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电子证据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9-10 共285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我国刑事侦查中电子证据的应用研究
【第2部分】电子证据概述
【第3部分】国内外侦查机关关于电子证据的运用研究
【第4部分】电子证据在我国侦查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5部分】电子证据在我国侦查运用中的对策研究
【第6部分】 电子证据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电子证据的独立的法律地位,肯定了电子证据的合法证据种类,这为了我国刑事诉讼法治发展和前进划下了重重的一笔。电子证据的名词虽然第一次被提出,是理论上的新的证据类型,但在实践中它的存在并不晚,只是过去的理论研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于它的使用都参照视听资料进行的,法律上没有对它进行认可,没有给予它足够的发展适用空间。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通过电子证据基础知识的介绍,分析其特有的性质,从过去对电子证据的认知观点到目前的独立学说的确立,这都为后文关于电子证据的问题和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已经成为生活主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势必推动电子数据的到来,这将为今后的司法实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外对电子证据法律地位确定的时间较早一些,在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很好成果,我国关于电子证据的认识虽然比较缓慢,晚于两大法系国家,但是也是考虑本国的诉讼法的制度进程,汲取国外先进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电子证据的认定和适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制方案,这也将会有利于我国刑事诉讼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

  电子证据的发展适用空间是巨大的,要建立完整的电子证据适用法律法规的目标是远大的,研究的前途也是光明的。我们只需踏着前人的脚步,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自主创新,让电子证据的理论基础更加完善,让侦查机关在实际运用中能更好的掌握电子证据,并为我们充分发挥服务作用,还原案件事实真相,做到真正的公平正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也应该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更新换代。电子证据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人们也应该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找寻电子证据的敏感度,注意收集、保存电子证据,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提出电子证据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第一步应该做的,就是完善电子证据在实践操作中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也与我国的立法原则相一致。建设电子证据取证制度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他需要时间的锤炼、检验,需要一个正确的制度适应我国的现状,这曲折坎坷的探索旅程,需要作为法律人的我们每个人去努力和实践的,需要我们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去寻求,去锻炼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我国的法制。相信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向着正规的轨道前进,所以对电子证据法律制度的研究成果也是指日可待的,我们要坚定信念,早日建成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的理论大楼,使我国的灿烂法律文明不断传承下去,使我国早日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富强的文化政治强国。
  
  参考文献
  
  [1]参见《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条文即草案说明》,源于中国人大网。
  [2]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认证规则--以可采性的认定为视角》,《证据学论坛》(第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
  [3]蒋平,杨莉莉。《电子证据》,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常怡,王健。《论电子证据的独立性》,《法学》2004(3)。
  [5]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6]汪建成,刘广三。《形式证据学》,群众出版社,2002 年版。
  [7]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
  [8]常怡,王健。《论电子证据的独立地位》,载于《法学论坛》,2004(1)。
  [9]戴莹。《刑事侦查电子取证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9]杨永川。《计算机取证》[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年版。
  [10]梁静。《电子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收集与认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4)。
  [11]李学军。《电子数据与证据》[J].证据学论坛,2001 年版。
  [12]蒋平,杨丽丽。《电子证据》[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13]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法学研究》,2002(4)。
  [14]何家弘。《电子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年版。
  [15]何家弘。《外国证据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16]戴莹。《刑事侦查电子取证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
  [17]何家弘,姚永吉。《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2003(4)。
  [18]蒋平。《电子证据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思考》[J],公安研究,2014(5)。
  [19]冯大同。《国际货物买卖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0]刘品新。《美国电子证据规则》[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 年版。
  [21]孟建国等。《视听资料检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常怡,王健。《论电子证据的独立性》,《法学》2004(3)。
  [23]杨正鸣。《网络犯罪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4]华玉谦。《证据法要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25]许康定。《电子证据基本问题分析》,《法学评论》2002(3)。
  [26]马维克。《电子证据与网络保全证据公证》[J],情报杂志,2000(7)。
  [27]万毅。《西方国家刑事侦查中技术侦查措施探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28]常艳。《侦查与电子证据取证》[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2 年版。
  [29]郭正元。《电子证据收集保全和运用问题研究》,当代法学论坛,2009(2)。
  [30]刘品新。《电子证据是净化网络利器》[N],检察日报,2004.
  [31]王永全,齐曼。《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马维克。《电子证据与网络保全证据公证》[J],情报杂志,2000(7)。
  [33]翁里,张晨。《侦查与审判中的电子证据问题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2(24)。

  后 记

  一篇论文的完成犹如一项工程的竣工,不可能只是一个的人功劳。这篇毕业论文从开题到定稿,很多老师朋友都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和关心。首先得向我的导师马红平教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三年来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业上,都深深影响着我。刚开学时,他就教导我做事要踏实认真,在论文的创造过程中,给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老师。论文成型前,他给我许多理论、观念上的启示;大体成型后,他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帮我修改论文,连论文格式、错别字都认真地用红笔改正过来。看着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我心里充满无限的感激。

  在此,还需要向李波阳导师表示感谢。我能顺利完成学业,离不开他们三年来的精心栽培。论文开题时也给了我很多实用的指导意见,使那时处于迷惑中的我豁然开朗。同时,还得感谢同门姐妹们的关心与帮助。她们一直站在我身边,不离不弃,共同进步。感谢我的舍友们,一直的鼓励,一直的关照。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多年来对我倾注心血,细心呵护。我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学习离不开他们在背后的默默支持与鼓励,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最安全的港湾。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未来得及细细品味就已接近尾声。一路上,很多同学,很多朋友,给我感动,给我力量,教会我如何更加坚强与奋进。岂一个谢字了得!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青春和爱我的所有的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