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影响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因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01 共7087字
  绪 论
  
  (一) 选题背景
  
  2013 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并强调“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仍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据统计,2014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 13.67 亿,其中乡村人口仍有 6 亿之多,占总人口的 45.23%.
  
  尽管近年来人口城镇化颇有成果,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依然长期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的全面、高速、可持续发展。正如“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所说,农民穷,中国穷,农民古代化,中国不可能现代化。
  
  因此,要社会全面走向小康生活,关键在于居住在广大农村区域的农民大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改善和提升。
  
  那怎样才能彻底改变三农问题的现状?如何才能让农民富裕起来,让农村美丽起来,让农业强大起来?一切均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因为教育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纷纷强化社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把农村社区教育提到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例如:针对农村教育的问题,美国政府专门设立 Rur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Program,提供优惠政策、倡导合格农村教师的培养计划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以保证农村教育工作的真正到位。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劳动耕作所需的时间逐渐减少,一年中农闲时间甚至超过了农耕时间,这就要求一种新的农村社区文化与之适应,在农民打发时间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农村社区教育应时而出。20 世纪末,我国公布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规范性文件开始了我国的社区教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更是做出了这样的表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国家各种有力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由星星之火慢慢发展成了燎原之火。但是,对比我国城乡的经济建设,农村社区教育严重滞后,仍处于初级阶段。
  
  农村社区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担当着向农民提供实用科学技术学习、提高农民收入的任务,并承载着建设绿色农业、新农村的责任。可以说,“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农村社区教育是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催化剂、助推器和重头戏,对于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努力使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提速,才跟得上我国迅猛发展的经济进程;利用农村社区教育,打造新农业,营造新农村,塑造新农民,才能达成全面小康的远大目标。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农村的人均土地资源丰富,2014 年吉林省粮食再创新高,粮食生产占全国总量的 5.82%,粮食单产保持全国首位。吉林省的农村社区和农村人口分布广泛:全省面积 18.74 平方公里,下辖 1 个副省级城市,7 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60 县(市、区),621 个乡镇机构,9321 个行政村;截至 2014 年末,将近 400 万个农户,农村人口 1243.80 万人,比重比较大,占总人口的 45.19%,非常贴近全国城乡人口比重,且农村社区教育历来在吉林省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本文将吉林省作为研究案例对全国推广农村社区教育有着可资借鉴和典型的参考价值。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选题采用实地考察和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在全面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制约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发掘,对一些地区特有问题做有针对性的研究,具有清晰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都取得了了长足的发展,但城乡差距日益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农业现代化进展缓慢,农村生活水平落后,农民增收不易,贫富差距日趋悬殊。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因此如何平衡城乡的发展,如何带动农村奔向小康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未来战略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2015年1月,中央1号文件提出,必须将农村改革置于最突出、最核心位置。这是中央文件连续第十二年剑指 “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必须依靠能动的主体--农民群众。只有作为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农民提高了素质,农村建设的长足发展才可持续,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村发展的速度。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发展缩短了产品的更新周期,也加速了人力资本的贬值速度,使得当今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这剩余劳动力的绝大部分都处于没文化、低素质的层次。改变这些新农村建设的阻力和负担,路在何方,这已经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治穷必先治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奠基石,是社会进步的指挥棒,是全民提高的指明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是根本。社区教育切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个新农村建设很好的突破口,相信足以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和提高转移人口素质的双重任务。
  
  长期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教强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地位。特别地,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吉林更需要将农村的教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面对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将全面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扎实办好农村的社区教育,使教育事业更好地普及农村、服务农民,不仅是吉林振兴经济的外在要求,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要。
  
  因此,本文从实现新农村、打造和谐社会着手,选取农村社区教育为研究对象,希望为吉林省发展新常态农村社区教育抛砖引玉、出谋献策,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达成添砖加瓦,进而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教育的坚实基础。
  
  益成为全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农业现代化进展缓慢,农村生活水平落后,农民增收不易,贫富差距日趋悬殊。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因此如何平衡城乡的发展,如何带动农村奔向小康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也是未来战略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2015年1月,中央1号文件提出,必须将农村改革置于最突出、最核心位置。这是中央文件连续第十二年剑指 “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而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必须依靠能动的主体--农民群众。只有作为农村建设主力军的农民提高了素质,农村建设的长足发展才可持续,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村发展的速度。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发展缩短了产品的更新周期,也加速了人力资本的贬值速度,使得当今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这剩余劳动力的绝大部分都处于没文化、低素质的层次。改变这些新农村建设的阻力和负担,路在何方,这已经日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治穷必先治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奠基石,是社会进步的指挥棒,是全民提高的指明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是根本。社区教育切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个新农村建设很好的突破口,相信足以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和提高转移人口素质的双重任务。
  
  长期以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教强省、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放在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地位。特别地,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吉林更需要将农村的教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面对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将全面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扎实办好农村的社区教育,使教育事业更好地普及农村、服务农民,不仅是吉林振兴经济的外在要求,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在需要。
  
  因此,本文从实现新农村、打造和谐社会着手,选取农村社区教育为研究对象,希望为吉林省发展新常态农村社区教育抛砖引玉、出谋献策,为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达成添砖加瓦,进而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教育的坚实基础。
  
  (三) 研究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1)关于社区的研究
  
  F.腾尼斯作为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 1887 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标志着社区理论的诞生。在20世纪初,从欧洲起步的社区理论的研究传导至美国:
  
  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主任 Robert E. Pank 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基于芝加哥城市化的进程,从各个方面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及其变迁过程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学家 Robert 和 Helen Lynd 夫妇开启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先河,1929 年出版的他们研究成果《中镇:当代美国研究》中使用了观察法、问卷法和分析法,被堪称为社区研究的经典著作;1953 年,美国著名学者 Floyd Hunter 撰写的《社区权力结构》揭示了社区中最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志着对社区权力研究的开始。
  
  (2)关于社区教育的研究
  
  最早倡导社区教育运动的是丹麦民众教育家柯隆威(N.Grundtvig,1783-1872)。1844年,世界第一所“民众高等学校”由柯隆威创立,随后欧美各国陆续跟进。1890 年左右,美国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威廉?雷尼?哈瑞将其芝加哥大学分设出一所独立的初级学院(即社区学院前身),此后,社区教育运动就此蓬勃成长。
  
  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是较早进行社区建设的,普遍非常重视社区文化和教育,社区教育已然成为其社区建设的关键,且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主要利用社区中心、广场、展览馆、图书馆、咖啡屋、音乐厅等社区场地结合社区内的基础设施和社团组织开展教育,提高社区人员素质。美国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还通过兴建社区学院来组织社区教育。据资料显示,至 1999 年美国社区学院已有 8000 多所。直到今天,美国依然把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载体,社区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发挥了更重要的教育功能,社区教育已然成为现代文明传播的关键渠道之一。欧洲《终身教育白皮书》倡议终身社区教育,使 21 世纪的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在日本,社区教育对于推行终身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关于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
  
  2002 年由国际拯救儿童联盟美国分部公布了一项调查报告,即《被遗忘的美国儿童:美国农村地区的儿童贫困》,对美国农村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教育环境作了细致、详尽的描述,原先留存在都市人们印象中的那一幅幅乡村风景,原来都不过是遥远而虚幻的梦境,这让多数美国人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如今,美联邦政府设立 REAP 项目,增加农村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以解决农村学校资金不足的困境,加大政府投入、对农村学区适当倾斜的同时,强化农村教育和与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相适应,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并给予相当比例的资金扶持,提高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全力改造落后的农村教育环境。
  
  2. 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早在 20 世纪初,第一代社区研究学者吴文藻、费孝通和吴景超就开始了将社区研究结合中国国情。他们侧重以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实地调查研究,最终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社区研究和社区管理研究从此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
  
  我国的农村社区教育研究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10 年代。1918 年上海沪江大学葛学溥教授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地势、人口、风俗、社团、卫生、教育、娱乐、宗教、治理等情况,调查的成果《华南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社会学》在1925 年于美国用英文发表。改革开放后,社区管理方面的文献主要研究目的是发现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为主,为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九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青岛市教科所联合在青岛举办“中国乡镇社区教育国际研讨会”,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论进行总结研讨,来自各地乡镇社区的与会人员很好地交流了经验和具体措施。1999年,“全国农村(城郊)社区教育工作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围绕教育部《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实际出发,探寻我国未来农村社区教育的进程和方向。
  
  我国农村社区发展中的教育问题比较突出,学术界对于农村教育的问题、农村社区教育的问题都做出了相关的研究。
  
  (1)关于农村社区教育问题的研究
  
  甘信奎(2007)、王明美(2008)、刘松枝(2008)、姜华(2009)、马建富(2010)、毕于建(2012)、陈蕾(2013)、陈富平(2014)等学者都结合自己的研究优势,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给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我国农村社区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资源紧缺、经费不足、人员供给等方面。多数学者都在文章中提及,如何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等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但很多都是浅尝则止或一笔带过,缺乏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2)关于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戚兴朋,凌云(2007)认为“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王明美(2008)介绍了江西开展村落社区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做法,建设新农村精神面貌。
  
  周建康(2010)提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指定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共同体、实施项目推动的几大举措,开展农村社区教育。
  
  徐珊(2010)介绍发达国家开展社区教育的经历和方法,着重利用政府和教育部门,来实现社区教育的开展。
  
  侯晓霞(2011)注重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提出社区学校的发展模式,建立适合当地的社区教育实体。
  
  姚取科(2013)以湖南省湘阴县楠竹山村为例,研究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广大社区居民的需要,建议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培养“学历+技能”型的农民大学生。
  
  3. 研究述评
  
  总体而言,上述一大批社区教育理论成果,为社区教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积累了宝贵资料,也表明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界在农村社区教育的文献研究方面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农村社区教育还处于粗犷状态,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问题上。其中,在个案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沿海省份,针对内陆地区的研究相对不足;另外,农村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模式选择研究偏少;还有一些成果缺乏真实调研,缺少数据支撑,其信度和效度缺失。整体仍不成熟和不完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实践研究不够接地气,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文选取吉林省这一内陆农业大省为研究区域,针对其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选择和基本原则施以重墨,并展开充分的实地调研和分析,有助于弥补当前研究的一些不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四)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调查和比较,深度分析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设计切合当地实际的访谈和调查问卷,对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展开实地调查,根据调研结果,提出了后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大体如下:
  
  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对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第一章,对农村社区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辨析和界定,并对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简单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分析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认识不足、低估重要性、发展不平衡、规划落后、现有机构作用有限等几个方面。并进一步从政府、经济、科技和社区居民发掘背后影响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主要因素。谈,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对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中得出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农村社区教育的经验方法。
  
  第五章,根据第二章的定性分析以及第三章的实地调研结果,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经验,侧重从专业化、信息化、全民化和效益化来设计符合吉林省的模式。
  
  第六章,提出发展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一是明确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二是加强政府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引导与支持;三是全面整合农村社区教育的内部外部资源;四是引进与培养优秀的农村社区教育人才;五是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结语部分,概述归纳本论文的所获所得,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五) 研究方法
  
  本文在充分研读和消化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融合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侧重规范定性研究,辅以实地调研的统计数据说明,利用社区教育和行政管理的理论,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找出发展新常态下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对策,其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 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期刊索引、文献搜索及网上查询,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理论、学术期刊、论文、政府文件等进行尽可能广泛的二手资料收集及整理,从中寻找和提炼研究课题和切入点。
  
  (2) 比较分析法:对国外和国内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和成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出适合吉林省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路径。
  
  (3) 统计分析法:利用 EXCEL 统计分析工具,对实地考察得到的吉林省农村社区建设的一手数据和资料进行简单图表说明分析,使本研究更具信服力。
  
  (4) 社会调查法:通过调查和访谈,发掘其存在的问题,为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后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提出相应对策。
  
  (六) 创新点
  
  本文写作的主要创新之处如下:
  
  1. 本文选取了吉林省这一具体地区,经过详实的实地调查和访谈,用数据说话,借鉴国外和国内一些地区的经验,整理并理顺了相关情况,比较全面地总结和反映了其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和问题,包括其发展历程、特点、管理体制、成果和未来走向等,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本文结合了吉林省的实际情况,以点带面,提出了农村社区教育要专业化、信息化、全民化和增效化,通过政府引导、流程规范、整合资源、引进人才、授之以渔,才能最终形成新常态下农村社区教育的全新升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