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仁爱”理念的应用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5306字

  1 绪论

  1.1 选题的提出

  30 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新的繁荣。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各方面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多种文化和思潮不可避免地对中国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这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容,但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对我国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滑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改革开放中继承发展从而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思想的需求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研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影响背景下,如何发展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网络环境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研究的新课题,由于国内学者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各树一帜,本文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主要是采用主流的学术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基本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主要是 90 年代后出生,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成长在新文化、多视角的世界里,由于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在这样的环境中,研究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 90 后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在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现代社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而且还有利于科技的发展,不断地为国家文化发展多做贡献。同时也注重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仁爱思想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用价值。

  2000 年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1].因此,要充分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国家的高度重视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这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7 年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2].这句讲话表明,国家以政策的方式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确立了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2013 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3].这些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14 年***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这句讲话表明,本论文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仁爱”理念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符合发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国家发展要求。

  党和国家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促进了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在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自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中表现出一定的缺失,如大学生信用缺失、大学生出现道德滑坡,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匮乏等等,因此,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并针对存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与对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儒家“仁爱”理念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传承与发扬,为儒家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这无疑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推动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文章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失衡和道德滑坡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重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陷和不足,寻求适应我国儒家思想在网络环境中传承与发展的结构模式,兼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任务,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实用价值,从而保障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向前发展。

  将儒家“仁爱”理念运用到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儒家“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儒家“仁爱”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时代性相联系,将儒家“仁爱”理念在信息网络时代加以运用和发扬,这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鲜明的时代性,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儒家文化与科技信息相结合,探索新时代下思政政治教育的新过程与新方法,有利于发蔚县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儒家“仁爱”理念的现代应用与继承,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研究与发展。在实践上,探求儒家“仁爱”理念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祛除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冲突所带来的思想缺陷和弊端;优化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力量。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国际上普遍关注青少年的教育,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基于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题得到了世界各地的积极响应并付诸了行动。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各国的用词陈述有所不同,如:西方国家开展的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社会工作、道德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民族振兴教育等等都是含蕴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西方诸多学者首先把网络政治与虚拟现实联系在一起。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着作《预测与前提》中指出,“在信息社会里,所有信息都是和权力并进并和政治息息相关的,随着逐步进入信息政治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5] (P35)。这也是国外首次提出要进行网络政治问题研究的原因。

  近几年国外学术界关于网络政治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国外关于网络政治问题研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如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直接的政治参与能否成为可能,网络对传统的政治体制有何影响,网络在促进自由平等政治生活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的发展上有何影响等等问题。相关论着有怀钠·拉什《网络政治:使政治过程上网》[6] (P1-5)、杰里·埃弗拉德所着《虚拟国家:互联网与民族国家的疆界》[7] (P1-5)等。二是网络空间中的政治问题。如网络空间是私域还是公域,网络空间中的权力的归属,虚拟国家、电子政府、网上责任等问题。相关论着有蒂姆·乔丹的《网络权力:网络空间与互联网的文化与政治》[8] (P1-9)、美国学者劳伦斯·克罗斯曼所着的《电子共和国:重塑信息时代的民主》[9] (P1-8)、布赖恩·洛德编写的《网络空间的治理》[10] (P1-15)等。这种变化极大地强化了青少年群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社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性和变动性。由此,在网络政治方面,世界各国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给青少年提供养料、促进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

  有一些国外学者从网络社会的层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性的研究。2001年曼纽尔·卡斯特的名着《网络社会的崛起》[11] (P1-8),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曼纽尔·卡斯特同年发表的另一本学术着作《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引起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他主要强调网络信息时代,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引入网络社会维度。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客观知识》[12] (P114)一书中,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则是一种非常别致而且有着很大影响的存在论,他认为第三世界是客观意义上的观念世界,即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空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或者网络政治成为西方哲学界、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热点,大量论文、文集的发表,定期举行的国际性学校会议,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地研究,诞生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利奥塔的信息霸权理论(1979 年)、詹明信的晚期资本主义和网络的研究(1981 年)、鲍德里亚的虚拟实在理论(1984 年)等三种理论学说[13] (P30)。

  (2)国内研究现状

  1994 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发展的新阶段。1999 年 6 月,空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张建松在其发表的《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4] (P70-71)一文中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他认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首次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人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刘梅,主要观点体现在她 2000 年 2 月发表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文中,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利用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为前提,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15] (P103-106)。我国在理论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地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着是由广西师范学院曾令辉等人编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16] (P26-28)。该书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利用现代媒体--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平台或者手段。福建师范大学杨立英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这一专着中也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思想宣传的理论和传播学的原理,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教育的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17] (P41)。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最初阶段,上述几种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均是将网络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交往平台,都是从网络的技术特征角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以界定。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也有了新的研究成果,这相对于以往的研究不同之处在于,将网络环境看成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并从人的本质和教育目的来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代表有广西教育学院韦吉峰,2004 年 2 月他发表的《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文中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认清网络本质和影响为前提,利用网络促进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虚拟实践活动”[18] (P48-52)。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进行阐述,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学者都偏向于狭义理解,即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如此,本文在深入研究狭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进行论文的写作。明晰这些概念,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性思维的起点,又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践的需要。当前学者们的研究大都是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进行深入研究,专门论述“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少之又少,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论文从研究“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必要性出发,对传统文化与网络环境失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深层次剖析“仁爱”理念内涵,挖掘“仁爱”理念的当代教育内容,从“仁爱”理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现阶段对维持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关系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用性方面进行论述,试着从“仁爱”理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价值着手,探求“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资料分析的前提下,主要采用了文本解读、历史分析、归纳研究、比较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儒家思想进行评价、汲取与发扬,将儒家“仁爱”理念在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策与现实性、可操作性相结合,尽可能地汲取一些国内外的经验、成果和方法,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儒家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构建和设想。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论文结构层次清晰,研究内容明确,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能够与时俱进,论文注重研究传统文化中“仁爱”理念的内涵,在剖析“仁爱”理念和分析“仁爱”理念内部关系的基础之上,汲取“仁爱”理念的当代教育内容,研究“仁爱”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维持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关系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实用性价值。

  第二,现阶段,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开始关注现实问题,然而,研究“仁爱”理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并不多见,本论文对“仁爱”理念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和必要性进行研究,剖析“仁爱”理念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仁爱”缺失的后果,突显“仁爱”理念的当代教育价值。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