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发展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01 共6409字
  六、 发展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研究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要仰赖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这就需要培育新型农民以推动农村的发展,而教育正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本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吉林省的规划蓝图中,振兴吉林农业、工业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但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将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将为吉林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与智力支持。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对于加快吉林振兴和富民强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为促进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政府统筹、社区教育机构自主、全民参与”发展模式的形成,实现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专业化、农村社区教育信息化、农村社区教育全民化、农村社区教育效益化的发展要求,关键就在于对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扶持,本文结合对吉林省实地调研的研究与分析,借鉴国内外的社区教育的发展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
  
  (一) 明确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农村社区实际上是农村的基层自治组织,不同于政府部门。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只能扮演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而不能是直接的参与者。但是,政府为促进基层发展,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因此,对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政府要进行宏观的统筹与规划,给予农村社区以必要的指导和协助。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由政府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农村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预见性与规划性。当然,这里说的政府统筹,并非由政府亲历亲为、直接指导具体工作事项,而是要根据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安排,给予农村社区教育以结构上的指导,并根据农村社区的具体需求,在政策规定上做些引导或者倾斜,将农村社区教育纳入政府工作计划,综合利用农村社区的各类教育资源,制定农村社区教育的总体规划并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
  
  1. 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立法,用法律来推动农村社区教育
  
  为使农村社区教育“名正言顺”,必须把社区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社区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利用法律,才能促使各地政府重视农村社区教育,才能推动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切实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界定清楚政府与农村社区的行事权限,将农村社区教育工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推进,保障农村社区教育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促进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有序开展。
  
  在新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社区教育政策,从而使社区教育真正实现“有法可依”,能够依法获得发展、依法获得保护,避免落实不到位、政府职能错位或失位、部门推诿现象的发生。
  
  2. 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的制度设计,健全管理体制
  
  因为农村社区教育牵涉着众多部门单位,非常必要构建统筹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组织,可以担负统筹社区内各种教育因素的重任,还可与现有乡镇政府教育委员会同步建设,确立农村社区教育的体系与结构,使得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而不是运动式地开展。
  
  在国内外社区教育发展的经验方面,我们能够看到政府角色对于社区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尽管政府部门并非全都亲力亲为,但是在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方面,各国各地区的政府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脱离政府支持的发展社区教育只会使社区教育发展停滞,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也会随着推进困难而失去积极性。因此,吉林省各级政府部门要认识到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为推进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协调及资金支持。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也不是政府以及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单一主体能够开展起来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只有资源的充分优化配置和有效运用,才能使农村社区教育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流于形式。
  
  要调动与发挥社会组织以及公益志愿者的作用,培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工作中来。在制定农村教育机构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大专院校等的发展规划时,不能忽视农村社区教育的存在,要将农村社区教育与发展规划相互统一与融合,更加注重社区教育的积极作用。
  
  3. 依托信息平台,形成政府的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垂直管理
  
  突出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确立专门的行政机构负责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由教育局分管领导任主任,实行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在镇、村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教学点,具体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同时,建立起以市县社区教育机构为龙头、依托各乡镇社区教育单位具体开展活动的共同体。共同体内资源共享,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各个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开展项目规划,组织学员。
  
  通过省一市一县一乡镇一村(行政村)一点(自然村)六级网络,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专业运行”的模式,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的服务平台,不但为政府部门、社区单位、企业、志愿者、社区居民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推动政府、社区单位、企业实现有效对接,这既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与融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还能够通过各主体的有效参与不断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的服务网络。
  
  4. 推行考核评估和监督制度
  
  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不能停留于表面形式,要更加注重其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
  
  这就不仅需要完善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还需要相应的考核评估与监督制度。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必须注重调研,讲求实效,实事求是,制定出一套可依可循的农村社区教育考核指标和评估制度,完善督查考评办法,加强风险评估和管控,分类别对各农村社区、镇(乡)、村和社区教育机构进行定期以及不定期的检验与考评,形成示范村、模范个人等奖励项目,对考评落后单位需要组织领导干部反思反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深入开展督查督导,每半年将工作进展情况上报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办公室。
  
  (二) 加强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引导与支持
  
  农村社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生活质量,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形式,转变旧观念,从原来的小农意识转向社会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使其养成具有组织性、纪律性和较强集体观念的习惯,改变原来的被动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使其自觉融入社会的文化生活。要改变当前农村居民的学习意愿、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就必须大力宣传农村社区教育,广而告之。
  
  只有经过调查和走访,才能真正去了解农民所需,这样有针对地、有目的地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才能形成农村社区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一方面,更新传统的狭隘的学校教育观,树立社会大教育观,不断丰富农村社区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组织丰富的文娱活动,通过加强宣传吸引居民参与到社区学习之中,使自主学习理念根植于农村居民的心中,从而改变以往形成的懒散、紧迫感缺乏和竞争意识淡薄的不良现象。
  
  当农村社区居民感到参与社区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其收益、增加其收入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主动参加社区学习的热情。可见,农村社区教育要立足于“居民需要什么,社区教育就教什么;居民想在哪儿学,社区教育就去哪儿教。”教材编写从农村居民的实际出发,结合图画、视频、实践操作等,使农村居民一看就懂,一目了然。
  
  以项目实验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即发挥各镇农村社区教育机构的作用,选择乡镇社区教育的优势项目开展实验,使各镇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化农村社区教育模式。通过项目实验,促进实验参与者学习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推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能力,从而建设一支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工作能力的社区教育骨干队伍;通过项目实验,提高实验的科学性、有效性,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走上快速、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以项目的形式,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推广农村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从教育的起点开始培育学习意识,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自我学习、时时学习和处处学习的社区教育观念。还可以将农村社区教育与大专院校进行联合推动,实现共赢和提高办学效果。
  
  在农村社区教育的实现过程中,前中后期都离不开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实践出真知,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才能提出较为符合实际的意见、建议或具体措施,从而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 全面整合农村社区教育的内部外部资源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特别地,吉林省情况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靠政府一方的资源和力量,难以保证资金充足和建设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社区、教育机构、农户,实现多方联动,形成农村社区教育的稳定增长机制。
  
  农村社区教育不能单纯依靠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自身的资源而进行开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内部外部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之中,并且实现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在社区中的共享。
  
  1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与农村社区的关系,并规定相关部门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的权责。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到社区教育建设中来,吸纳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志愿者投入到农村社区教育的服务中来,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
  
  在建立农村社区学院暂时难以实现的区域,提倡“就地取材”,合理运用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培训机构,发挥乡村里农业技术特长人员,养殖、种植专家等的积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活动,让农村社区居民积极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还要大力开发和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社区多多吸收社区以外的优势资源,充分享受资源信息共享时代的发展成果,组织便民的学习形式和交流机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金欠缺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农村社区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只有通过具体的实操训练才能促进农民掌握农业科技技能。因此,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才能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实现更好的效果,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支持。
  
  基于农村社区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国家财政性投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地方政府可以采用资金、政策、用地等方面的扶持以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推进。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受益者,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区域,可以考虑个人承担部分的培养经费,也就是形成“政府拨部分、社会筹部分、单位出部分、个人拿部分”的方式,发展多元合作、多方共筹和自主管理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四) 引进与培养优秀的农村社区教育人才
  
  与城市社区不同,农村的受教育者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相对偏低,社区教育受教育的人群也不固定,加之农村社区教育的组织人员和师资力量并不十分专业,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存在很大瓶颈。其中,教师团队的优劣是影响农村社区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现状,重点通过引进人才、培育骨干和提升团队来充实师资力量。
  
  1. 引进人才,培育骨干
  
  因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小至幼儿、上至耄耋老人,社区教育的内容也更加注重实操性的农业技术和以科学文化教育为主的知识普及。因此,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需要设置专职和兼职两类。针对文化基础课以及有充分师资的课程,设立专职岗位,对于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考虑设置兼职岗位。
  
  在师资培养上,首先明确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资格,制定职业准入制度,从整体素质去考核人才,发掘多元化的优秀人才,对表现突出的工作者进行报道和表彰,提高社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同时,要注重培育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素质和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储备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开发。除了制定相应的培育计划以外,还要注重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不断为农村社区教育吸收和注入新的社会力量。再者,要对潜在的农村社区教育兼职师资进行培养,尽可能地挖掘社区内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优秀专业人才,例如离退休干部、劳动模范、毕业大学生以及工厂的技术骨干等,充分调动他们为农村社区教育添砖加瓦的积极性。
  
  2. 激励考核,提升团队
  
  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教师的待遇,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是吸引和稳定高水平农村教师的基础措施。
  
  201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优者从教”才能“教者从优”.农村社区优质师资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工资待遇太低,行业吸引力不大。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局面。比如,坚持准时发放教师工资、提供教师政策性福利待遇、增加教师培训经费。
  
  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考核制度,以不断激励和鞭策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提高社区教育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吉林省要结合省情,定期制定相应的社区教育工作计划以及目标激励方案,通过各类奖励形式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采取倾斜政策激励师范生去农村从教,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向偏远艰苦的乡村岗位倾斜。同时,针对兼职教师,建立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行同样的考核和激励,避免一次性授课的发生。另外,要制定农村社区教育相应的评价标准,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督导。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义务教育督导队伍;建设一个专业化的教学督导体系;建立一套灵敏的监控和沟通制度。
  
  (五) 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形成高效率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追求质量和效益,营造社区教育的良好环境。
  
  随着电脑在农村社区的逐步普及,如何真正做到提质增效,笔者认为远程试点工程和授之以渔的农村社区教育途径值得尝试。
  
  1. 发展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农村社区互联网平台
  
  发展农村社区远程教育工程,是指以现代电子技术为基础,应用 IT 技术和组织的网络来实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从教学课件来看,远程教育涵盖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就业技能、科普知识、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它所提供的许多资源,正是农村社区面临的亟需解决的焦点、难点。远程教育资源丰富,针对性强、实效性大,很好地弥补了居民走不出去,信息走不进来的缺憾,让农村社区居民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面对面”、“菜单式”的培训,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公平。
  
  探索实践互联网模式,建立农村社区教育互联网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完善互联网教育手段,开展公益性服务,创新发展便民利民服务,使互联网成为农村居民学习、办事的重要渠道。
  
  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广泛推广网络布点,充分利用卫星资源接收平台,保证建设质量,准时接收教育资源;第二,逐步达到农村远程资源本土化,尝试建立有效的本地学习资源及网络资源本土化的长效机制,解决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第三,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机制,构建市、县、乡三级培训体系和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培训格局。
  
  2. 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特色,授之以渔
  
  在对农场社区教育发展成功地区的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 只有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才能形成适应当地、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需求、可持续的农村社区教育。
  
  第一,发挥当地的经济特色。百花齐放,百业俱兴,每个地区都各有特色,农村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充分抓住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发展不同专业性的社区教育机构,利用这些特色发挥当地所长,才有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第二,要充分掌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不同的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各有不同,年龄、职业、性别、家庭背景的不同都决定了居民所需的培训服务的差异,如学前儿童监管问题、青壮年的农耕技术需求、农村妇女的技能提升与素质培养问题、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问题以及老年人的娱乐休闲与健康保健问题等,都需要差别地给予教育服务,农村社区教育机构需要将差异化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服务活动。通过制定相应的教育工作目标,采取有力的措施开展教育活动,以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弹性学制,统筹整合涉农公益性培训资源,实施新型职业农村社区居民培育工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