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社会教育论文

社区教育资源利用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01 共6078字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

  1、社区。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学术语,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 1887 年,在其《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他将 Gemeinschaft(社区、团体)一词用于社会学,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后来,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把《社区与社会》一书译为英文版时,将Gemeinschaft 译成了 community,从而赋予更多的地域意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燕京大学学者费孝通将 community 翻译为"社区",从此社区作为专有名词在我国沿用至今。

  对于社区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在其《社会学》中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理区域里围绕着日常交往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在其《社会学概论》中认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共同体。"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社会学概论》中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在生活上互相关联的大集体。"我国社区教育学家叶忠海在其《社区教育学》中认为"社区是特定空间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指由聚居在特定的地域内,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特质和心理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于社区概念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主义观点,认为是由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域性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群体。

  本文认为,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由一定数量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组成的,有着共同的行为准则、归属感和认同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Deway)于二十世纪初提出来的。目前,关于社区教育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国际上,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对社区教育作了如下补充界定:"社区教育并不是仅仅指有关社区的教育,或为了社区发展的教育,它更重要的是社区的住民对教育拥有的决定权,以及为创造社区教育而负有的责任。"在国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社区服务指南》,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我国社区教育学家叶忠海认为,"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区的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综合体".

  本文认为,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政府提倡、社区学院牵头、各街镇社区学校组织、各居村委学习点共同推动的,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旨在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社区教育资源。

  1、资源。

  "资源"的概念源于经济学领域,是指为了创造社会财富而可以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式的集合。

  资源中的"资"其含义为有用、有价值的东西,即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源"即来源的意思。《辞海》中,"资源"的定义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大然的财源,是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人力、财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资源指自然资源,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白然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广义的资源包括人类生存发展以及享乐等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动植物等,也包括人类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蕴含着人类的劳动智慧,是人类的科学技术与自然界相结合而成的产物。

  2、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对于教育资源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过程中所占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另一种认为教育资源是一种由"物化资源(以具体的物质作为支撑,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和"非物化资源(以无形的物质为依托,它包括时间、信息、无形资产等)"组合而成的"组合资源".

  3、社区教育资源。

  对于"什么是社区教育资源",很少有学者直接给出定义,更多的是从"社区教育资源分类"的角度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定义的。

  我国社区教育学家叶忠海认为,根据资源来源不同,社区教育资源包括社区教育机构教学资源、社区非教育机构教学资源以及社区公共文化机构教学资源;根据教育资源存在的形式不同,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显性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政策性教育资源、人文教育资源、生态环境教育资源、信息教育资源);根据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同,社区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原生性教育资源、延生性教育资源、再生性教育资源和创生性教育资源。

  本文认为,社区教育资源是指:以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两大资源为核心的,包括其他各种有形资源(后勤人力、教学场所、设施设备等)和无形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理念制度等)的,具有教育意义并为社区教育所用的资源总和。

  需要强调的是:社区教育资源联盟所涵盖的资源众多,而本文仅对两大核心资源--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展开深入研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资源,是社区教育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的两大影响因素,构建好以这两大资源为核心的社区教育资源联盟,再解决其他资源的问题会相对容易一些;第二,受到客观调研环境的制约,如不能打扰到调研对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调研对象本身历史数据的缺失等因素,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不可能将上述各种有形、无形资源都包括进去;第三,由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无法做到将社区教育资源联盟中的各个方面的资源都考虑进去,做到深入的研究。

  (三)社区教育资源联盟。

  1、联盟。

  联盟在《现代汉语词典》及《辞海》的解释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共同行动而订立盟约所结成的集团;其二是指个人、阶级、政党或团体之间结成的联合关系,如工农联盟。

  联盟的内涵为"竞争合作的统一体",竞争是指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他方争抢,合作则是指相互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联盟正是基于这种新的竞争合作理念,是一种柔性竞争的有效的合作方式,它的本质是异质性资源体系间因拥有互补性的资源而进行的旨在为联盟成员创造并分享更大的发展空间的竞争合作方式。

  联盟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依据联盟成员所属地理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地区联盟和跨区域联盟;依据合作领域的不同,可分为局部领域联盟和全方位联盟;依据联盟成员实力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对等联盟和非对等联盟。

  尽管联盟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但是联盟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1)联盟的成员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2)联盟的成员拥有独立的性质,这与合并的非独立性有着本质的区别;(3)联盟的建立基于共同的目标,前提是对方占有互补性或竞争性的优势资源。

  2、社区教育资源联盟。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社区教育资源联盟是指:为满足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由政府倡导、社区学院牵头、各街镇社区学校组织、各居村委学习点参与,通过共同制定盟约、结成联盟的方式,统筹协调、优化重组以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为核心的包含其他各种有形、无形的教育资源,在既定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实现各类教育资源最优配置,发挥各种教育资源最大效益,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组织机构。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联盟"的构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社区教育资源联盟也是如此。社区教育资源联盟的构建需要实施"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下,实现以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为核心的"核心领域社区教育资源联盟";第二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帮助下,统筹其他各种有形资源(后勤人力、教学场所、设施设备等)和无形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理念制度等),将其融入到"核心领域联盟"之中,形成"全方位社区教育资源联盟".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社区教育资源联盟"将聚焦于社区教育资源联盟构建的第一步,即:实现以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为核心的"核心领域社区教育资源联盟".其选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社区教育资源联盟作为一个"创新型组织",其联盟的领域包含众多方面和内容,只有将研究对象按照某种纬度进行细分、提取和组合,才能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其二,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不但是社区教育诸多资源中最为核心的资源,而且也是制约着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最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解决了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的问题,其他资源的联盟问题就容易很多;其三,社区教育领域各学校均属独立的事业单位,由于历史原因,其主管部门既有教育局,也有民政局。因此,要实现在教育系统内的资源联盟(即: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的联盟)有较高的可行性,而要实现包括其他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内的(诸如:财力资源)全方位的资源联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四,本研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更多的是从研究者的专业(成人教育学)视角出发进行探讨,而其他有形、无形资源(诸如:后勤人力、财力资源)的联盟构建,更多的是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出发的,本文虽会有所涉及,但并非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系统论的作为一种思想,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 L.V.贝塔朗菲在其1932 年发表的"抗体系统论"中提出的。1937 年他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并于 1968 年出版了《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有序的、关联的和整体的。系统的有序性是指系统发展不是随意的,系统中的各要素都依据一定的规律进行变化,变化受到系统内、外相关因素的影响;系统的关联性是指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系统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才能体现出系统的合理性和规律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局部各要素的功能累积相加所产生的作用远远小于系统的整体要素的功能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因此,系统具有整体性。

  系统还具有普遍存在性,任何事件和问题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系统".

  使用"系统论"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进而分解系统,明晰系统有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各要素的变动规律如何,整个系统的结构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系统还表现出什么样的功能等;其次要把系统论的思想贯穿于解决问题的每个环节;最后要利用系统的规律和特点去改造系统本身,使系统的动态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社区教育资源联盟的构建,涉及到一定地理区域内的若干个街镇社区学校(院),各街镇社区学校(院)有着完全不同的师资、课程、信息、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是一个复杂系统。其联盟成员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的关系,如:同一社区学校(院)的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不同街镇社区学校(院)之间的相互配合,甚至不同联盟之间的相互竞争。参与联盟构建的各街镇社区学校(院)必然存在着差异,而存在差异的各校要共生,就必须系统化。

  这就需要树立系统论的观念,协调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这个不断融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就是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街镇社区学校(院)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要进行差异互补,保持自身特色,不断产生新的差异,整合成为新的整体。

  (二)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又称"社会资本理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组织结构中,利用自身的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一般就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纽带关系而获取满足自身利益的能力。简单地说,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利益的能力越强、获取到的利益越多,他的社会资本也就越高。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社会资本理论得到了理论界众多学科的广泛而持续的关注。通过研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诸如结构、位置、强度等,为各种社会现象提供更好的解释。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个人神话"时代,一些简单的俗语,诸如:"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路好走"等,这些俗语无不诠释了信息时代的外部社会资本的重要性。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成为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热点,很多学界理论家都试图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但是,随着社会资本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社会资本与组织绩效之间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所以需要对社会资本的"度"进行恰当拿捏。

  社会资本包括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个部分。在社区教育资源联盟构建的研究中,我们更多的侧重于研究外部社会资本,重点关注个人在组织结构中,如何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在社区教育资源联盟中,各街镇社区学校(院)有着完全不同的师资、课程、信息、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对于单个社区学校而言,在众多资源领域中,把每个方面都发展好是很难的,但是总有某方面资源存在相对优势,这时就可以借助某一方面的相对优势,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通过交换、互惠等形式,换取自身匮乏的资源。社会资本理论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现实的思路。

  (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utilized effect of education resources)又称"教育的内部效益",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学活动各要素都会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投入就一定出现节约和浪费两种情况。因此就存在着节约与浪费的问题。对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追求应该是"将有限资源在几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上进行配置和使用".即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投入尽可能少的教育资源;或是在投入同样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大的教育成果。

  在社区教育资源联盟的构建中,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意味着对增加教育产出和减少教育投入的追求。一定地理区域内的若干个街镇社区学校(院)将其现有教育资源通过共享的方式传递给"有教育需要且尚未开发的"街镇社区学校(院),免去了其重复开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整体角度来看,通过社区教育资源联盟的方式,获得了教育资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并由此产生协作效果,即 1+1>2 的效应,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