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理论传播现状分析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信息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渗透力大;另一方面,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尤其在价值多元化的世界里,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负面信息冲击着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忘记现实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忽略现实的人际交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产生逃避现实生活的心理,甚至还会形成网瘾,比如大学生中的“手机控”、“聊天控”、“游戏控”一族。因此有必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策略。
3.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1.1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提供机遇
网络化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媒体开放性的特点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不再局限于本地,并且突破了时空局限和体制制约,真正地实现了“无障碍”传播。大学生利用微信、手机、QQ 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并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具有针对性。
新媒体将光纤、声画、虚拟仿真技术融为一体,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利用这一优势,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大学生在愉悦的视听环境中学习,寓教于乐。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高校师生对手机媒体的利用上。
目前,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用具,手机短信、彩信、微博、手机报等新传播手段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依托移动通信平台,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部署等汇编成手机资讯,定期发送到用户手机上。比如新华网手机版发布权威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张图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盘点十八大以来多领域改革路线图以及新华访谈等等。
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将消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与大学生交流过程中的心理隔阂,并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彼此信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以平等姿态主动与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知己知彼,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更有效率和针对性。2014 年两会期间,山东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传媒中心、大学生微博协会的青年学生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关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高校教师也积极参与进来,并就相关热点问题与大学生进行谈论。
3.1.2 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提出挑战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和政府已很难对信息进行严格地管控,致使许多暴力、色情信息无孔不入。互联网平台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射中心,信息通过每个人辐射到宇宙的各个角落。“在控制空间(‘虚拟现实’)中,乡巴佬心理消失了,这里没有‘首都',没有长官,也没有国家和政府。”
[24](P12)“当代的高校大学生被称为’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新媒体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但是新媒体平台上的不良信息侵蚀着高校大学生的灵魂,尤其是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足,人格发展尚不健全,还不完全具备抵御新媒体平台上不良信息的能力。”[25](P15)所以,这将会阻碍思想政治理论在高校的传播。
网络时代,很多非权威性、去中心化的信息在新媒体环境平台上肆虐,信息的“无归责”状态使其质量良莠不齐,这些信息摆脱传统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大学生造成严重冲击。面对这样的不良信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常会感到迷惘,进而影响他们心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人格冲突、知行分离的现象较为突出,在网络文明、网络诚信、网络安全等方面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
[5](P185)新媒体平台具有虚拟性,许多别有用心的人会隐匿自己真实身份,从而发布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西方霸权主义国家也会利用其拥有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推行“和平演变”,他们极力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努力渲染“去政治化”的价值观念,利用人权问题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迷茫的心理状态,因此,他们会借助媒体来“寻求答案”,如果不能抢占思想的“高地”,那么,这些思想将会严重冲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
3.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主体因素分析
3.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政治素质需进一步提高
面对各类信息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所谓“政治强就是要具备非常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最基本的素质,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较高的政治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政策,能够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和不同事物的界限,带领学生一道前进。”
[26](P156)当代大学生往往思想开放,他们关注和参与社会的积极性更高,更加关注诸如反腐、医疗改革等民生问题的讨论。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呈现出种种问题,尤其是面对国内外多元复杂的形势,他们也会陷入政治信仰不坚定、心理困惑增多等情况。有些偏激大学生甚至以“怀疑主义者”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继而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情况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并以相应的政治理论解决大学生关于社会的思想困惑。
网络媒体迅猛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而客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着新形势给大学生在价值观和政治信仰上带来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首先,要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上去思考问题,坚定政治立场,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其次,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扎实理论基础并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作为改造现实的武器。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必须要积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去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困惑,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并使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讨论的问题得以解决,继而坚定他们心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更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
3.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自身形象需要提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必须提升自身形象才能适应复杂的现实环境,并切实地解决好大学生的思想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想实现与新媒体的结合,就必须培养一支具有高度新媒体素养的队伍。“培养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能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较好地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5](P186)而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往往思想保守,传播方式和理念落后与时代,采取的是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因此,大学生往往感到是一种“假、大、空”的说教而不是讨论和解决问题。“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一些教师的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习惯形成冲击,使教师对教学信息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迫使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为自己定位。”
[27](P3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要重视在大学生面前树立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形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往往只注重理论的传播,还没有意识到“身教胜于言传”.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需要先做出表率才能让大学生信服,他们应该树立淡泊名利的形象,并敢于与一切不正之风作斗争,这样才能感染大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的综合素质尚需提高。
“面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却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他们中间或多或少还存在新媒体意识淡薄、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网络技术水平差、面对海量信息的飞速更新手足无措等不足之处。”
[28](P1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未能广泛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及时应对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博学多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才容易和大学生“打成一片”,并有助于彼此间的沟通交流。
3.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媒介素养有待加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所谓“媒介素养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29](P3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还需进一步掌握新媒体应用技巧,并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借助新媒体工具进行大数据量化分析。“这也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室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技术层面的素质提出了要求。”[30](P14)“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分析自己思想、观察自身行为的显微镜,因为大数据不只停留在事物性质的描述层次上,更能够通过挖掘和分析来具体量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各个方面。”[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运用大数据工具的重要性,他们还没有经常关注校园网络论坛,微信、QQ、人人网等网络平台,搜集高校舆论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比如通过对高校网络平台上大学生交流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获取直观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其进行思想指导并解除学生们的思想困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客体因素分析
3.3.1 大学生交流自主性增加
互动指信息传播着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它不受时空限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手机微信、短信等多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并与周围人互动交流,因此新媒体为增加了大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并刺激了大学生与别人交流的欲望。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往往通过课堂实现,但是单一化灌输模式使大学生不愿意向老师倾吐实情,阻碍了大学生交流的自主性,而新媒体带来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使受众更加重视信息反馈。新媒体区别于课堂上单一化的灌输授课模式,它打破了真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没有种族和身份之分,虚拟的角色缩小了人际心理的隔阂,降低了他们的心理防线。网络匿名性特点使大学生表达出更为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内心的困惑、迷惘和苦闷,将赤裸裸的人性暴露在新媒体平台上,因此大学生也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并积极主动地与别人互动。比如大学生在遇到情感困惑的时候,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新媒体平台上找寻“知音”,在与别人双向互动的交流中寻求共鸣和帮助。
新媒体使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变得形象生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大脑愿意接受形象化的信息,所以大学生更喜欢这种信息表达形式,同时刺激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欲望。“这样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可以实现真正的双向沟通,互动性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教学计划的安排, 消除和老师的绝对等级分化,更大程度上的激发了同学们的自主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工作得到同学们的广泛支持和主动参加,进而实现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1](P21)
3.3.2 大学生接受传统思想政治理论难度加大
传媒界有一句人人熟知的话叫做“内容为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内容可以借鉴企业传媒理念,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提出“对传媒企业来说,内容就是获胜的法宝。”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客观事物越能满足人的需求,则该事物对人的价值越大。“该事物满足人需求的程度越高,该事物对人的意义就越大,相应的,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就越强。”[32](P58)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内容的方式“与时俱进”的程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要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并以“三观”为基础,把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单调、陈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过于强调说教而忽略大学生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抵制,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传播者似乎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非纯粹的学术和政治口号。因此,要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自身的理论。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内容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不够。一种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才有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虽然“高、大、上”,但还有没“接地气”.尤其在新媒体平台上,各类娱乐信息吸引大学生眼球,大学生也往往会找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就必须做到结合时代发展的大局、结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社会实际的“三结合”.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具有指引作用,才能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扎根,从而拥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
3.3.3 大学生高雅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文化素养教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实践体验,完善大学生学生知识结构,并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其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的教育。“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能力素养、生理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素养等诸多方面。”
[33](P77)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浮躁的价值观也在侵蚀着纯净的校园。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低俗的审美情趣在新媒体平台上肆虐。商业化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着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大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往往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所诱导,导致自己的价值观出现扭曲。比如“马诺事件”,大学生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盲目追求生活上的享乐奢侈,而不是继承和坚持传统价值观中所宣扬的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优良文化基因。大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上出现的暴力、色情信息的抵抗力低,往往处于好奇即点击此类信息的网络链接。很多大学生还没有树立科学、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还没有自觉辨别排除这些信息的能力,而是出于好奇心和满足低俗欲望的心理来观看。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不健康的信息将会像病毒一样污染他们的心灵。2014 年 10 月 21 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 7 起通过网络实施的侵犯妇女、未成年人等犯罪的典型案例,这其中不乏大学生利用婚恋网站实施的犯罪行为, 可见,如果大学生不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将会继续增加其在新媒体平台上犯罪的可能性。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关注现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网络游戏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它破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以杀戮的人数来换取积分奖励,这种“非道德世界”扭曲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他们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造成混同,造成其审美情趣降低,大学生不再主动关注高雅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