过建立民众和警方之间良好的关系实现警民合作,结合民众广泛的力量来打击犯罪。在学习研究日本的警务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国国情,新加坡开始推行邻里警岗制度,在全国各个社区内设置邻里警岗,每个警岗配置若干警员负责辖区内的巡逻,执勤,承担辖区内的居民 24 小时的安全保障工作,并提供其他的方便服务,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警民关系。对于这种现象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高高在上的警察为何形象大改,民众开始对警察的新行为作出积极的反馈,民众参与打击犯罪以及民众见义勇为的行为越来越多。联合警察与各地学校在学生出入频繁的地区划出了“安全驾驶区”,用来提醒过往司机小心驾驶。家长会主动穿着警察的背心指挥交通,在繁忙的路口协助引导车辆穿行。除此以外,社区安全方面,民众也有了自觉意识,自觉地组织了社区民众巡逻队,来维护社区的治安。

  事实证明,警方预防和处置犯罪的强有力手段是邻里警岗制度,在治控犯罪的同时,这种制度还收获了强大的民意。新加坡在日本警务制度基础之上的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新加坡警方又开始了新的警务改革研究,该研究是关于如何提高警察系统,以提供给市民更好的服务;如何扩大范围和一线工作的挑战,使社区内居民能够更深入的参与到社区治安工作和防范犯罪中,给招募和保留合格警务以便利的研究。在进一步探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邻里警岗在社区的工作成效,建立社区派出所,以保障社区居民的权利。

  邻里警局中调用原来邻里警岗的警员,每个社区邻里警局中分布那些以前由警察署管理的巡逻警察。每个邻里警局约有 80-100 多的警务工作人员,可以集中物资和警力为社区服务。邻里警局是一个星型结构,一个邻里警局关联着若干个邻里警岗,24 小时为居民提供随时提供治安和社区内的相关服务。邻里警局的设置不仅提高了社区警员快速办案的能力,而且增加了民众对于公共服务的受益程度,而社区民警以社区委中心把其他的社会组织和民众发动、联系在一起,以提供服务为中心,共同制定社区治安是维护计划和预防、打击违法犯罪发生的条件。邻里警岗的设立为其迅速完成城市化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而且充分鼓励民众参与到维护治安、打击犯罪的活动中,其中,超过 50%的罪犯是在民众与警方合作之下缉拿的,节省了警力资源的付出,也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

  三、美国模式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纽约在市长鲁道夫·朱利安尼的领导下,从 1993 年至往后五年的犯罪率下降了大约 47%,其中,谋杀案减少了 60%.下降速度快的犯罪率,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纽约两任警察局长威廉·布拉顿和霍华·德萨菲尔用“破碎玻璃窗”的途径减少了犯罪活动。这些途径重点抓住危害社会治安的破坏行为(包括破坏公物,街头盗窃,公共交通工具上逃票等),并成为了世界警务工作的依据和榜样。

  纽约市警察局(NYPD)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逐步建立一个区域固定的,职责明确的社区警察所。到了 1996 年底,社区的警察占全市总警力的五分之一。警方事先采取了有效的犯罪预防措施,大幅加强了 3.8 万名警察的管理。和其他大城市的警察不一样,如果在警察总部工作,事业就会有好且快的发展,NYDP 总是把一些最优秀的警察放在了街道和社区执勤,将没有社区工作经验和成果的警员被换下。自 1996 年以来,这项成果在美国的警务界推行,作为一项硬性责任;自 1994 年以来,警察误击人民群众的偶发事件率也降低了 24%.

  综上所述:上述的不同国家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有所不同,各国都针对具体的国情制定了适合本国的警务制度,但是它们都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一)每个社区都有专门的社区警察服务。如美国着名的汽车城底特律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设立了专门负责街道安全防范措施的小型警察所,以行使在城市的小派出所的职能,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使总数达到近百个。纽约市地区自 20 世纪 80 也开始实行街道警察所,发展到 1996 年,街道警察所已经达到全市警力的 1/6,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成本。英国也在使用社区警务之后,在很多地区都设了专属于社区的警察,他们都有自己的职责规定,每个警务人员所有一定的管辖范围。

  (二)加强警察和社区的联系和合作。一些西方国家开展了一些社区治安的活动,其基本形式是建立社区咨询委员会。英国研究艾克赛特警学的约翰·阿德森曾经提出,社区警务中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建立社区咨询委员会,一个公正,健全的社区警务制度需要有警察和社区居民代表的共同参与,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的参与,都无法形成有效的社区警务力量,他也曾指出,加强警民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应该让社区居明更加了解自己所处社区的治安情况和隐患。

  (三)采取一些共同措施

  1、办社区刊物。如:向社区居民及时通知社区安全问题,民众的自我防范措施等。

  2、维护社区民众安全,建立社会保障网络,加强其建设,实行邻里守望,校园守望活动,街区守望等措施来共同维护。

  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法律意识,通过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来约束青少年,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伦敦对市区的学校开展了探访计划,向学生们讲述警察的作用和预防犯罪的方法,教同学们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澳大利亚则要求警察要时常跟学校联系,防止学生犯罪和与犯罪分子的接触,澳大利亚警察减少青少年犯罪率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4、改善“弱势种族”群体的生活工作环境,宣传自由平等意识,减少种族歧视,歧视是他们所要承受的。一方面这些群体容易受到骚扰和袭击,也易与其他警区和社会团体发生冲突;与此同时,这些群体本身存在安全问题,是犯罪的高发群体。鉴于以上考虑,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善种族关系,增加警民之间的交流,民警与民众交朋友,以争取理解和支持等。所以,目前一些国家社会治安的重点和难点是做好种族群体工作。

  5、维持良好的居住环境,利用环境心理来减少犯罪,例如利用“破窗理论”,简单说,“破窗户”指的是许多社区同有的破败现象:一些空置的楼房逐渐损坏,没有清理涂鸦乱擦,受损的路灯,而这些地方恰恰是贩毒,抢劫,点等违法犯罪行为多发场所。

  过去,国外社区治安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修复“破窗户”.不注意清理和改善这些地方社区,主要忙于逮捕贩毒和强盗,这种现象需要引起注意。如:在人群来往较少的黑暗角落和容易诱发犯罪的地方设置路灯,利用环境的心理暗示来增加犯罪份子的紧张感,抑制犯罪行为。在西方国家,清除死角工作开始拓展到社区环境、卫生等的领域。这意味着社区警务已经超越了治安问题限制。

  第二节国外社区警务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社区警务的成功对我国的社区警务建设有非常大的启发作用:

  一、建设的基本原则--警民共联、群防群治

  只有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警务工作才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上边几个国家的社区警务制度中,都非常注意警民之间亲密关系的培养,在警民良好关系基础之上建立的公共秩序也会更加的稳定。近年来,中国警务界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着手警民关系建设,目前还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没有实现完善的警民共建,没有落实群防群治。社区民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群众之间的沟通,了解社区情况,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和群众一起解决问题,改善社区内的治安状况,消除社区安全隐患,为社区居民的安定生活提供保障,为社区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服务。

  二、社区警务的基本工作方式--警力下沉,深入到基层

  西方的警务工作中。警察主要是在在街头工作,而我国现有的警务工作模式是静态的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警察只能呆在警务室,而频繁发生的治安、犯罪案件导致警察出警频繁,忙于应付。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社区警务的理论,改变目前的局面,实行警务前移、合并精简机构、警力下沉和重心前倾。把主要警力放在街道和社区的动态控制,动员群众参与基础性工作,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巡逻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了犯罪行为的发生。总之我国的基层和社区民警应加强交流沟通,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而且办公地点应设在社区,建到乡村,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和纠纷。

  三、社区警务目的--打防结合,预防为主

  社区警务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对犯罪群体实施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因此,要发动群众,更要依靠群众。西方的社区警务重视犯罪预防,把大量的工作做到了“预防犯罪”这一点上。而我们国家则是把他们分开,公安机关在具体的工作中始终把打击和惩治犯罪作为硬性的目标和任务,但把预防犯罪作为次要工作,警察的分工明显不合理,所以工作中存在很大的不足,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众多交叉点,导致犯罪案件频发。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了对二者有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社区民警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公安机关习惯于把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分为两个不相关的工作,出现了在某时某地争警力、拼时间的现象,把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工作并未付诸实践。警民关系的重要性还未得到深刻的认识。社区警务人员只有做到“预防为主,打击为辅”,才能让社区的治安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节省警力资源,让警察将精力放在少数的犯罪活动身上。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