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仁爱”理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29 共7385字

  2 基本问题概述

  2.1 “仁爱”理念概述

  2.1.1 “仁爱”理念的内涵

  “仁爱”理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国家稳定的精神支柱,在“仁爱”理念熏陶下涌现出一代代仁人志士,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以“仁爱”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加强道德规范的践行,强调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可以说“仁爱”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和核心价值,在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仁爱”理念主要由“仁”、“礼”、“诚”、“和”四个部分构成。

  2.1.2 “仁爱”理念的构成及内部关系

  “仁”的道德规范最初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他人,之后成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范畴和价值标准。孔子提出的“仁”乃是对以往仁德的总结和发展,首先,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19] (P138)。孟子说:“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19] (P127)。这里的“仁”的思想,是与氏族血缘关系相联,血亲之爱,是“仁”的心理基础;“仁”作为道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爱亲”之心。其次,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19] (P125)。仁人的“爱人”对象超出了“爱亲”的范围,从此获得了“泛爱”的性质。将“仁”由“爱亲”推及到“爱人”,不仅只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量的变化,而且体现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泛爱众”(《论语·学而》)[19] (P126)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家庭成员之间推广到全体社会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礼”是一种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最初仅仅适用于祭神祝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长幼、尊卑、血统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和法律化。《礼记·表记》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19] (P198)。一个“远”字说明“礼”的重要功能已经开始发生了重要变化。

  “礼”的系统化、规范化主要是周公制礼,强调以“礼乐”治天下,“尊尊”和“亲亲”为统领,用“礼”的形式全方位确立守法等级制度,使国家的各项活动都用“礼”进行规范。

  “礼”强调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重视祭神的神圣性和礼节性,强调的是人神关系的规范;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道德性和人伦性,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三是在君与臣的关系上,强调权威性和等级性,它体现了“君臣”和“臣民”的关系,可以说是政治关系的规范化[20] (P464-481)。“礼”发挥着政治、宗教、道德三重功能,“礼”在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系着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

  “诚”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宗教色彩,尤其是通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中庸》)[21] (P899)。

  “诚”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诚”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同时,“诚”也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

  诸子百家对“诚”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系统阐述,大体上有三个层面内涵:第一,阐述了“诚”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仁人君子所必备的良好品质,是做人的行为准则,事业成功所需要的重要品质和条件。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19] (P129),同时孟子主张“诚”是天道,思“诚”乃是人道,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原则。“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19](P132),同时,也认为“诚”是做人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对自然美德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所在。“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第二层面,阐述了“诚”与“信”的联系,“诚”与“信”互训互释。把“诚”看作“信”的基础,把“信”看作“诚”的表现。并提出了用“诚”和“信”标准来衡量人,“诚”与“信”,是区分圣人、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荀子认为“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喘而言,臑而动,而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巨道》)[19] (P152),这是将诚信看作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品质,同时也主张是人格高低的重要标准。“庸言必信之,庸行不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在可谓小人矣”(《荀子·不苟》)[19] (P163)。第三,阐述了“诚”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孔子将取信于民作为政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可以说“诚”是为政的重要手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19] (P131)。“和”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是儒家的最高价值追求,表现天人和、人人和、身心和三个方面,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和心理和谐三个方面。“和”的思想更多的体现为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孔子曰:“君子各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9] (P131)。

  “仁爱”理念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社会适应力很强的价值系统,是比较完备的道德规范系统,相互诠释、相互调节,并且衍生出其它适应社会关系、不同人生境遇的伦理规范,是同代社会道德建设所需要的重要文化资源。以“仁爱”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深深地融入在民族精神之中,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立国、中国人立身的力量源泉。

  “仁爱”理念有较强的文化辐射性,从“仁爱”理念的道德内涵来分析看,“仁”可以说是个人的道德追求超越自我,是处理身心关系、学会修身养性的规范。“礼”是处理人伦关系与现实秩序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诚”是保证人类自由交往活动的道德责任和精神纽带,是立身、齐家、兴国的根本。“和”是人们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个人身心和谐及社会和谐的概括,是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中占主导地位,在“仁爱”理念中居第一层面,是它的内核。“仁”是各种品德的源泉,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基点和道德本质,它所表现出来的爱来源于历史文化和血缘情感的联系,这根深蒂固于人们生活世界里,这种“仁”不断地激发人类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劳动,它表达了一种文化意识 ,是一种最高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信念。

  在“仁爱”理念体系中,“仁”处于核心地位,是最高的的道德原则,仁的内容是泛爱、不私己,视人如己才是真正的爱人。“仁”与其它道德规范的关系,是体用的关系,“仁”是体,其他的道德规范是用。没有“仁”就无所谓的“礼”、“诚”、“和”等,反过来,没有“礼”、“诚”、“和”,“仁”的本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仁”是核心和基础,位居于“仁爱”理念的首位,“礼”是“仁”的体现,“诚”是对“仁”的认识,“和”是对“仁”的笃信不疑。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都是“仁”的具体化,从根本上是受“仁”的制约,“仁”是体,其它的“礼”、“诚”、“和”都是“仁”的表现。

  总之,在“仁爱”理念体系中或者“仁”与其它三者的关系中,“仁”总是起着统领的作用,“仁”贯穿于所有的道德规范,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

  “仁”本身含义相当丰富,除了“爱人”这个基本含义之外,还兼有礼、义、勇、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等含义。这些道德虽然各具作用,但它们都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具体要素。要达到“仁”的目标,首先必须符合其他礼仪道德的要求。“礼”是“仁”的外在规定性,即行仁必须做到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和勿动,欲要达到“仁”,就必做以社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

  “仁”与“礼”的关系上看可以表述为:“仁”为质,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思想,“礼”为用,是外在的道德操守和行为的具体规范,“仁”高于“礼”.需要将“仁”的内容和“礼”的形式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理解“礼”的深刻内涵。“仁”与“礼”的关系是二者互为表里,“仁”是“礼”的目标,要把“礼”的外在形式转化为人内存的精神追求。“礼”则是通过具体的制度设置,把“仁”的精神物化、规范化,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构建。

  2.1.3 “仁爱”理念的当代教育内容

  “仁爱”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们遵循的最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从性质上看,“仁爱”是人们应该承担的基本、主要义务,是维系最小的社会单位家庭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统治的宗法。

  从历史发展的影响看,“仁爱”理念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的基础,它的进步推动着全社会的道德教化,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在人际关系、社会风气、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仁爱”可以确定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仁爱”理念是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一直起着文化规范和导向作用,离开了“仁爱”理念,就很难正确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道德内涵,也很难对传统道德作出正确的价值评判。

  “仁爱”理念具有强大的凝聚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能够促进人们的价值认同、增强民族信念,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民族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把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我国正在处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时代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作为新时期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大学生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在各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相互激荡,很多大学生在如何对待民族文化、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方面陷入困惑,甚至迷失方向。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仁爱”理念严重缺失,甚至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现实状况,我们需要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汲取中华道德文化的有益成分,使中华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实现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现代转型,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大力弘扬以“仁爱”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培育大学生的伟大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仁爱”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是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最牢固的精神文化纽带,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文化基石,对全民族成员具有内在的感召力,催生和强化着民族向心力和民族认同感。大力弘扬以“仁爱”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促进民族认同、祖国统一的共同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认同,最重要的就是思想意识层面和精神心理层面的认同。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有两个层面:一是广义理解,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狭义理解,是指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22] (P40-41)。广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社会化的环境下,利用网络手段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手段机制与组织方式,可以说这就是基于网络发展的大环境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来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体系。狭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将网络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充分利用网络来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局部体系。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二者所涉及问题相互交融在一起。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发挥着其教育职能,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的互动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网络的便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然而,不能忽视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发展是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时代发展的新形势。

  2.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现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有效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诚信意识及筛选信息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向上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网络的这个特性上,但是它的本质特点则由其所传导内容的本质决定,在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在传统德育基础之上,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肯定和尊重学生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生发展规划,将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切实发挥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及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主动接受科学的人生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及时交流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我,这对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及推进高校民主管理都非常有益。

  (2)教师素质全面化,教育途径多样化

  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高校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在知识素养方面,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务。在个人修养方面,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网络运用,准确判别网络信息,主动引导网络潮流,在实际操作和为人处事方面起到表率作用。

  网络的多元性促进高校教育途径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重校园网络提供的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隐性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班级、院系的网页建设、学生论坛和在线聊天工具的即时交流,注重与大学生的沟通,在网络平台上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全方位的监督和引导大学生科学地使用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3)教育体系灵活多样

  网络信息内容的更新为高校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供方便,同时更加需要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新现象、新情况做出及时反映,并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效,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保证了高新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只有及时跟进互联网的发展,在变化过程中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4)与国际接轨,理念具有开放性

  网络包括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互联网的无国界性以及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我国高校与国际社会提供很多难得的交流合作机会,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开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国际化合作,不同国家的高校除了学术研究合作,在实践中也相互借鉴彼此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教育方式。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成功的教育方法,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将科学合理的国际化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之中,对全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网络时代的到来令我国教育体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积极稳步加强自主化建设,呈现地方特色与学校自身特色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势。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指导,全面发展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协调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实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系统可持续发展。我国各大高校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校园网络,在以往德育工作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力量,组建高校德育工作新阵营,形成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助力。

  目前,我国各高校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致力于校园网络建设,维护网络安全,剔除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以法律和文件为依据,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制定校规校纪,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网络信息,增强自控能力,充分发扬诚实守信精神,正确利用网络高效地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

  (2)政府及相关部门日益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历来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大力加强对校园网络建设的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我国高校培养出更多专业素养突出、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我国政府高度关汪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积极收集师生对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意见,努力推进高校德育工作,通过媒体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提升全社会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从而实现全员参与,在网络互助开放的环境中共同进步。

  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都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增强师生互动,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许多创新理念和宝贵经验。我国政府指导高校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大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贯彻高校德育为先的理念,促进课堂教育与课外教学有机协调,加大社会实践力度,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形成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使以网络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和谐,保证高校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3)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推行自主化建设

  高校之间存在着专业特色差异。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推行自主化建设,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迎接新技术环境下时代对高校的挑战。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不断完善和丰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休制下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高校体制创新过程中,使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以不断丰富。

  (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明显地域差异

  由于高校在各省市间不规则分布的状况,地理优势、政治经济优势的不同使各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发展状况是大中城市呈现出先导性发展倾向,中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略快于西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努力通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缩小东西部差距,发挥大中城市的示范带头作用,全面协调发展,将网络文化与地方文化充分结合,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和稳步前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