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探索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7 共10270字

  5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探索
  
  5.1 确立新媒体环境下传播策略指导原则
  
  5.1.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科学性
  
  将传统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结合起来。首先,把握传统和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目的和原则上的一致性。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青年人。它们的原则都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统一。其次,把握传统和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作用上的互补性。大学生在网络上出现的问题必有其现实根源,因此“同时开展和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减少、消除网络上存在的问题,也能有力地促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5](P186)最后,将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形式表现出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平台上,并创新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内容,适当增加课外社团的活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体察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做到课堂教学的正统性和课下新媒体教学的针对性相结合。

  促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隐性和显性传播方式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两种教育方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45](P6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通过显性传播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灌输”,通过不断地重复宣传的过程使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刻板印象”.但是“灌输”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否则就会沦为空谈,还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增强灌输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寓教于乐,使大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接受显性传播方式的“灌输”.比如,2009 年 9 月青海大学开设了“形势与政策”主题教师博客,下分“博主的话”、“我的图片”、“交流空间”、“校内新闻”等九个板块,教师博主们将博客打造成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他们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发表高质量的博文来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并将博客打造平等、互动的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注重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这些举措实现了显性灌输与隐性熏陶传播策略的完美结合。

  5.1.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思想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完善的人格,以期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46](P14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目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上,提倡人性化教育、人件化管理和人性化施教。”

  [47](P58)如在“校园微博”的建设上,要形成学校官方微博、院系微博、团委微、学生会微博、社团微博、班级微博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育人环境,在与大学生的网络交流中,将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主动服务同学的风格。学生工作的一线管理人员要树立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努力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上的“贴心人”,全面推进大学生的自身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要立足“真理学说”和社会实践。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且客观真理蕴藏在丰富的现实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必须立足于真实生活,越是真实的东西越能打动人,越是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实例越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实例来“讲道理”.比如大学生面对失恋痛苦和结就业的压力时,往往会把自己的心情分享在在微信朋友圈中,这时就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聆听他们最真实、最急切的呼声和想法,并引用思想政治理论和相关案例来开导他们,使他们摆脱困境并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46](P144)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并将实践的心得感悟,通过自媒体制作课件在上课时展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体会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又能在教学实践中完成一次自我教育。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特殊性原理增强传播针对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内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本质,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要认识到大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知识水平和人生经历,针对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做到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这样才能提高传播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 QQ、微信等平台设立不同的群组,这样就能对各类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比如在“大学生就业群”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就可以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宣扬法制理念,确保大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走入社会之中。

  5.1.3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策略实效性
  
  利用大数据和云课堂了解大学生实际情况,增强传播的实效性。“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48](P16)“我们可以将从微博、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中获得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算法计算。”

  [49](P94)当大学面临现实问题的时候,微信、QQ 说说、人人网就成了他们倾吐心声,寻求帮助的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计算后,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思想和心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大连交通大学辅导员通过查看 QQ 群的聊天记录跟踪学生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情感波动和情绪异常,便及时进行疏导工作,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渡过难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在线教育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堂(MOOC)横空出世,使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获锝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50](P23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思政“云课堂”,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其自主接受教育的意识,并自由地选择接受教育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云课堂”也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动态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将有价值的信息反馈给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可以通过“云课堂”与大学生展开交流,力求对个人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

  创新自媒体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媒体是一个展示自我个性、宣泄情绪的场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和广播体,大学生也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引导大学生制作课件,上课时把制作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大学生所采取的草根化、平民化的网络语言能引起彼此间的共鸣,这样就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感染力,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接受了一次“自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有了更深入地体会和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也可以倡导大学生制作精美的思政主页,把自己的感悟发表在手机报、微博、专题网站、论坛等自媒体平台上,这样就能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可以培植某些微博大 V,在网络平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整合校内外力量,发挥各部门资源“合力”.第一,高校思政部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行讲座,并将内容上传至“云课堂”,方便大学生随时观看。第二,调动校园社团组织的力量,在重大节日开展网络论坛活动,发挥先进党员的作用,加强舆论引导,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适时传播。第三,高校应加强外出调研和交流活动,利用研讨会、培训课程、社会实践的机会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经验,并将学习和交流的内容发布在博客等新媒体平台上,供教育者学习,以便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2015年 1 月 12 日,大连理工大学召开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会议,辽宁省各大高校在会议上交流教学经验,旨在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第四,创新新媒体背景下的家校合作模式。利用多媒体平台,增设网络家长论坛,方便家长了解大学生在校情况,并建立“远程家访”平台,“远程家访是指通过电子邮件、QQ 群、微信平台、班级微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的沟通方式。”[50](P238)通过以上途径,完成学校和家长对大学生的“合力”.

  5.2 根据新媒体发展变化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途径
  
  5.2.1 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播方式
  
  创设新颖的网络课堂传播模式。长久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只注重枯燥的理论传播,而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没有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导致大学生很难将理论内化成品质从而引导其现实生活。而网络技术可以模拟创设教学场景,并将现实问题以生动感性的方式引入,激发大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声音、影像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教学方法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将重大历史事件、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展现出来,并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在课堂上通过辩论和演讲等方式,“在跨越时空的全方位、渗透式观察和分析中感悟、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

  [51](P115)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网络沟通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利用 E-Mail、QQ、博客等网络平台与大学生建立交流、反馈机制。利用网络平台无屏障、快捷性的优势,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看法,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难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理论性的内容更具感染力和实效性。

  “尚理沪江”BBS 是上海理工大学生自主创立,该校党委对其指导的官方论坛,该 BBS在 2010 和 2011 两年承办了“校长-学生面对面”座谈活动,通过收集该校网络平台上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让校领导倾听大学生的诉求,采取线上收集、线下解决的方式与大学生双向沟通,对其问题进行解答。

  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群文化”.“群文化”指的是教育者利用 QQ群,博客群等网络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首先,利用网络“群文化”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与大学生展开交流,这种双向互动的机制有利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其次,利用网络“群文化”加强对大学生的督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在“群”里的动态,群管理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接受正面的信息,并将负面的信息及时过滤。最后,利用网络“群文化”打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良好的群文化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创设一个良好的博客环境,通过良好氛围的创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引导大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取得进步,自觉的接受教育的内容,并把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35](P34)
  
  5.2.2 探索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舆情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关心的和与自己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事务,在新媒体上表达出来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情绪、态度和意见所形成的舆论场。加强高校舆论引导可以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微博谣言、非法贴吧对大学生的思想侵蚀。“利用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平台包括论坛、专家点评、师生话等互动性较强的栏目,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要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抵制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52](P115)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上“意见领袖”的作用。高校的舆情环境需要一定的抵抗力才能抵御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通过新媒体对舆情进行引导和制约,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要划清是非界限、澄清错误认识,抵制错误思想。在网络舆情的萌芽阶段,信息是极端的、偏激的和低质量的,一条信息有可能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信念和理想动摇。网络谣言的泛滥可能会干扰大学生正常的社会判断,冲击他们正确的价值认知。因此,新媒体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正规渠道向大学生讲明真相,以期获得大学生的认可,以身作则提高媒介素养,让大学生以正确的观点来看待网络舆论的种种信息。比如西南财经大学校领导轮流定期在“草堂茗香”论坛中与大学生交流,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种种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一些社会现象。

  开展校园新媒体信息评议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新媒体信息评议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可以挖掘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利益诉求,并以平等的姿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使大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的信息辨别能力。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广泛收集大学生在微信、QQ、微博、网络日志等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的评论,并定期针对这些评论开展评议活动,这样既能体现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尊重,又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创造正面的舆论环境,形成“沉默的螺旋”,使大学生被这些正面的信息所包围。

  建立校园新媒体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首先,利用现在信息采集工具,如大数据技术、WEB 挖掘技术收集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对重要的舆情信息进行跟踪。比如,高校密切关注微信、微博平台上的信息,既要关注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又要对未来舆论发展的态势作出前瞻性预测,做到“一叶落知秋已到”.其次,筛选舆情并建立舆论“防火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筛选出“正能量”的信息,并进行统筹安排,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传递给大学生,宣扬主流价值观念,以营造良好的舆论信息环境。对逐步的升级负面的舆情信息要用“防火墙”技术加以排除。

  最后,设立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发言人”,及时解答大学生关于一些舆论话题的疑惑,避免产生猜疑和误解,将事实真相传达给大学生,防范网络极端情绪的蔓延,妥善化解侵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舆情危机,做到“谣言止于公开”.

  5.2.3 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使大学生在享受高雅文化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建设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目的,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氛围。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且将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新媒体环境下,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优良校风的建设。优良的校风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养成优良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三观”,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其次,要狠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的表率作用。要从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举止风度等多方面培养其为人师表的风范,令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将会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最后,要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占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提示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培养大学生高雅的文化情操,建立健康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北京大学未名 BBS 横向版面涉及网络文化制度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纵向版涉及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成为了大学生交流的平台和心灵寄托,为北大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定期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高雅文化素养的讲座,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大学生可以自觉辨认“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加大对大学生高雅文化素质的培养。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出了积极做好高雅文化和艺术进校园活动,近年来先后邀请了吴文俊、盖达。塞克、何祚庥等学术大师,理查德。

  克莱德曼、盛中国等艺术大师,和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并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回答大学生的问题。此外学校还多次举办皮影戏、吕剧、戏曲等晚会,并在校园手机报上展示活动的图片,借此来吸引大学生关注,培养大学生高雅文化素养。

  发挥校园媒体“艺术团”的作用。高校的官方网站都设有校园文化的主页,甚至有校园合唱团、话剧团、舞蹈团的官方微信群、QQ 群,一旦遇有重大节日,校园艺术团就应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关于节日的广告和主题晚会的通知。校园艺术团在新媒体平台上还应设有现场直播环节,比如“五四青年节”时,校园艺术团就可以举办各类比赛和晚会,并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融入进去,使大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革命精神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将活动的图片上传到校园媒体平台上,使大学生对学校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校园媒体平台也成为了宣传校园文化的主阵地。这样既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作用,又能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5.3 拓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渠道
  
  5.3.1 发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主渠道,因此,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基础性作用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现状,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传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中过程的主渠道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创新高校思政课的形式。高校思政教材是传播的主要途径,这是不可代替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作用,使教材中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比如教师可以从新媒体平台上搜寻一则新闻,引导大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观点解决问题,避免照本宣科和教条主义的倾向。同时要寓情于理,以理服人,使教材内容富有吸引力,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形式上要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来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感染力,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感染力,利用新媒体非线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将课程搬到新媒体平台上,方便大学生在线观看和课下下载。比如在讲述 80 后优秀大学生李春华“舍己救人”的报告会中,湖南师范大学采取题片、短剧、朗诵、演讲、音采等多种传播形式,全方位地展现李春华的先进事迹,并进行现场提问、与网友留言互动。

  第二,延伸教学平台,开发新媒体课程。2008 年 7 月,教育部、中宣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扩展新媒体教学空间,开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媒体教学阵地。微信、博客、BBS 等新媒体平台既可以成为师生互动的渠道,也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阵地。新媒体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教师开放新媒体阵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教师要创造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力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要使用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还可以增加课堂辩论,探讨、观看影视资料的环节,提升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学习兴趣。要将传统、生硬的“灌输式”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平等隐性型”教学方式。

  第四,地方政府可以组织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共同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比如,2007 年起,上海已连续开展 6 届“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论坛”;连续 5年实施“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2013 年 11 月,上海市又推出被称为“超级大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验课,打出了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组合拳”,激发了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探讨教学问题的热情和活力。这对高校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5.3.2 组织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应结合社会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教育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是有效手段和最直接、生动的方式。

  形成大学生、高校、社会联动工作机制。三方应该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政府、社会团体等组织要给予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支持,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财力支持。比如政府开展大学生“采访农民工”活动,并组织相关人员在政府官网主页上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思想政治理论”的版块,并配上相关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使大学生了解并深入思考这些活动的意义。其次,高校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高校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筹规划的作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经历和体验理论知识的现实运用,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将活动的影像、图片信息上传到校园官网上,并引导大学生在 QQ 群、微信、博客论坛上开展讨论,并且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的主导型作用,引导大学生透过实践活动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最后,大学生要踊跃参加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新媒体平台上写下心得体会。学生会团体应配合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并要求大学生在 QQ 空间、博客日志、微博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把优秀的博文作为范例转载到高校官网供大学生阅览,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认识。

  借助新媒体,发挥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树立大学生的实践观,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日常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定期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社会实践的通知,并在校园网站上设立相应的专题版块。其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计划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总结每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在教学中将社会实践活动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结合起来,做到“以实践配合、支持理论的传播”.最后,在新媒体平台上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来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要提高在新媒体平台上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及时发布社会实践的信息。把活动的图片、视频等及时上传于新媒体平台,并利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通知大学生关注。还要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既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趣味性,又坚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性。

  5.3.3 强化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纪念节日的教育功能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是人类文化的盛典、积淀和凝结。”[53](P112)节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大学生在节日中更容易受到情感的触动,脱离个体琐碎的生活,而进入集体“凝聚”的时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整合各类资源,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

  把握短信发布时机,争取良好的教育成效。尤其要注意对互联网的应用,“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网络化的浪潮席卷全球。”[54]

  在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编发专题微博,加强引导,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接受。2014 年 2 月 2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将 9 月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时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在 QQ 讨论群、微信平台上发布相关内容,提醒大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2014 年 8 月 3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经将 9 月 30 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届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在校园网站制作相关主页,纪念那些为人民解放革命事业牺牲的先烈。2014 年 11 月 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设立 12 月 4 日为国家宪法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在微信群平台上发布节日信息,弘扬宪法精神,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借助西方节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工作。针对 90 后大学生西方节日的热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因势利导,吸收西方节日中的文化精髓,开展情感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选定主体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选择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活动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在新媒体平台上制作感恩节日的主页,使大学生认识了解这些节日,提高大学生的对“感恩”认识和意识。其次,挖掘节日的内涵和价值,开感恩家庭亲情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新媒体平台上介绍节日的由来、家庭亲情感恩的故事,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相关内容,使大学生对感恩的情感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最后,开展与节日相关的赛事、表演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开展网络征文活动,并把优秀的文章配合音乐、图片的形式和朗诵的方式渲染情景,制作视频上传到每个班级的 QQ 群共享中,使大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体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

  发挥中国传统节日的隐性教育功能。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要引导大学生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比如教师节的时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可以组织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我对教师节的认识”等相关调查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教师节的内涵,为大学生进一步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打好基础。再比如学雷锋日期间,福建师范大学学生会定期发布有关学习雷锋精神的微博,倡导大学生开展学雷锋的行动,把《雷锋日记》中的经典语录发布在微博上,激发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然后,利用新媒体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传播者应该在手机短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举出相关实例,例如古人“程门立雪”.帮助大学生领会“尊师重道”的文化内涵,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最后,举行传统节日网络知识问答,对优秀的答题者予以奖励。这样,一方面可以在答题中提升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和认识,并接受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