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艾丽丝·门罗小说重视表现心理的成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4 共6703字
  第三章 艾丽丝·门罗小说重视表现心理的成因
  
  当艾丽丝·门罗用她绵密深邃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平凡普通人深邃独特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忍不住要问:门罗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会拥有这么真切丰富的内心波澜?小说人物的心理世界与作家的创作主体有什么关系呢?门罗本人的创作理念对于小说中心理世界的形成有什么影响?欧美心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以及加拿大本国的文学发展是否影响了门罗小说重视表现人物心理的创作取向?下文着重探究艾丽丝·门罗小说重视表现人物心理的成因。
  
  第一节 孤独压抑的生活经历
  
  艾丽丝·门罗小说注重表现平凡人物幽微隐秘的内心的创作风格,离不开她对个体生活经验的艺术再现。国外研究门罗的权威专家罗伯特·撒克先生撰写的门罗自传以《艾丽丝·门罗:书写她自己的生活》为题目,该书认为门罗一直在以自己的经验书写她自己的生活。伟大的作家总是在个体的故事里写出人类普遍的心灵体验,门罗即属于此类。她把自己从童年到少女再到中年到老年贯穿一生的爱、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的微妙心理体验都熔铸到小说中,由已及人地构筑了一个摇曳生姿、深深浅浅的心理世界。
  
  一、贫苦的童年,冷眼旁观生活
  
  1931 年 7 月 10 日,艾丽丝·门罗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威汉姆小镇的一个农场,父亲是一位擅长打猎并经营着狐狸厂的农民,母亲在结婚之前是一位小学校长,婚后门罗的母亲辞职,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但是门罗的母亲一直保持了当时小众知识女性在智力和社会地位上的优越感,她野心勃勃,对生活充满企图心。很不幸的是,在门罗十多岁时,母亲罹患帕金森综合症,无法料理家务。此时,家里的皮毛生意也一落千丈,门罗一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门罗不仅承担起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而且为了求得奖学金,她特别勤奋努力地学习。贫苦压抑的童年让门罗早早体味到生活的艰辛,简单沉重的生活经历使她能潜心静气地咂摸生活的苦涩与无奈,聪明敏感的她充当了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她细心体察小镇人们幽微细腻的心理。在每天往返漫长的上学路上、照顾弟妹和邻居小孩的间隙或夜晚入睡之前,门罗就开始给自己即兴编故事,“这是我最完美的私人时间,也许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候。我紧紧用被子裹住自己,继续给自己讲故事,讲我夜复一夜讲给自己的故事。”
    
  就这样叙述成为门罗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习惯。围绕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门罗用自己犀利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为干瘪艰辛的生活注入艺术的活力。在具有浓烈自传色彩的小说集《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主人公戴尔身上有很多门罗自己的影子,博闻强记,聪慧敏感,戴尔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父母、叔叔、姑姑们、舅舅、表姐、邻居、房客、同龄人等众多小镇人物的性情遭遇,其中还包括她对自己审视与思考,在视人与视己的过程中戴尔长大成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作家。成为作家的戴尔这样阐述她自己创作的心得体验:“事情发生的原因我大概了解,但无法解释;我期待一切能慢慢清晰起来。关键的是它对我是真实的,不是真的但却真实,仿佛是我发现而不是编造了这样的人物和事件……”
    
  这也是门罗自己创作心态的真实写照,小说中的故事并不一定是真的,但只要对作者本人而言是真实的,就有了被讲述的理由与意义。
  
  “真实,在门罗作品中不仅是历史记录上的真实,也是人心感觉上的真实”
    
  这就是门罗在小说创作中一贯追求的真实,心理的真实。“人们的生活,在诸伯利和其他地方一样,枯燥简单,却又不可思议和深不可测--铺着厨房油毡的深深洞穴,”
    
  这几乎就是对门罗小说幽微隐秘的人心十分恰当的隐喻和象征。翻开门罗的小说集不仅能看到小镇各色人物的悲欢离合,更体味到他们在经历了生活中太多的悲苦之事后,暗暗宽慰与并习以为常的微妙心理,他们的故事仿佛在诉说着世事无常,生活还得继续的人生态度。
  
  二、家庭婚姻与追求自我的矛盾
  
  高中毕业之后,门罗度过两年的大学生活。之后,囿于窘迫的生活,1951年门罗退学嫁人并成为一名家庭主妇。随着孩子的出生,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料理家务,但门罗始终没有中断写作,并坚持不懈地投稿。琐碎的婚姻生活与自我追求的悖逆,使门罗内心饱受煎熬。后来随着门罗写作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独立的她离开家庭,独立谋生,1976 年她与丈夫离婚。夫妻两人之间明显的阶级鸿沟是一直也是门罗婚姻中难言的痛楚,对丈夫带有阶层差异嘲讽的隐痛、远离故土的门罗对病母愧疚无奈心理以及她在追求自我事业与为人妻母之间的压抑心理等都多次出现在门罗小说中。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生活际遇,使门罗专注于内心生活的开掘。对于自己未曾经历的人生境遇,门罗凭借合理的想象并从文艺作品中汲取类似的经验来加深她对世态人心的洞察与把握。在 20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采访中,门罗说:“我希望我的故事可以打动人。……我希望我的故事关乎一段生活,它唤起读者的感受不是判断这个故事是否是真实的,……而是说故事中所有触动你的细节,这些细节让你在读完作品之后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可以说门罗小说中触动人心的细节就是她对日常生活中人心的谙熟洞明,门罗将注意力投向平常人的欲望及遗憾,爱的欢愉与痛苦,以及逼仄生活中的绝望与负疚,让我们惊觉人心里共同的野心、恐惧和悲哀。如在《谢谢让我们搭车》中“我”和表哥开车去陌生偏僻的小镇找女孩玩,“在小镇上,你可以看见往窗外瞅的人们,坐在台阶上的人,你能从他们的脸上看到这样的判断。他们脸上的事不关己,漠不关心是如此之强烈,仿佛他们已经承受了足够多的幻灭,并且,暗暗以满足的心情保持着他们的幻灭。”
  
  寥寥数语小镇人物在漠然、幻灭当中自我满足的荒谬心理就被展现出来。而面对患了健忘症而闹个不停的母亲,无计可施的女儿们对母亲的心态是这样的:“我们变得越来越狡猾,一贯的冷淡的关心,让自己剥离对她的愤怒、急躁和嫌恶。处理她的问题时,我们剥离了一切的情绪,就仿佛夺走犯人的肉,削弱他的力量。一直到她死。”
  
  年轻的女儿们,对哥特式的病母没有爱怜与呵护之心,只有歇斯里地的厌倦和痛苦,她们努力克制自己情绪,冷漠残忍地对待母亲。若是没有切身的体会,作家不可能把这样极端的心理真实地传达出来。颠覆母女之间相亲相爱文化心理的模式之后,门罗大胆地表现出人情人性中黑暗的一面,恰恰是她这种毫不避讳的写作态度,代表了一个作家的坦诚与勇气,更展示了人心深处趋利避害的本能趋向。在她笔下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同学、恋人夫妻等各种亲近的人际关系之间常常有一种无法抗拒的疏离感,种种疏离的心理体验反复出现在门罗的作品中,这是门罗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切肤的生命体验。
  
  三、老年以后对生老病死的思索
  
  1976 年 45 岁的门罗再婚,嫁给了与自己性情相投、价值观念相近的丈夫,写作事业也开始稳定发展。在写作取材上,一如既往地以成长故事、两性情感、婚姻家庭为主。但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身体状况的下降,她也遭受疾病的困扰,加之早年对病母的深刻记忆与怀念,门罗开始关注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等不可逃避的话题,这些经历都相应地丰富和深化了她对老年人独特的心理世界的把握。《唯余收割者》《忘情》《游离基》《慰藉》《森林》等篇目都是描写老年女性及老年夫妇可能遭遇的威胁以及他们孤独无奈的心理世界。
  
  第二节 “心理即真实”的创作理念
  
  艾丽丝·门罗小说注重表现心理的特质,从根本上取决于她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观。门罗曾在充满自传色彩的小说集《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中,借成长为小说家的女主人戴尔之口,写道:“对于任务准确性的希望是疯狂的,令人心碎的。没有什么名单可以包括我想要的,因为我想要的是最后每一件事情,每一层话语和思想,树皮或墙壁上的每一道光,每一种气味,坑洼,痛苦,裂缝,错觉,静止地聚拢在一起--灿烂,持久。”
  
  一、“心理即真实”创作理念的声明
  
  艾丽丝·门罗想要的就是现实投射在人心灵感觉深处的东西。对门罗而言,艺术的真实就是心理的真实、想象的真实、记忆的真实和感觉的真实。“真实,在门罗的作品中,不仅是历史记录上的真实,也是人心灵感觉上的真实。”
  
  门罗的小说并不突出情节,而利用时空转换,将记忆、想象、梦境、回忆、顿悟和现实生活打碎重组,最终使原本秘而不宣、引而不发的心灵沟壑展现出来。1994 年小说集《公开的秘密》出版之后,开篇小说《忘情》(“CarryAway”)的结尾,门罗安排了主人公路易莎与她已经去世的恋人见面,这让读者很困惑,对此她曾在一次加拿大电台广播中做过明确的说明:
  
  很好,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我想摆脱既成事实,转而关注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可能性,也就是说生活不仅仅是由事实和发生过了的事情组成……也由人们发生在人们心理的事实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组成,真实与想象之间的交替更迭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我想做的就是各取一瓢,使它们有机融合,共同起作用[3].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门罗小说注重心理的创作理念。在门罗的眼中,小说创作就是在现实与心理之间的游荡跳转,就是呈现现实的生活和可能的生活,而可能的生活在门罗的小说中大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二、扎根于现实生活的人物心理
  
  与痴迷于小说人物非理性的、不可捉摸的无意识心理的现代派作家相比,艾丽丝·门罗惯于表现扎根现实生活的人物心理,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活动在真实可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就像中国写意山水画中的远山一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却浑然天成,不可或缺。比如在《忘情》
  
  这篇小说中,主人公路易莎一生的情感遭遇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虽然作品主要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淡化小说的时代背景,但是路易莎的情感心理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青年男女的恋爱心理。小说结尾主要围绕老年路易莎试图通过主观的心理幻想来弥补往日生活的遗憾与痛心。年轻时的恋人阿格纽长什么样对路易莎一直是个谜,这是路易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直到暮年她依旧不能释怀那时恋情突然中断的痛楚。在小说结尾路易莎的幻想中再现了她和阿格纽会面时深情聊天的一幕。这是她在车上恍惚之间,做的一个亦真亦幻的梦。从刚才的幻觉中回过神来,路易莎的内心感受是这样的:难怪她感到一阵湿冷。她刚从大浪里探出头来,但无人注意到。
  
  无论别人怎么看--但真的就是从大浪里钻出来的。她潜入并穿过那道波浪,留下皮肤上的寒光、耳中的轰鸣、胸口的空洞和胃里的不适。她面对的是一片混乱--几欲吞噬掉她的一片芜杂。那突现的坑洞、即兴的捉弄和像亮光般渐逝的慰藉。
  
  之后,路易莎接过旁人递送来的一颗薄荷味的硬糖,糖果的滋味领着她重返现实。这段内心分析,非常精准地表达出一个暮年老人回首往事的复杂心情,身体的不适与记忆的混乱慰藉并存。她宁愿选择相信曾经的爱情从未改变,永存心间。由于时空沧桑感,老年路易莎对爱的信仰与守望如此打动人心。
  
  小说主要围绕路易莎一生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展开,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女性生存成长的画像。门罗小说的心理化特征体现在她把人物的情感生活设置为前景,而大的时代变迁则淡化为背景,小说中透露出几件影响世界的大事,如一战、1930 年前后的经济大萧条、二战等,“整个 30 年代我们一直支撑着那家工厂。哪怕在只剩三个人的时候。我们没钱修房子。……大战开始后我们撑不下去了,把能生产出的钢琴都卖了,我们还得为海军生产装雷达用的包装箱。”寥寥数语就把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时加拿大经济受损、战时提供军用物资的真实历史囊括进来。小说以路易莎个人化、内在的情感历程为横截面,以时代变迁为连缀点,显在地讲述路易莎情感失意、生活困窘的经历,隐隐地显露广阔的时代变迁,展示了加拿大在 20 世纪上半叶小镇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努力求生存的务实心态。就这样,门罗在短篇小说既突出人物生存感遇,又有了时代纵深感;既开掘的平凡人的精神世界,又表现了加拿大真实独特的社会现实。
  
  正是通过对曲径通幽、绵绵密密的人心的捕捉与打捞,门罗的小说才有了真切的质感与活力。以往的文学大家们,多用现实心理化的创作方法来处理宏大的社会历史题材,通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受压抑、煎熬、折磨的人物心理描写和分析,展示一个时代的发展轨迹,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比如帕斯捷尓纳克等。而加拿大长久以来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使艾丽丝·门罗主要以短篇小说的形式,描写小镇、家庭、婚恋、成长、生存等非常个体化的小现实,以人物心理描写为利刃,钻探精微细腻的人心罹忧和人心的深不可测,也编制出日常心灵的繁密锦缎,密匝匝地网住人心,让人动弹不得,停顿回神,生硬喘息,仿佛心跳刚刚漏掉了一拍。
  
  第三节 对欧美心理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作家的文学创作倾向除了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之外,也受到外在社会文化发展的滋养。作为加拿大文学的代表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一定是在继承和发展北美文学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加拿大本国文学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虽然她从未真正卷入任何文学运动的潮流中,但是从小博览众多文学经典的门罗无可争辩地承受了较多英美文学传统的滋养。她的作品呈现出心理现实主义特点,同样离不开对经典文学的吸收借鉴和对加拿大本国文学的呼应。
  
  一、欧美心理现实主义传统的浸染
  
  只要翻开门罗的小说,文学大家及其名着的身影随处可见,如:英国的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哈代、D.H 劳伦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乔治·奥威尔,俄国的托尔斯泰、契诃夫,法国的福楼拜,美国的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弗兰纳里·奥康纳、特别是尤多拉·韦尔蒂等。这些作家的创作,大部分都呈现出注重心理刻画的内倾化创作风格,处于世界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展阶段的一环中。门罗也正处于后起的加拿大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阶段,在她的小说中既承载着欧洲经典现实主义的传统,也开拓着加拿大文学自己的现代化之路。门罗作品既传统又现代,其表现就是作品呈现出来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
  
  加拿大英语文学作为一支后起的英语文学(Literature in English),20世纪 60 年代以来才真正繁荣发展起来,涌现了一批享有国际声望的作家,现实主义一直是加拿大小说创作的主潮。1867 年前后加拿大建国时期,整个英语文学已经进入了浪漫主义时代的尾声,宗主国英国文学对加拿大英语文学的影响降低,美国文学在继承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自给自足文学传统和底蕴,产生了可以供人供己传承的性质。19 世纪末以来,随着美国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加美两国相互交往上的开放姿态,加拿大各方面的崛起与发展都与美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文艺上,加拿大英语文学的传承更多来自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门罗登上文坛,此时美国心理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盛极一时,世界文坛掀起文学创作重新向现实回归的趋向,这或多或少会影响浸染到门罗的创作取向。此时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兼容了现代主义注重表现人物心理的创作倾向,更加注重对小说人物个体内心精神世界的开掘。所以,门罗小说注重表现幽微隐秘人心的风格符合时代文学发展的潮流。
  
  二、加拿大本土文学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名典型的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世界是加拿大文学发展过程中呼呼文艺表现加拿大本土经验的产物。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感受到美国文化强烈冲击的加拿大政府大力倡扬加拿大国民精神,大力支持文艺事业的发展,从文艺事业入手以寻自我文化身份的定位与认同,建立加拿大国家独特的民族形象。起步不久的加拿大文学首要解决的是文艺中应该表现什么样的现实生活的问题?而不是怎么表现现实的问题。关于加拿大文学研究的热点更多的是幸存、荒野、地域、生态、后殖民等具有实质内容的课题,而像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等注重形式技巧本身的研究则比较少,文艺要反映加拿大的现实,更要表达本民族内在的精神心灵生活,在门罗这里就表现为她善于由表及里地捕捉加拿大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心波澜。就像 19 世纪末期俄国文学开始走上由传统到现代的道路,出现了善于表现社会动荡转型时期人类心灵之深的伟大小说家契诃夫一样;就像 20 世纪中叶美国文坛出色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厄普代克、塞林格、卡罗尔·乔伊斯·欧茨等人一样。门罗结合加拿大本国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起居,深入到普通人们心灵深处,这符合加拿大文艺发展的艺术规律。此外,加拿大和平建国的历史、稳定的社会人文环境、独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孕育之下,加拿大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很少有对现实社会激奋凌厉和深沉批判,多关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他人之间内在的精神心理心灵层面的关系,关注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个人精神成长与生存发展,是文学普遍的内容。门罗的小说创作也不例外,多执着于对人物成长、婚恋、亲情、人性、伦理、生老病死等具有普世性、情感性、精神性话题的思考,并从中反映出加拿大文学特有的坚韧求生存的现实主题意义。
  
  总而言之门罗小说创作整体上呈现出浓厚的心理化特点既与她自身对文学经典传统的继承发扬有关,同时也契合了加拿大文学自身在多元并包中确立自我特色的艺术要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