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语言
万物皆流,万物皆变,发展变化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也一样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的沟通交流随着历史、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口语作为古老的人类沟通交流方式,时至今日依然是人类沟通交流的最基本方式,每人每天几乎都在使用(当然,聋哑人除外)。书面语则不同,它虽然不如口语的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但是它却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爆发,电子信息产业的产生,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雨后春笋般崛起。这几年中,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再也不只局限于经济、技术等领域,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因网络而急剧变化。在网络媒体的广泛运用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势必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这就是当今所谓的“网络语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网络语言”的定义。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与再现,文化是语言的根本与土壤。那么网络语言的根本扎在了什么样的土壤中呢?毫无疑问,是互联网。互联网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作为一种休闲的媒体出现,以其自由性、无限性、开放性、虚幻性等特点,形成了一种与我们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不同的第三世界,使人们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但是又由于网络交流与我们现实中面对面语言交流有所不同,便使信息传输的方式不得不发生改变。其次,一些年轻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也是网络语言多样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从而推动了网络语言迅速发展。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而流行的语言,是出现于网络上而后又普及于现实中的特定方言。网络语言主要有简洁性、新奇性、诙谐性等特点。
(一)简洁性
主要是说网络语言是近代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一种表达方式。一方面因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网际属于实时交流,需要快速输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网语,既简单易用,又能节省上网时间,简单便捷的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便应运而生,比较随意。例如“累觉不爱“(累了感觉再也不能爱了),一个句子被压缩成四个字,符合现代人追求简洁生活的趋向;又有由英语缩减而来的有BF(男朋友),源于英文BoyFriend;拼音极简缩略语有bd(笨蛋)等;数字代码谐意语有555(呜呜呜)、786(吃饱了)、88(ByeBye)。可以说,社会节奏的加快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催化剂。
(二)新奇性
新奇性是指在网络中运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词,可谓是网民独创的作品,一旦公开,便在网络上风靡,或者是用一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比如:“:-Q(向你吐舌头)、>:-<(嘴巴和眉毛都竖起来了,快要气炸了)、O.O(表示“惊讶”的表情)、TT(表示“流泪”的表情)。
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它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
(三)诙谐性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络语言以文学语言为基础,以俗语和地方语言为发展条件。它的产生标志着时代的文化特征。网络语言的主要运用者是青少年,他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强烈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驱使他们不断地运用和创造一些网络语言。像“偶(我)”、“酱紫(这样子)”充分体现了青少年年龄的特点活泼俊俏;而“菌男”、“霉女”(指相貌丑陋的男女)等词也是一种冷幽默的体现,极具诙谐性。有些众所周知的网络语言也被纳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如“神马”、“杯具”等。
网络语言还有其他特点,比如由英语和数字谐音而来(“886”是“拜拜了”的意思,“9958”就是“救救我吧”的意思)、旧词新意(“可爱”是“可怜没人爱”的意思)等。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作为语言,网络语言在褒义词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贬义词,这些词滥于网络,粗俗不堪,流于浮表,带来许多不文明不健康的影响。如今的网络语言可以说充斥着粗俗、轻佻的语言,最典型的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等骂人的语言,青少年不仅在网络上使用这些语言,他们还不自觉地带到现实生活中,对青少年的语言交流产生不良的影响,更使许多父母认为和自己的孩子有代沟,难以沟通。网络语言不仅在青少年中使用,而且有的成年人也在使用,认为这是时髦、潮流的用法,却不知这些网络上的骂人话无论是在网络上使用,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都会使国民素质大打折扣,无疑是对网络环境的一种污染。在当今网络语言流行的趋势下,运用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这是时代潮流的体现,而这种词语的泛滥,无疑是对语言的一种灾难。
三、网络语言的发展前景
古人说“非新变不能代雄”。各领风骚数百年者,要么超越以前的,要么改变以前的。比如诗,宋人不能超越唐人的诗,便另辟蹊径追求“理趣”诗。那么,而今新兴的网络语言能代以往群雄吗?
网络语言的产生伴随着社会对其的争议和评判。对网络语言的讨论甚至说争论自产生到现在一直存在着。网络语言会对我们的母语产生威胁吗?网络语言在中国产生后,尤其是近几年,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已渐渐深入到生活中。
任何事物都经历着产生、发展到壮大的发展过程。我们的母语汉语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的进步。语言是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在文化的进步过程中,语言也会自然而然进行新陈代谢,自我规范。网络语言有自己的特点,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时代发展、语言新陈代谢的产物。
对于网络语言的发展迅速,学术界存在着三种观点:有些人对网络语言持否定态度,认为网络语言玷污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对有几千年传统的汉语的破坏,是语言垃圾,因网民们文化水平低、词汇量少的原因,才会乱造词汇,应该严格限制,扫除这些语言垃圾;有些人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变化的眼光来对待新事物的发展,网络语言是新事物,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我们应该宽容对待,积极引导;有些人认为网络语言不会对我们的母语产生影响,可任其自由发展。
2010年11月10日,网络语“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条目,网友呼“太给力了”。从最初的“火星文”到今天的流行语,网络语言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对于第一种观点来说,这是片面的理解和说法,并不能完全反应网络语言。“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于根元,2001)因此,我们要积极吸收网络语言中的精华部分,对待网络新词汇要有包容意识,特别是能方便我们交流又促进语言发展的新词。注意词汇保护,也要有“品位”意识和“规范度”意识。同时要摒弃网络语言中的粗俗、轻佻的语言,去其糟粕。
网络兴起的时间还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会留下来,而那些不符合规范的则会自然而然地被淘汰掉。网络语言是随着近代网络的兴起而产生的语言,不能代替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有声语言,也不能用作文学形式的艺术作品。如果超越了它的存在和发展的范围,势力就相对微弱,它有自己的范围和区域,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它对我们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另外,网络语言在某些方面也符合汉语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比如它通过谐音的方式使汉语从表形语言向表音语言迈出了一步,方便人们网络信息的传达和输入。在日常生活和网络交流中,使用一些欠规范的但是生动的语言,并无大碍。但在一些特定场合,如报纸杂志、电视这些主流媒介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就倍加小心。总而言之,我们可以预见网络语言的发展还会继续壮大。
我们应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利避害,让网络语言能够更好地传情达意。
参考文献:
[1]陈光明.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未来展望[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许嘉璐,陈章太.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康桂英.网络环境下的主题语言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1999(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