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2 共5831字

  第二章 "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政府管理创新与制度瓶颈的矛盾。

  一、户籍制度障碍。

  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户籍制度,是"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存在的首要问题。户籍制度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削弱了"新莞人"的自由流动,对"新莞人"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二元制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不利于城乡间劳动力流动,也是城乡统筹的拦路石,甚至加大了各阶层之间的裂痕。在二元制户籍制度下,"农业户口"在各种物质利益上与"非农业户口"有着很大的差别。基于工资收入较低,加上享受到的利益又较差,"农业户口"下的"新莞人"与"非农业户口"下的"老莞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大量"新莞人",缺乏应有的安全感,无法在城市安心、自由消费。户籍藩篱使"新莞人"生存在城市边缘,基本上只能以劳动力的资格存在,不能以本地居民的身份存在,缺乏当地户籍人口应有的被尊重和保护。

  在当前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已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户籍制度也正在被调整,但过往其带来的各种壁垒、利益分化还影响着"新莞人"融入城市。

  二、公共教育制度壁垒。

  毋庸置疑,以义务教育为基础,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在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分配身份、资源的前提性制度安排。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有着更大的可能性在毕业后谋求到一份收入较高、较为体面的工作,从而跻身中产阶级甚至富裕阶层;而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会因知识的缺乏、技能的落后以及资源的匮乏,而缺少向上爬升的空间。更值得我们正视的是,当前的公共教育资源安排还远未到公平的阶段,包括"新莞人"在内的广大农村子女甚至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居民子女,获取的教育资源明显要少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子女。拿"新莞人"来说,其子女要么难以得到好的教育资源,要么要付出更多的"借读费"或"赞助费"等各种费用才能得到基本的受教育机会。与此同时,对于很多就读于民办学校的"新莞人"子女来说,随时没书读的危险一直存在,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也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要求。

  另外,"新莞人"家庭在社会资源、物质条件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处于匮乏状态,决定了其很难投入足够的物力去供养子女上学,以至于"新莞人"子女毕业后跻身中产阶级的机会大打折扣。因此可以说,基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新莞人"家庭即使在教育这一看似公平的领域里面,也面临着不公平的境遇。

  三、社会保障制度缺陷。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文件,"新莞人"与其他我国公民一样,本应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如社会保险,情况特殊的还能获得社会救助。在 20 世纪末,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相关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也持续推进,并且能覆盖到"新莞人"群体。其中,社会保险则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养老保险等五险。

  以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为例,我国自 2001 年开始不断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出台职工参保缴费年限提升则养老金标准相应提升的制度,鼓励就业人员主动缴费参保,同时依托公民的个人账户,不断做实,积累养老基金。

  实际上,养老保险难以覆盖到"新莞人".因为"新莞人"本身灵活就业,难以统筹、归集和管理,加上当前养老保险现收现付体系也不完善,"新莞人"缴费的积极性较低。

  从社会救助体系来看,不同地区的社会救助水平及国家有关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程度均不一样,而且只有当地户籍人口才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最低生活保障。

  从住房保障来看,虽然有关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制度陆续出台,住房公积金政策也日益完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经济适用房政策为例,其本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并实行申请、审核和公示制度,但现实中的"新莞人"想申请经济适用房却是困难重重。经济适用房的政策还不够公开透明,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总量并不能满足真正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的需求,经济适用房本身也存在面积不合理和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着真正需要者申请不了而不符条件者弄虚作假得以申请的情况。

  四、城市社区自治制度缺失。

  外来人口规模庞大、来源分散、异质性强、流动频繁且缺乏单位组织依托,政府主导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已远远难以适应管理需求,城市社区又因缺乏行政的综合协调与管理职能无法承接。近年来,虽然东莞不断增加对"新莞人"公共服务的供给,但却很难平衡覆盖到所有"新莞人",相关政策信息也难以被"新莞人"获悉。

  在社会融合上,"新莞人"要融入当地社会,除了收入和户籍等硬性条件外,生活观念的差异、语言、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妨碍其更好地融入。虽然政府在民生问题上不断作出努力,试图通过解决与流动人口相关的重要民生问题从而克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但是,目前政府对"新莞人"如何适应东莞环境,如何融入到社区的服务管理体系中,这些问题仍处于相对空白的领域,需要由更多社区层面的政策措施才能解决。

  第二节 经济转型升级与市场失灵的矛盾。

  一、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本身发育不完善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市场化程度不平衡,市场总体均衡性水平较低,要素市场、金融、政府行为、市场交易等方面的改革都有待加快。

  自发的市场经济导致的失业、收入差距扩大、经济周期性波动等问题,正在严重影响到"新莞人"融入到城市社会的进度与程度。就业岗位供给总量的增长赶不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技术需求的革新,既在客观上压缩对劳动力的需求,又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都将导致"新莞人"的就业成为一个大问题,从而导致"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经济基础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而收入差距扩大形成的贫富差距问题,也在给"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带来一系列管理问题。

  二、企业转型压力带来的社会责任问题。

  当前,各类企业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更、加快发展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的矛盾、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与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的矛盾,都需要谋求转型升级,一是盈利手段必须调整,二是经营策略必须完善,三是企业管理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通过经营盈利,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并且提供劳动岗位,其还必须参与内容日益丰富的社会建设。其社会责任具体包括: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的责任、科学发展与交纳税款的责任、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的责任、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发展科技和创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一方面,很多企业在转型时期本身肩负着比较大的发展压力,无法分配足够的财力、物力对在企业中从业的"新莞人"加以保障;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即使有能力,却对转型时期自身本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重视不足,特别是忽视企业责任中对"新莞人"保障的承担。

  三、经济收入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经济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在加大"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一是起点不公。低偿占有甚至无偿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电力、石油、供水、通信等垄断行业,依靠垄断式的经营手段,获取高额利润后将红利分配给企业员工,结果就是员工收入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并且差距越拉越大。

  二是规则不公和执法不公。资源占有不公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将使社会内部更加容易形成各种利益集团,进而对政府的各种改革政策和保障制度的实施产生极大干扰,增加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成本。

  社会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一方面会影响"新莞人"融入城市的信心,久而久之有可能使得"新莞人"不仅无法融入城市,而且可能会向农村退却;另一方面,对于大多数有意愿融入城市的"新莞人"来说,各种不公会加大"新莞人"融入城市的难度,进而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甚至稳定问题。

  第三节 社会需求扩大与社会建构滞后的矛盾。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加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东莞"新莞人"已稳定徘徊在历史高位,总体数量常年是户籍人口 4 倍以上,数量庞大,结构复杂,人口流动性大,给社会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极大压力。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在"新莞人"群体中滋生蔓延。贩毒案件数量连年增长,其主要犯罪人员是"新莞人",被强制戒毒的吸毒人员也有 30%左右是"新莞人";参与老虎机赌博,聚众赌博、开设赌场等行为居高不下。流窜犯罪也是"新莞人"的主要犯罪形式之一,由流窜犯实施的抢劫、抢夺犯罪数量呈不断增长态势。比如在 2010 年,流窜犯案件数是所有刑事案件数的3/4,案犯数在所有刑事案犯数的 78.2%."新莞人"犯罪中,有组织犯罪和故意伤害等暴力性犯罪居高不下,其带来的危害也日益突出。比如帮派类犯罪团伙屡打不绝,严重危害当地的治安状况。基于东莞特殊的行政区域架构,"新莞人"的犯罪活动特点使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度加大。比如,犯罪活动空间往往在相邻的镇街之间移动,行踪飘;作案手段及方式上,各种诈骗手法层出不穷,新型抢劫、抢夺手段不断涌现,作案工具也逐渐从摩托车过渡到面包车甚至高级小轿车。另外,由于近年来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企业发展压力大,很多企业未能妥善处理劳资纠纷,甚至因经营不善倒闭、破产,导致以企业员工群体成为新型不稳定因素。

  二、社会综合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高达 800 万数量的"新莞人"给东莞的政府服务及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加大了社会管理难度,大幅增加了社会综合管理成本。由于严重的人口比例倒挂现象,流动人口数倍于本地户籍人口,若让"新莞人"与本地户籍居民同等、同质、同量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东莞财力显然难以承受。例如,仅仅是义务教育均等化问题,就给东莞财政带来了巨大资金压力。又例如,在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过程中,很多"新莞人"可能失业或者是不得不调整劳动岗位,这牵涉到如何安排足够的新就业岗位甚至社会稳定的问题。还比如,如何加强交通消防安全监管,增加监管人手,保证监管全覆盖?如何管理好"新莞人"租住房屋的相关问题?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快速获取资讯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服务"新莞人"的效率?

  如何引导社区加强管理,使社区成为"新莞人"的家园?这一系列问题都有赖于创新社会管理加以解决。

  三、新老莞人的文化冲突。

  "新莞人"来自五湖西海,有着与"老莞人"不同的思想观念、语言体系、风俗习惯、文化认同等,由此导致"新老莞人"之间存在心理排斥,难免爆发冲突。一是在工作单位上,新老莞人难有时间和条件互相交流,即使有交流,也无法深入到文化层面。二是在居住地域上,新老莞人大多在不同的地域单位居住,"新莞人"多住在新建的商品房社区或租住在出租屋中,"老莞人"则多住在自建房屋或一些新建商品房社区中,居住空间的隔离导致新老莞人难有交流。三是在生活方式上,"新莞人"多群聚于以"新莞人"为主体的老乡圈、同事圈及相同爱好圈中,也难以和"老莞人"有交流机会。基于原有的文化差异,加上因工作和生活的隔离而难以消除文化隔阂,新老莞人之间文化融合的难度比较大,甚至偶有文化冲突,这些都在精神层面阻碍着"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

  第四节 公民素养培育与公民社会发展的矛盾。

  一、"新莞人"个人素养对城市融入的影响。

  城市融入包括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等内容。经济整合是指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经济结构方面面临的挑战及在劳动就业、职业声望、经济收入、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居住环境等方面以目的地人群为参照对象的融入情况。文化接纳即流动者对流入地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它包含文化了解、语言能力、语言实践、各种价值观念等多个指标。

  行为适应是指流动者不仅理念上认同、而且行为上能够按照流入地认可的规矩和习俗办事、实践着流入地认可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向当地人靠拢。身份认同是指流动者与本地人及老家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归属感及对自己是谁、从何处来、将去往何处的思考及认知,是社会融入的重要指标。

  "新莞人"的个人素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融入城市社会的速度和程度。其个人素养影响着经济收入,影响着其社会理念的了解、形成和实践,影响着行为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也影响着身份认同的科学性。从笔者的调研和观察来看,"新莞人"群体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务工人员的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法律意识不强,对东莞本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了解不够甚至没有意愿了解,都影响着"新莞人"融入东莞。

  二、"新莞人"城市适应性问题。

  "新莞人"城市适应性是指"新莞人"在行为上能够按照所融入城市认可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办事,言行举止向城市市民靠拢的能力。人际交往、社会网络、婚育行为、生活习惯、社区参与、健康和教育行为、行为失范等都是衡量行为适应的指标。与谁交往、如何交往、交往面有多宽直接体现了行为适应程度;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是否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办事反映出他们了解当地文化习俗的程度,折射出其行为适应水平。从农村的生活工作方式向节奏紧张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流动人口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层面,具有内向性、乡土性,规模小、密度高、趋同性强、异质性低等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与流入地主流社会及文化相疏离的现象,降低了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性,并可能导致行为失范等偏差行为。比如,"新莞人"大多听不懂粤语,很多也没有意愿去学习粤语,在与"老莞人"交流时存在语言隔阂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新莞人"与"老莞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形成,影响到"新莞人"融入城市。

  三、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新莞人"思想的影响。

  传统农业文明孕育的小农意识在"新莞人"身上根深蒂固地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莞人"融入城市社会。一般来说,小富即安或小农意识下,缺乏变革主动性,甚至是对变革持反对态度,有意无意地回避变革,求稳是心理主要特征;从思维方式来看,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当前城市发展脱节,认识范围较窄,思维方式往往封闭僵化,进而呈现出依赖经验、过于片面和不理性等特点;在价值观念上,则表现为过分追求平均主义,在大事小情上患失。

  传统农业文明对"新莞人"思想的影响,使得不少"新莞人"的行为习惯与城市管理格格不入。不少"新莞人"虽身处城市,却没有意识到改变自身农村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依然我行我素,一如既往地按照农村人的生活习性待人处事,随意占道、大声吵嚷、乱扔乱撒等行为,并未随着生活地点的迁移而消失,容易引起来源于相关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歧视或厌恶。还有不少"新莞人"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原有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使"新莞人"的工作意识、时间意识、效率意识和卫生意识与城市生活有很大差距。不少"新莞人"不苛求居住和生活环境,加上生活习惯差异,造成在城市随意倾倒垃圾,有些"新莞人"则可能迫于生活压力而摆摊经营,都有可能挤占原本不宽敞的公共道路空间,影响东莞市民的出行和车辆通行,客观上降低了"老莞人"的生活质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