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微信商业模式发展前景展望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20 共70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微信商业模式优化研究
【第一章】微信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商业模式理论综述
【第三章】微信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4.1】微信盈利要素分析
【4.2 4.3】微信的四大商业模式
【第五章】 微信商业模式发展前景展望
【结语/参考文献】微信平台主要商业模式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五、微信商业模式发展前景展望
  
  文章的第四部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对微信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答了微信商业模式的几个核心问题,即微信应该挣谁的钱(微信利润源);微信应该用什么挣钱(微信利润点);微信如何挣钱(微信利润杠杆)。而本章把论述重点放在了“微信如何挣更多的钱”(微信如何持续盈利)之上。
  
  文章理论综述部分,张其翔、吕廷杰的《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一文对商业模式的定义进行了分类汇总,并从不同层次论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本文对微信商业模式的论述更偏向于盈利模式论这一层次,主要分析了微信自身应该如何实现盈利,而微信为用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创造的价值并没有重点突出。另外,姜奇平在《最佳商业模式呈现五大潮流》一文中分析总结了商业模式五大趋势,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微信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桌面 QQ 一样,呈现典型的“平台化”特点。微信在努力补充自身人气、壮大平台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完善自身的服务,构建良性的商业生态系统。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应该从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角度对微信未来的商业模式发展前景进行大胆预测和分析--微信未来应发展成为连接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的通用 ID.
  
  (一)连接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的通用 ID--微信
  
  1、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以云端数据形式实现连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社会已经从Web2.0 时代步入了 Web3.0 时代。简单来讲,网络用户已经从双向互动时代(网民与网民、网民与网站、网站与网站之间双向互动)迈进了全方位互动时代,即网民和网络之间在衣食住行等各个层面紧密结合,人们的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实现全面连接,当下社会如火如荼的本地生活服务 O2O 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 Web3.0 时代,互联网呈现社交化、移动化、大数据的特点。其中,移动化和社交化的特点放大了每个用户在网络世界里的个性,使每个用户在网络世界里具有了一个似乎真实的自我身份。在这种网络使用情景下,每个用户关注和发送的内容是千差万别的、个性化的,其接收到的推送内容也是个性化的。这无疑会产生庞大的具有用户鲜明个性特色的有价值的数据。与此同时,移动化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多终端数据的同步问题,相应地催生了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突显了云端数据在重塑用户网络个性的重要性。结合这两个方面来看,未来云端数据代替本地数据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所有数据将在云端被打通。至此,人们的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将以云端数据的形式实现连接,整个世界最终也将会连接成一张云端数据大网。所以,正如马云把阿里巴巴的本质定位为数据公司一样,在Web3.0 时代,数据的价值要比流量(用户规模)的价值大的多。
  
  2、云端数据的钥匙--通用 ID
  
  云端数据可以帮助用户将有关自己的所有数据储存在云端,以方便用户提取,发挥数据的相应价值。但是,要想这些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就必须得有一个可以把这些数据打通并串联起来的工具,即通用 ID.目前为止,云端数据仍是通过各个相对独立的接口(各种账号)实现数据上传、同步、共享的,也就是说,用户需要登录各种账号才能把与自己相关的部分信息数据放入云端,或者用户需要登录各种账号才能从云端获取已上传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这种通过相对独立的接口把数据放入云端的方式,并不能有效的发挥数据的价值,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数据也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形成彼此间的相互连接。如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共享自己的社交信息,通过唯品会共享自己的购物信息,但是两个账号体系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并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这就使得数据的价值大打折扣。所以,一个可以登录多种网站并把各种数据放入云端的通用身份认证(账号)则是提升这些数据价值的关键。这个通用 ID 可以做到把有关用户的所有数据打通并串联起来,与此同时,这个通用 ID 也就具有了鲜明的个性,代表了用户的网络身份,是具体的人的网络虚拟反映。
  
  社交网站带来的根本性变化是人第一次可以在互联网上被识别出来,而连接了社交网站、购物网站以及各种娱乐休闲网站的通用 ID 则使人在互联网上更加具有真实性和个性,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另外,未来线上线下的各种商家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组织也将会把自己客户的数据接入云端共享。一方面,这有利于其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精准营销;另一方面,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大潮流。
  
  用户通过通用 ID 在互联网上享受办公、社交、购物、娱乐等各种服务的同时,会在互联网上留下越来越完整的数据形象,商家会根据这个数据形象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服务,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为了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其他商家和社会组织也会共享云端数据,以满足用户更加个性化的需求。至此,云端数据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使得自身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价值越来越高,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 Web3.0 时代,谁掌握了开启云端数据的钥匙,谁就拥有了最大的话语权,谁就是 Web3.0 时代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微信成为了通用 ID,拥有了未来社会的话语权,这必然有利于微信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构建自己的商业模式。
  
  3、微信成为通用 ID 的优势
  
  (1)真实性强
  
  相较于手机 QQ 等其他即时通讯产品来说,微信有很强的“准实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一款典型的类 Kik 社交软件,手机通讯录是微信好友的核心来源,带有典型的准实名制特征;第二,微信账号可以与手机号码和 QQ 号码绑定,手机号码本身已符合实名制要求,QQ 号码也累积了大量能够体现用户个人身份的资料;第三,微信鼓励实名交友,并提供了“个人信息”(包括头像、昵称、性别、地区、地址等) 和“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名片)等功能,方便用户之间进行真实身份比对和交流。基于“准实名性”的真实性,可使微信更高效快捷把用户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和网络世界的虚拟身份相对应,彰显了微信成为通用 ID 的优势。
  
  (2)使用黏度大、使用场景广泛
  
  文章第四部分在分析微信的利润源时,已用相关数据证明了微信的用户使用黏度仍在不断的增强。另外,相较于其他与微信同样拥有庞大用户规模的软件来说,具有强大社交基因的微信的使用场景更为广泛。如用户只有在支付场景下才会用到支付宝,而用户随时随地都会打开微信。这两方面的特点增强了微信成为通用 ID 的优势。与此同时,支付宝在版本更新中相继增加了“口碑”、“朋友”
  
  等功能,以恶补自身在使用场景上的欠缺以及在社交领域的不足。这也从反面证明了微信在使用场景上有着的巨大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有利于微信发展成为通用 ID.
  
  (3)发展 O2O 的优势
  
  文章第四部分在分析微信的商业布局时,提到了微信本身具有做 O2O 的天然优势,并且腾讯高层也越来越认识到微信在 O2O 领域的重要作用。对于微信而言,在 O2O 领域进行商业化布局,一方面可以增强用户的使用黏度、拓宽自身的使用场景,从而增强自身发展成为通用 ID 的优势;另一方面,O2O 本身就是连接线上线下的一种方式,是未来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实现全面连接的一个阶段。
  
  所以,微信在 O2O 领域的布局和尝试可为以后发展成为连接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的通用 ID 提供试错的机会。可见,微信在 O2O 领域进行布局和微信成为连接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的通用 ID 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微信发展 O2O 的优势,自然也能转化为其成为通用 ID 的优势。
  
  (二)增强成为通用 ID 的优势
  
  2002 年针对 QQ 收费走的弯路,马化腾得出了道行很深的结论,“QQ 不是摇钱树,而是种植摇钱树的土壤”.以此类推,“在 Web3.0 时代,微信不是摇钱树,而是种植摇钱树的土壤”.另外,张小龙在 2016 年微信公开课 pro 版的发言中也提到,“尽可能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①”.毋庸置疑,成为连接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通用 ID 的微信必定会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庞大、更完善的商业模式,从而为用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优质服务。不过,目前微信要想成为通用 ID 仍需不断增强自身的优势,构筑更坚固的利润屏障。
  
  1、提供新的基础设施
  
  从商业模式的层次来看,微信未来的商业模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身如何盈利这一层面,还应该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微信在保证用户规模的情况下,还应该努力为完善自身的服务,构建良性的商业生态系统。而微信为用户提供新的基础设施既是完善自身服务的表现,又是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表现。
  
  (1)新增应用号
  
  2016 年 1 月 11 日,2016 微信公开课 pro 版在广州举办。会上,张小龙抛出了“应用号”的概念①。“应用号”的核心意思是微信将变成一个 App Store,应用开发者可将其开发的应用嵌入微信并提供直接服务。
  
  就目前消息来看,微信应用号大致应该具有以下几大功能作用:第一,降低APP 开发成本和门槛,实现对 APP 开发者、运营者的有效接入,从而建立微信开发者生态系统;第二,赋予微信用户更多样、更灵活的功能获取,微信用户可随意选取符合自己使用需求的 APP 组合。另外,也可使用户的手机更清爽,减少APP 的安装量,减少手机内存占用量;第三,打通微信与其他应用的账号体系,把微信打造为一套接入系统,这符合微信发展成为通用 ID 的趋势。可见,将推出的应用号可帮助微信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对用户、APP 开发者、以及微信自身都是有利的。
  
  (2)其他新功能
  
  2016 年 1 月,网友“师父藏三唐”发文纰漏了微信内部 2016 年新功能规划,文章共对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基础功能三大方面共 13 个部分做了详细的新功能介绍②:在朋友圈方面,将新增精选阅读、朋友圈浏览时间轴、根据地理位置推送商家信息/景点介绍、支持发送 GIF 动图和语音、支持分组浏览朋友圈信息、支持朋友圈“喝倒彩”等 6 项新功能;在微信群方面,将新增互动游戏、设置群管理员/全体禁言、根据用途修改自己头像等 3 项新功能;在微信基础功能方面,将新增 Office 文档编辑、商品图片识别、站外搜索、小视屏滤镜美化等 4 项新功能。该文章的可信性有待时间的验证,但其纰漏出来的有关微信新功能内容的创新性、可操作性以及实践性都很强。客观的讲,其中大部分多功能功与用户的使用需求十分契合,并且这也符合了腾讯一直在强调的“用户价值为依归”的要求。
  
  2、防止竞争对手抢夺用户
  
  文章第四部分在分析微信利润屏障时提到,在移动即时通讯领域,微信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异常激烈的,并且呈多元化、垂直细分化发展趋势。对微信而言,要防止竞争对手抢夺用户,一方面,要堤防垂直细分 IM 产品对市场的蚕食。
  
  如美柚(医疗健康+社交)、网易(新闻咨询+社交)、唱吧(娱乐+社交)、斗鱼(游戏+社交)等软件产品均开通了相应的社交功能,有可能在垂直细分领域与微信抢夺用户,从而不利于微信未来在相关细分领域的布局;另一方面,要注意阿里系在移动即时通讯领域以及社交领域的布局动态。近些年来,阿里系一直致力于研发能够颠覆微信的 IM 产品,如旺旺、来往、钉钉等。其中,由阿里巴巴来往产品团队打造的钉钉以“全方位提升中小企业沟通和协同效率”的准确定位,在企业社交领域站住了脚跟,并逐步发展壮大。微信一直以来都有做企业协助办公的想法,并单独运作了“微信电话本”尝试涉足企业社交,但钉钉的出现以及发展壮大无疑给微信带来了较为沉重的打击,并且该产品虽主打企业社交,但显然不局限于职场范围,在社交领域屡败屡战的阿里也希望通过企业社交入口进军整个社交服务领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系支付宝的社交属性也在不断增强。
  
  2015 年 7 月 8 日,支付宝 9.0 颁布正式亮相。其中,该版本新增了“朋友”的一级入口,此功能支持用户与实名好友进行互动聊天。由于“朋友”选项里的界面、使用方式以及诸多细节都与微信高度相似,支付宝也因此被网友戏称为“蓝色版微信”.此外,2016 年春节期间,支付宝推出的“春节集福卡领红包”活动为其带了巨大的用户量,打通了支付宝的社交关系链,盘活了支付宝本身发展不利的社交资源。
  
  3、注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微信的用户规模不断壮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慢慢显露,并逐步放大。微信要想成为连接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的通用 ID,不仅要从各个方面增强自身的优势,而且还有注重规避和解决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防止商家利用微信过度营销
  
  自 2012 年 8 月 23 日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以来,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不断增多。2015 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3 月,微信注册公众账号总数已超过 800 万个①。在各色各样的公众号包围下,微信越来越成为职业社交和企业营销的工具,用户的微信朋友圈也从最开始的“熟人圈”,逐渐扩大到陌生人圈。
  
  这种“扩大”会使微信用户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逃离微信。因为这种临时搭建的弱关系给不到用户足够的满足感、安全感,人们也不太愿意将自己真实的生活暴露于陌生人面前。简单来说,微信上的陌生人越多,人们逃离微信的可能性就越大。张小龙在 2016 微信公开课 pro 版上的讲话曾提到,“一个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在张小龙看来,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而好的工具就应该最高效率地完成用户的目的,让用户尽快地离开。所以,张小龙建议在做微信项目的相关公众号尽量帮助用户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而不是让用户在这里消磨时间。在这一点上,张小龙也希望微信里面的信息尽可能少,少到只能满足你的基本需求。
  
  而针对这一问题,微信要对微信朋友圈存在的营销活动加以限制,确保微信本身的强关系属性,满足用户基本但又核心的社交需求。2015 年 3 月 15 日,微信安全中心现拟定并推出《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②,用以规范微信及朋友圈的使用行为。《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从朋友圈内容规范以及朋友圈行为规范两大方面明确界定了各类违规现象,并形成正式、公开的处理准则。其中,严禁广告推荐商品本身和微信帐号所公示身份无关,严禁刷粉行为,严禁集赞行为,严禁诱导分享、关注、恶意营销行为等规定能有效防止商家或个人用户利用微信过度营销。其他具体做法上,微信还应该对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加以严格审核,对发布的数量加以严格限制;进一步完善举报机制,调动用户净化朋友圈的积极性。
  
  (2)微信存在的安全隐患
  
  正如张小龙所说,“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微信作为一个工具在被人们利用的过程中,难免会给某些用户带来一些麻烦,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隐患。具体说来,微信存在的安全隐患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用户信息泄露。腾讯旗下 QQ、微信两大产品几乎已经覆盖全部网民,腾讯无疑已经成为拥有国内用户隐私最多的互联网公司。而此前,腾讯也曾被曝出收集、泄露用户隐私,甚至利用用户信息发布弹窗广告等问题。另外,随着“大数据”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了数据所蕴含的宝藏,并利用各种途径企图获得用户的私人信息。这也催生了一些类似于“黑客”的不法网络公司,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去获取并交易用户的私人信息,而拥有庞大用户规模的微信自然成了这些网络公司的首要攻击目标。
  
  第二,散布谣言,引发集体恐慌。微信有着私密性、强关系性(熟人社交)的传播特点,这会使谣言在微信好友之间隐蔽、高效(建立于熟人之间的信任之上)、迅速(病毒式传播)地传播,并且谣言在用户朋友圈内发酵以后被肃清、辟谣的难度也加大,最终波及到大多数用户以后会引起集体恐慌。2016 年 1 月10 日,微信还在测试阶段的“我和微信的故事”HTML5 网址被分享到朋友圈,随即吸引了海量用户点击。由于测试服务器不堪重负,很多用户都遇到了页面无法打开的状况。在这样的的情况下,类似于“此链接会盗号”、“此网址千万不要进,马上把支付宝里的钱转出去”等谣言迅速发酵。这使得百万级别的用户在短时间内同时提现、解绑银行卡。事件发生两个小时后,腾讯科技、谣言过滤器等多个腾讯官方渠道都发出了辟谣声明,但讽刺的是,辟谣声明的传播率却远低于谣言的转发量①。这个“闹剧”背后,反映出微信相对密闭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谣言的发酵,甚至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第三,不法份子利用微信实施犯罪。微信提供多种功能方便用户使用的同时,也无形中为不法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如不法分子利用“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以交友为由实施犯罪、不法分子利用用户个人或位置信息实施犯罪、不法分子盗窃用户微信账号实施犯罪等。微信提倡导入通讯录好友、提供真实姓名和照片等行为以追求实名制交友。实际上,目前微信的实名制仍不健全,用户注册门槛很低,一个 QQ 号或邮箱可以注册多个账户,无需实名认证便可查看对方的基本信息,甚至用户的位置信息也可以造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法分子犯罪的风险,并且提高了追查的难度。
  
  针对微信存在的安全隐患,微信团队应该从产品设计、技术升级、规则制定、鼓励举报等多个维度下手,尽量将隐患发生的概率降到最小,将问题带来后果的伤害降到最低。微信团队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在应对微信存在的安全隐患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微信的产品设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醒功能,比如打开“附近的人”时,系统会自动提醒: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将获取你的位置信息,你的位置会被保留一段时间。又如当用户的聊天内容中涉及一些财产安全类的关键词时,系统会自动向用户发出安全提示,防止上当;微信用户可通过右上角的“清除功能”可以随手清除位置信息,以防止位置信息被非法利用;微信用户的聊天内容已经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加密保护,大大降低了用户隐私泄露的可能性;微信用户发现任何不法信息,可通过举报功能进行举报。同时,微信团队于2015 年 6 月 10 日首次公布的关于“微信生态安全法则”以及于 2015 年 3 月 15日推出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规范》从规章制度层面对微信用户所发布的内容以及行为做了严格的约束,可大幅度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