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 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立论依据,涉及资源型经济转型期下对科技人才支撑力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梳理国内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和科技人才的相关文献,特别总结了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研究现状;简述了本文展开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其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本文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简述,相关概念包括资源型地区、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科技人才的概念,基础理论包括人力资本、人才支撑理论、管理熵和耗散结构理论。
第三章 资源型经济转型与科技人才关联分析基于熵理论构建资源型地区的熵态系统,剖析资源型地区转型中的熵增、熵减机理及其控制和调适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路径以及资源型经济转型与科技人才的互动机理,指出科技人才的负熵效应,将有助于支撑资源型地区远离经济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形成经济健康有序的耗散结构。
第四章 资源型地区科技人才对经济转型的支撑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明确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基本理念与思路,从科技人才对资源型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的支撑三方面构建科技人才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支撑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各子系统的因子得分构建支撑力评价模型。
第五章 资源型经济转型期下的山西科技人才支撑力实证评价。
以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山西为例,通过相关资料收集和统计数据查询获得所需指标值,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各公因子的方差贡献度以及因子综合得分,利用支撑力评价模型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期下的科技人才支撑力进行评价,并结合熵和耗散理论对结果进行剖析。
第六章 资源型地区科技人才支撑力的提升对策结合理论分析,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研究结论进行总结陈述,并提出研究的创新和不足,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4.2 研究方法。
1.4.2.1 管理熵和耗散结构分析法。
借助管理杜会物理学中熵和耗散结构理论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熵、耗散有序结构、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和路径以及科技人才支撑的负熵效应进行分析。
1.4.2.2 因子分析法。
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下科技人才支撑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和计算方差贡献度,并以此构建科技人才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支撑力评价模型,运用各子系统的因子综合得分进行线性回归,对资源型经济转型期下山西省科技人才的支撑力进行实证分析。
1.4.2.3 案例研究法。
选取最具典型的山西省为资源型地区的研究案例,并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山西省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内容,以及山西省统计数据和政府公开信息,通过《国家统计年鉴》和《山西统计年鉴》进行实证分析。
1.4.2.4 文献梳理法。
依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查阅参考文献来获取资料,对国内外有关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科技人才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特别总结了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后续的进一步分析。
1.5 技术路线与重难点、创新点。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研究的重难点。
(1)运用熵和耗散结构理论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路径进行分析是本文的难点。
(2)分析科技人才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支撑作用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3)构建资源型地区科技人才对经济转型的支撑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为例进行实证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4)根据实证结果,结合熵和耗散结构理论,分析评价结果是本文的重点。
1.5.3 研究的创新点。
(1)运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剖析了资源型地区转型中的熵增、熵减机理及其控制和调适过程,指出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作为关键性负熵将有助于资源型地区远离经济混乱状态,形成经济科学转型的耗散有序结构。
(2)结合时事政策,分析了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新特点,以此选取指标构建科技人才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支撑力评价指标体系。
(3)运用科技人才支撑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因子得分进行回归分析,基于熵和耗散理论,对山西科技人才支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实证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