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资源型经济转型与科技人才关联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01 共5746字

  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与科技人才关联分析

  3.1 资源地区经济转型的熵和耗散结构。

  3.1.1 资源型地区 PESER 系统。

  3.1.1.1 资源型地区 PESER 系统的构建。

  依据系统科学的观点,资源型地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系统的构成,将资源型地区系统分为:人口子系统(Population)、经济子系统(Economic)、环境子系统(Environment)、资源子系统(Resource)和社会子系统(Society)五大系统,合称 PESER系统。

  3.1.1.2 资源型地区 PESER 系统结构分析。

  资源型地区的每个子系统都有自身的定位和功能。其中,人口子系统是资源型地区系统的核心,是资源型地区系统演进和退化的主要承受者。经济子系统它是资源型地区系统演进的核心驱动力,经济子系统直接作用和影响于其他子系统,并未资源系地区的发展创造直接物质条件。社会子系统通过调控经济系统和人口系统来影响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环境子系统主要起预警作用,是资源型地区系统演进的客观承载体。资源子系统是资源型地区系统结构调整和演化推进的约束条件,资源的开发方式、分配模式和消费渠道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的发展。五大子系统相互协调作用,并与外界不断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最终构成资源型地区的开放系统。

  3.1.2 资源型地区的经济系统熵。

  3.1.2.1 资源型地区经济系统熵的内涵。

  熵定律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物理概念,其核心特点是不可逆性,表现为系统在任何初始条件下,随着熵越来越大,系统发展状态越来越混乱,有序性减弱,无序性增强。

  系统的这种表现状态称为熵值增加效应。

  从系统观来看,资源型地区可以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巨型系统,它具有复杂性、非线性、动态性和特殊性等特征,构成的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有一定层次的系统结构。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系统自组织作用和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熵值的变化揭示了系统发展的方向及程度,如果某一项熵值的变化是增加或为正值,表明系统在这一项目下处于混乱状态,系统绩效正并逐渐衰亡,表现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缓慢或转型失败,这是由资源型地区系统内部各主体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无序所导致的。

  3.1.2.2 资源型地区经济系统的熵增效应。

  资源型地区经济系统的熵增效应包含经济熵、人才熵、战略政策熵、资源熵和环境熵四部分熵增,具体表现为:经济熵是由于资源型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不均、产能缺失、结构失衡与职工失业导致的;人才熵是由于人才在资源型地区分布不平衡、流动不合理与流失频繁所导致的;战略政策熵是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忽略社会影响导致项目管理和政策失调而引起的;资源熵和环境熵是由于资源型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匮乏,城乡人口倒流等原因所造成的。

  3.1.3 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熵。

  3.1.3.1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熵增机理。

  影响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熵的因素包括:资源供给、经济实力、环境质量、产业结构、政府宏观调控、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当资源供给不足、环境质量下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发生,而政府疏于宏观调控,难以利用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以维持经济发展时,就会导致经济转型的熵值增加。

  3.1.3.2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熵减机理。

  实现地区经济转型的条件是转型熵的持续减少,需要从系统外部引入大量的转型负熵,冲抵系统内部的转型熵增,迫使系统转型总熵的递减。转型负熵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作用、技术进步水平、体制创新、国家投资、市场需求、对外开放、城市文化、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等,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得资源型地区在转型过程中稳定的表现出转型效率递增和转型总熵递减的趋势。

  3.1.3.3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熵的控制与调试。

  (1)增大负熵。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熵的控制核心在于降低系统的转型熵值。因此,根本的途径是增大系统内部的负熵,保持资源型地区经济系统的开放性。通过从系统外部引入负熵流,冲抵系统内部的熵增,继而降低系统内部的总熵值。增大负熵的控制因素包括:吸引科技人才到资源型地区聚集,吸引高新技术投入到资源型产业,吸引高技术产业在资源型地区投资等。

  (2)减小熵增。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熵的控制除了增大系统内部的负熵以外,还在于保持资源型地区经济系统自身熵值的增长幅度最小,虽然熵值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增幅较小,使系统在其所在时空域内,仍可维持在一个低熵有序的状态。减小熵增的控制因素如:实施教育和人才培养战略,推行人才保留计划,减少系统内部的人才流失;实施关键技术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型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等。

  3.1.4 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耗散结构。

  3.1.4.1 资源型地区经济耗散结构的内涵。

  资源型地区系统是在一定目标下由经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等要素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包含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的质量和分布、资源的丰富或贫乏、环境优良状况以及市场容量等特征,并且随资源型经济的生命周期演化而趋于向某种平衡状态发展,因此,资源型地区经济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耗散结构体系。

  3.1.4.2 资源型地区经济耗散结构的演化机制。

  根据资源型经济的生命周期理论,将资源型经济耗散结构的演化分为四个阶段,包括资源型经济系统的成长期、资源型经济系统的成熟期、资源型经济系统的衰退期和资源型经济系统的再生期,并由此演化出资源型地区的产业接替循环。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地区处于资源型经济系统的成熟期向衰退期的过度,基本处于平衡态和近平衡态。随着资源开采力度的加大,资源趋于枯竭,导致资源型产业的成本上升、产品附加值降低,产业的利润大幅下降,从而丧失资源优势,导致资源型地区的竞争力下降,并通过市场的分工机制,减弱资源型地区的综合实力。

  在当前情况下,资源型地区的产业转型动力不足,要使资源型地区系统跃迁至非平衡态,仅仅依靠系统内部缓慢的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等控制因素,可能永远无法克服系统内部的熵增影响,最终使资源型地区走向熵值最大的无序状态。

  3.1.4.3 资源型地区构建经济转型耗散结构的途径。

  资源型地区构建经济转型耗散结构的途径主要包括降低系统熵增和增大系统负熵两部分,如区域新制度、新政策、新方法的制定与执行,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选择,转型效果的监督、评估和反馈等方面。

  3.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下的科技人才负熵效应。

  3.2.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

  3.2.1.1 保持经济增长。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趋于平缓。因此,保持经济增长是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首要目标,它可以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产能,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限制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最大程度地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的高增长、低消耗。

  3.2.1.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型、粗放型的传统初级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与效益低下。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资源型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主导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3.2.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资源型地区主导产业单一,产能过剩,能源利用效率低,结构缺乏合理性。因此,要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同时兼顾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托"互联网+制造业"等新型产业模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加快消费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构建集约型、效益型及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3.2.1.3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技术创新是资源型经济进入成熟期之后增长的核心和关键,因而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就必须深入贯彻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产品、业务及市场的创新型生态群落,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经济增长体系,加快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3.2.1.4 改革机制体制。

  改革作为推动国家前进的动力,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以及全面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深刻意义。我国经济目前正面临资源瓶颈,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导向机制,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我国资源型地区面临的发展障碍。同时,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正确引导对于改革进度以及区域竞争有着关键作用。

  3.2.1.5 推动协调发展。

  发达国家长达一个世纪的生态恢复举措告诫我国: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型地区长期的资源型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的破环,进而对经济可持续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资源型地区应以绿色发展为主体,着重加强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环保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体系。

  3.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

  3.2.2.1 资源主导型产业优化升级。

  资源主导型企业由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导致资源极度浪费,能源利用效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因而资源型企业必须采取高效的措施,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时进行企业兼并与产业重组,向多维度、创新型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优化处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优质量的新型能源产业群。

  3.2.2.2 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已经由先前的"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就要求政府将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为经济调整和结构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正是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重视的结果,在我国转型发展道路上,要保持对科技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构建科技金融服务试点平台,促进银行业、保险业、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与高技术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其成为科技企业的强大资本后盾。此外,高技术人才作为科技力量的来源,无疑也是我国经济转型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吸引大量科技人才聚集。

  3.2.2.3 增强现代服务业的协调能力。

  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龙头区域,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指引作用。然而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究其原因最为重要的就是区域间产业结构不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轻重工业带动,而东部地区则主要以服务业为经济增长动力。因此,以资源型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必须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发展交通、邮电、通讯、餐饮等传统服务行业外,加大区域特色旅游业、金融保险业和教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以此转变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3.2.3 科技人才的负熵效应。

  资源型地区经济系统包含经济正熵和经济负熵两部分。随着资源型产业进入衰退期,资源型地区系统内部的正熵不断增大,同时系统内部得不到足够的负熵补充,资源型地区经济的转型总熵将会不断增大,最终达到资源型枯竭的耗散平衡态。

  资源型地区要实施经济转型,需要从外界引入大量的转型负熵到系统内部,冲抵内部的转型正熵,同时,降低系统内部的熵增,迫使转型总熵递减。因此,增大科技人才负熵,需要从科技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方面进行,以此相互促进使资源型地区在转型过程中稳定的表现出转型效率递增的趋势,从而持续产生系统转型负熵增大和正熵减小的效应,形成经济转型的耗散结构。

  3.3 科技人才负熵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

  科技人才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型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新兴产业规模壮大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等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对科技人才的投资,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速高新技术扩展,并以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促进资源型地区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引导新兴产业规模扩大,同时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假设一提出:科技人才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具有正向的支撑作用。

  假设二提出:科技人才对资源型产业转型具有正向的支撑作用。

  假设三提出:科技人才对新兴产业具有正向的支撑作用。

  假设四提出:科技人才对现代服务业具有正向的支撑作用。

  3.3.1 科技人才对资源型产业的支撑。

  转型不等于转行,资源型地区要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对资源型产业进行结构调整,改进生产与运作管理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新的市场机会。如图 3-5 所示,科技人才对资源型产业有两方面的支撑作用。一方面,通过科技人力投资资源型产业,改善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积极寻找新的洁净替代能源,进而减少传统资源的压力,减少资源熵和环境熵,从而降低资源型经济系统的转型熵增,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科技人力投资资源型产业,提高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得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由单一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的集约型发展转变,从而间接增加环境治理投资,改进生态环境,延长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

  3.3.2 科技人才对新兴产业的支撑。

  新常态经济下,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产业进入瓶颈,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资源型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表现为科技人才匮乏和新兴产业结构低下。新兴产业是以新兴科技创新为主的产业,新兴产业结构低下将导致产业创新能力下降,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产生不足;科技人才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主体,新兴产业结构低下,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影响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进而对企业的创新支撑作用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因子,科技人才的存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将优化新兴产业结构,增加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进而增加科技人才的战略投资,最终推动新兴产业以及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

  3.3.3 科技人才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现代服务业是以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高成长性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形态,随着互联网全面贯穿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以知识型、技术性和创新型的科技人才作支撑,科技人才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主要体现在对服务产品、服务过程以及服务理念的支撑三方面。具体表现为:通过科技人才和技术投入,改变服务业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易模式,降低产品的交易成本;通过科技人才对服务全过程的支撑,改进生产与运作管理,提升服务业运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服务业实现企业流程再造;通过科技人才对服务理念、服务体系和服务文化的创新,优化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打造新型现代服务产业。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