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理障碍最小化策略
一、改善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设施
图书馆服务与其服务环境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推动着图书馆环境的变迁,另一方面图书馆服务的展开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图书馆环境。然而,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图书馆服务环境并不总是与图书馆服务完全和谐,必然形成一定的物理障碍。为促使图书馆服务障碍最小化,必须建设和谐的图书馆环境。和谐的图书馆环境不仅包括为读者创造优雅的阅读环境,还包括图书馆服务设施的改善,尤其是为图书馆的弱势群体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为促使图书馆服务物理障碍最小化,我国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图书馆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加以改善:
第一,制度方面的完善。2008 年施行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已经对我国图书馆服务环境给予了规定。如,第三十二条规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室内环境设计、暖通空调设计和建筑热工设计,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公共图书馆各部分的允许噪声级等。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规定“公共图书馆建筑功能总体布局应遵循以读者服务为中心,与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流线通畅、安全节能、朝向和通风良好。”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对服务环境的规定还比较详尽。但是,在图书馆服务设施方面,尤其是提供人性化服务设施方面,我国图书馆政策还不够完善。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规定“少年儿童阅览区应与成人阅览区分开,宜设置单独的出入口,有条件的可设室外少年儿童活动场地。以及规定应当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并努力满足残疾人、老年人、进城务工者、农村和偏远地区公众等的特殊需求。”规范中“有条件的”、“努力”等词语使得图书馆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很难保证读者权利的最大化。
第二,实践方面的改善。首先,我国大型图书馆几乎都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环境,而中小型图书馆却不够理想。这就要求我国应向中小型图书馆倾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以及人员支持。其次,读者主体是由不同层次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组成的读者群。他们在文献资源要求和使用方面具有不同的需求,要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需要图书馆认识到读者主体的多样性,在采购文献资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各种载体和类型的合理比例及系统收集,使文献信息资源符合读者的不同需求。再次,图书馆还需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如提供专门的轮椅通道、电梯、卫生间以及专门的阅读工具等设备及标识。
二、缩短服务半径,扫除图书馆“服务盲区”
笔者认为,在缩短服务半径,扫除图书馆“服务盲区”过程中,需坚持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思想
转变思想是缩短图书馆服务半径的必要前提。图书馆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已然成为政府“形象工程”的建设内容,这种建设思想很显然是对图书馆的一种错误解读。但是,目前这种错误认知仍在我国图书馆建设思想中蔓延,以致我国图书馆分布极其不平衡。因此,在图书馆建设方面,我国必须转变思想,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从读者利益出发规划图书馆的建设。由于我国面临人口基数大,土地面积广,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我国图书馆可以借鉴日本图书馆体系的布局思想,即建立“数量多,分布均匀而单位面积并不大”的图书馆布局思想,①不仅可以改变图书馆“外华内干”的建设情况,还有利于缩短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使读者可以更方便的获取图书馆的服务。
(二)完善法律法规
在转变思想的同时,还应完善图书馆的法律法规,使其明确规定图书馆服务半径的具体指标。我国在 2008 年 6 月 1 日实施的《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服务半径的定义,并根据服务人口规定了图书馆服务半径; 2012 年我国出台的第一部图书馆服务法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中也提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选址应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
以上表明,图书馆服务半径已经开始引起重视,但从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我国规定的图书馆服务半径大部分都是根据服务人口做出的规定,却忽视了服务半径的另一重要要素--距离,这难免会给人口稀疏地区的读者带来不便。因此,在健全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图书馆的规定。如,英国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规定了在指定距离到达公共图书馆的住户的比例标准:1 英里之内的固定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辐射100%内伦敦区的家庭住户,99%外伦敦区的家庭住户,95%大城市的家庭住户(或者可在 2 英里内到达的家庭住户达到 100%),88%自治市镇的家庭住户(或者可在2 英里内到达的家庭住户达到 100%);2 英里之内的固定图书馆的服务,必须辐射85%的郡县家庭住户。
(三)完善图书馆体系
我国可以通过建立图书馆体系来提高图书馆的覆盖率。图书馆体系包括所有实体图书馆、流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图书馆联盟、总分馆系统、区域性服务网络等服务平台。此外,我国还应积极鼓励学校图书馆向广大社会读者开放,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间接缩短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提高图书馆的覆盖率。总之,为促使读者权利的最大化,须将图书馆的服务触角深入到读者身边的每个角落。
第四节 技术障碍最小化策略
通过对图书馆技术障碍表现的论述可知,图书馆服务的技术障碍主要表现为图书馆技术设备供给不足和读者技术能力不足两个方面。因此,为促进图书馆技术障碍最小化,也应针对这两个方面采取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提供充足的技术设备,满足读者的技术需求
图书馆的技术设备是图书馆重要的技术资源,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重要服务手段。为此,图书馆必须使其技术资源在读者之间的分配达到一种合理状态。为使该合理状态顺利实现,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调查基层图书馆技术资源的供给情况,对未有能力提供读者基本技术设备的图书馆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必须具备读者阅读的最基本技术设备,如检索机、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同时,为缩小省、市图书馆与基层图书馆因技术产生的数字鸿沟,省级图书馆在购买一些可多馆共享的技术资源时,需积极主动对县、区图书馆给予分享和支持,如省级图书馆购买数据库后,应将数据库连接到各个县区平台,以令更多的读者可以获取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此外,各高校图书馆也应建立图书馆联盟、图书馆网络等,使技术资源可以得到共享,这不仅节省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成本开支,还可以使读者更方便地获取图书馆的服务。
第二,对资金充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图书馆应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
如,自助还书机,借阅机等。此外,图书馆还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经济优势,为读者购买多种数据库。现在已有部分图书馆已购买了特色数据库、项目馆、以及社区、街道机构馆,但仍有图书馆未为读者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因此,笔者建议图书馆应在能力范围内,为读者最大化的采购资源,使读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约束,更方便的利用图书馆资源。
第三,关注弱势群体的技术需求。公平是人类追求地永恒的目标之一,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物品,是信息公平的扞卫者,为此,图书馆必须充当“社会调节人”的角色,使信息贫困者与信息富有者之间能寻求一种最大的平衡。然,而在信息社会中,所谓的信息贫困者就是那些庞大的弱势群体,正如伦敦巴努斯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信息贫困者是真正的弱者,是新世纪的受害者。”
因此,为了减小信息化所带来的数字鸿沟,图书馆应重点关注我国弱势群体的技术需求,如根据弱势群体的身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技术设备,如助听器、盲人阅读软件等针对性技术设备。
二、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读者的技术能力
图书馆具有充足的技术设备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图书馆的发展还需要内在条件为其做根本,也即是说,图书馆的主体--读者,在使用技术设备的过程中需练好“内功”.因为不管图书馆技术设备数量多么充足,技术多么先进,也不管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多么的科学和有序,图书馆服务仍有可能存在障碍,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关键问题在于读者能不能很好的利用技术设备和具备良好的接收能力。因此,读者的技术能力的提高在最大化的减小图书馆服务技术障碍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读者可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其技术能力水平。首先,读者可通过参加图书馆培训课程或阅读文献来提高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其次,对于读者个人方面,由于个人的天赋、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努力程度的不同,读者之间的技术能力也不可能相同。具有良好技术能力的读者,可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在拥有大量信息的图书馆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的读者则不能满足其信息需求。因此,外部环境对读者的影响也起着重要作用,即图书馆员对读者技术能力的培训和指导。为了提高读者的技术能力,则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进行自身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图书馆员才能更好的对技术能力不足的读者给予信息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再次,特殊群体作为读者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技术能力方面很可能更需要图书馆员的帮助,图书馆应安排具有特殊能力的专门馆员对图书馆的弱势群体提供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