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书法篆刻论文

书法艺术功能在当前社会的展现

时间:2014-08-28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3791字
论文摘要

  书法,是兼具古老与年轻特性的艺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不断地吸收各种创新元素而继续自我深化和扩展,其艺术功能亦获得了更大限度的展现,作用和意义日益重大,愈来愈成为社会文化整体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书法的艺术功能

  审美的需要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所在,是艺术自身在社会文化中必然具有的重大功能。与其他任何艺术门类一样,书法在其萌芽之初就具有必然的客观属性——审美。东晋时期,汉字的书写开始脱离单纯的实用目的而确立纯粹的审美目的,即艺术的目的,书法作为一门新的艺术由此产生。正如书法研究学者邱正中所言:中华民族一直强调对世界整体性的把握,因此在语言的意义系统之外,发展了一种把语言的视觉形式(“形”)作为辅助的表达手段,这便是书法的开始。

  书法的艺术形式是极其丰富的,书体、字体、风格、幅式、材料工艺、技术构成等方面的特征决定着书法千变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的技术构成和审美追求有机结合,使书法既满含着最基本的观赏价值,更呈现着人的整体修养,以艺术的手段推动着书者人格的不断完善,阐释着对天地大美的无限感悟,这个将书者所有精神内涵化为书法现实的过程就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的表现,具有审美意义与价值,是能给人以美感的关键所在。

  二、书法艺术功能在当前社会的展现
  
  书法艺术发展到当代已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具有多元发散、多元展现、多元融合与综合展现相结合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阶段。

  1.多元发散与多元展现

  当前社会的书法艺术包括3类书法:传统书法、现代书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综合书法艺术,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发散、并行发展的状态,这是书法艺术在现代发展的新阶段,是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发展态势的一种客观反映。

  现代书法具有不同于传统书法的技法和审美思路,在技法上崇尚创新,形式迭出,具有崭新的作品面貌,审美思路颠覆传统,客观上对观者产生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注目,体现出对传统的挑战和改造,对社会人文的新思路和新诠释,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和审美风尚的新潮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现代书法的相对独立发展反过来亦影响着传统书法的发展。在遵循基本传统技法和审美理路的范围内,传统书法出现了一系列微妙的自我革新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作品在书写技法上仍严格遵守传统要求,体现传统书法的独特而高超的技术能力和审美内涵,不同的是与非传统的新形式相结合,例如,注重“展厅效应”的大幅式的使用、隔水形式的使用、不同质地和不同颜色的纸的组合使用、不同形状书写的块面的拼贴等。对于注重书法作品装饰形式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也可以效仿和借鉴。这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书法,实际上是与现代书法有着密切关系,但又是可以独立于现代书法之外的新型书法,在当前书法领域里已是最常见的,数量最多,占居主导地位。

  2.多元融合与综合展现

  书法艺术发展到当今,必然随着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新面貌和新走向,其现状和前景都是纯粹传统书法所不能禁囿或替代的。其艺术形式和审美思路不仅是多元并存,而且是多元融合和综合展现的,这样的融合和展现使得书法的审美功能在当前社会中发挥的深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几乎体现在社会文化的所有领域。可以从三大方面来看。

  (1)相关艺术门类中的展现

  传统的“诗书画印”概念就体现了书法与文学、国画、篆刻等艺术的密切关系。书法所书之文字内容本身就须蕴含一定的文学水平和修养,技术拙劣而内涵低俗的文字内容难登书法之雅堂。明代以后,专供欣赏的书法形式逐渐发展,人们确实把书法当做与文学结合的纯艺术来观赏和创造了。

  国画作品上面若没有较高书法水平的题款是不完整的作品,书法功底是对画者的一个必然要求。篆刻中线条、结构、章法布局的种种考虑和安排都无不体现深厚的书法修养,在这里,书法功底是对篆刻者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其他传统艺术领域里亦时时可见书法的使用,如戏曲、服装、餐器、家具、建筑、园林等艺术,当书法在这些艺术中被呈现时,自然会引发人们对其审美优劣的品评。

  现代书法在当今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夸张变形、极具个性新意的书写形象为各种层面艺术消费群体所需要和采用,以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为首,设计作品中被合理处理过的汉字形象在观者的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汉字图形化技术从书法形象中源源不断地吸取着养料,书法在其中的价值不可估量,各种宣传媒介,不管是平面类广告(包括海报、招贴、展板和橱窗等),还是动画视频类广告形式(包括电影、电视等),都有汉字书法形象的大量使用。

  (2)在社会文化教育领域的展现

  书法艺术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以艺术的形式和内涵反映着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和组成部分,在哲学、德品、教育等领域皆有体现。

  书法的技法和审美满含哲学思想,闪现着人类智慧的光芒。书法形式语言要求在规定范围内体现最大限度丰富的变化,这些无限丰富的形式语言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线条的方圆、曲直、粗细、浓淡、枯润、刚柔、劲媚等对立的特征,字结构空间、整体章法布局的虚实对比等,这些对立的元素在作品中要充分运用和体现并达到和谐统一,即既对立又统一的状态。所以,人们可以在书法的哲学思维中逐步体验天地大美,找到体验美的方法和思路,获得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修养。

  德品就是指道德品质,是人所特有的属性。它不是一个虚无的抽象的概念,而是与人、与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理念。德是行,是符合道的行,品是层次,是符合道的境界;而道是宇宙世界的本源,人须遵道,才可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书法的技术和审美须符合道的运行,失道反道之举必呈光怪陆离之态,产生的是丑的而非美的形象。因此,对书法的本质性认识有利于人格的自我反省和德品的提高。

  书法与哲学、德品等方面的种种内在相通性,本身就使得书法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功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德品层次和处世为人的水平,实现人的整体素质提高,这正是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

  (3)在社会生活中的展现

  在当前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书法的艺术功能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书籍、服饰、居室、食品包装等种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上都有书法的汉字形象,起着妆扮美化、提升文化品位的作用。此外,有人认为书法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雅气息的功效,而在服务行业里应用书法可以对某些特殊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养护,达到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三、当前社会中书法艺术功能的反思

  在使用领域里,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艺术选择使用,需求千姿百态,层次高低不一,品味参差不齐,手段层出不穷。书法艺术在当前社会中的使用(艺术功能的发挥)的状态亦如此,呈现出空前繁盛的景象,令人欣喜。但从艺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对当前社会中书法艺术功能的展现进行某些反思。

  1.对大众进行较为专业的书法教育

  当前社会,大众对书法的使用大多基于书法艺术的装饰性,不管是经典的还是随意散漫的书写形象,只要觉得符合自身观赏需要,就欣然采用并推广,这从纯粹的文化消费层面来看是无可厚非的,却在事实上妨碍了大众对书法艺术本体的正确认识。因为,许多非专业的拙劣技法所产生的汉字形象大量地充斥在物品装饰上,长此以往,势必使许多人对书法艺术本体的认识逐渐失去最起码的优劣判断,将书法艺术低俗化,书法原有的艺术功能最终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应该利用专业书法教育提高大众的艺术甄别能力。

  2.提高艺术设计领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修养

  书法在艺术设计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是书法艺术功能发挥的重要方面。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某些设计作品缺乏对书法艺术的专门理解和修养,对书法素材和表现形式的不当选取,或者审美内涵并不符合设计作品的要求而强加拼凑使用,例如,纯粹的抽象画式的汉字形象、完全脱离汉字正确字法的过分变形、只考虑点线面的组合关系而不顾汉字既有的结构完整性等,导致很多设计作品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观赏心理,包括对书法艺术本身和对设计作品本身的不良影响,因此,相关艺术设计者加强书法艺术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3.强化大众对文化负责的意识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用来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入口。所以,文化界的有识之士早就提出了“书法文化”的概念,提出将书法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对待。随着书法在当前社会中应有的空间愈来愈大,形式多样化、发展道路多元化,鱼龙混杂的现象在所难免,如果任其泛滥而不调控,势必降低书法艺术的总体水平和文化品位。因此,结合文化责任感的培养,加大对书法艺术独特文化身份和文化作用的宣传教育力度,势必大大加深大众对书法艺术的理解程度,进而大大改善书法艺术被社会各个领域合理应用的状态,实现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功能在当前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发挥的深广度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这表明中国书法艺术高度发展的事实和未来无限发展的广阔前景。如何在当下以冷静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从正面分析既有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每一位华夏文化传承者都应深入反思和探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邱振中.《书法艺术鉴赏语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2]陈方既,杨祖武.《书法美辨析》.华文出版社,2000.10.
  [3]倪文东.《书法创作导论》.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9.
  [4]陈方既.《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
  [5]王岳川 .《书法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