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语法语用视角下的话语标记语体系(2)

时间:2016-11-28 来源:未知 作者:原来是喵 本文字数:7171字
  3 “话语标记语”之辩
  
  尽管语法语用视角、话语连贯视角和关联理论视角均涉及“话语标记语”,但各家所指实有差异。下面笔者简要梳理、辨析话语连贯视角、关联理论视角以及语法语用视角下话语标记语内涵与外延的异同,以期厘清差异。为区别起见,下文将以Schiffrin为代表的话语连贯视角研究表述为话语标记语(S) ,以Blakemore为代表的关联视角研究表述为话语标记语(B) ,以Fraser为代表的语法语用视角研究表述为话语标记语(F)。
  
  话语标记语(S) 源自话语范畴概念而非语法范畴概念,重在探索语言意义与结构的对应和话语的连贯。其研究对象限定为自然口语中具有一定音韵特征,能够对话语单位起切分作用的句首顺序性依附成分,在局部或整体层次上促进语篇连贯关系建构和识解的词类,包括副词、介词、连接词、插入语,甚至部分副语言特征和非言语行为。Schiffrin(1987) 分析的话语标记语来源多样,涵括小品词2个(oh,well)、连词5个(and,but,or,so,because)、时间指示词2个(then,now) 和小句2个(y'know,I mean) ,并认为感官动词(look,see)、地点指示词(here)、副词(why)、感叹词(gosh)、动词(say)、元话语(what I mean is. . .) 以及连接词(anyway,whatever) 等都可以纳入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范畴。
  
  相较而言,话语标记语(F) 则是话语标记语(S) 中起到语篇指示作用的一个子类,限定为依存[S1 - DM + S2]句法结构,揭示话语连贯的词语(Fraser 1988)。因此,话语标记语(F) 首先必须是个词语,而非话语标记语(S) 所囊括的各种副语言特征和语音特征; 其次,话语标记语(F) 必须作为小句S2的构成部分出现,而非话语标记语(S) 所囊括的感叹词等成分; 最后,话语标记语必须能够标识小句关系,促进听话人对说话人施事行为的解读。总体说来,话语标记语(F) 对话语标记功能持狭义理解,摒弃语音、词形以及体态语等其他非决定性特征。研究范畴排除感叹词( 如damn)、句子状语副词( 如certainly)、语气词( 如indeed)、证据性副词( 如reportedly)、态度副词( 如frankly) 以及话题标记语( 如first,later) 等词类成份。(Fraser 2009)
  
  另一方面,话语标记语的概念界定和研究范畴并不是关联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话语标记语(B) 的研究专注从认知视角解读其对成功交际认知过程的促进作用,对话语标记语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并未形成清晰的界定。所谓程序意义和概念意义的提出也源于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用推理在概念表征建构和认知解码操作上的必要性(Schourup 1999)。概念意义融合语言信息的编码、解码以及语义理解,而程序意义则引导听话人对所述话语的解读和推理过程。因此,言语交际活动要么将有助于概念表征的命题内容编码,要么将有助于概念信息编码和解码的程序信息编码,而话语标记语(B) 就是不含概念意义,但能通过自身程序意义对话语语境进行限制,影响话语概念表征运作的词语。Fraser(2009) 认可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的划分,及话语标记语重在程序意义的判断,但认为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更像是意义轴的两端。语境中的词汇结构往往会在核心意义的统辖下游走在意义轴中,具有一定灵活性,有时强调概念意义,有时强调程序意义,有的概念意义在语言发展进程中逐渐消失,程序意义逐步增长。因此,话语标记语(F) 虽然隶属于独立的功能类别词汇,但其范围相对开放( 谢世坚2009) ,成员数量随着语言的词汇化、语法化和语用化的进程不断增加。
  
  总体来说,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新兴词汇的产生和旧有词汇语义语用功能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赋予3种研究视角下话语标记语外延一定的开放性,使其在理论上具有包括无限语言成分的可能性,但这些不同理论视角客观上也导致话语标记语研究范围的差异。譬如,相较话语标记语(S) 的宽泛概念来说,话语标记语(F) 和(B) 都狭义地指向词汇表达,而后者又更进一步将话语标记语的研究范围界定为只有程序意义没有概念意义的词组。
  
  4话语标记语研究前景展望
  
  话语标记语是人们话语空间中用以引导和提示话语互动进程的路标( 许家金2009:159) ,尽管当前国外话语标记语研究蓬勃发展,语法语用视角更是日臻成熟,渐成体系,但未来研究还应在以下4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话语标记语分类体系的语言现实性急需完善。话语标记语现有语法语用研究体系主要建立在研究者自上而下的语用功能分类上,其分类穷尽性和可信度常为人所诟病。特别是研究中语用标记语和话语标记语类别的不断调整主观性过强,急需在不同语言中得到验证。语料库驱动研究的兴起或许能为充分论证现有研究体系甚至发现新的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提供崭新视角。
  
  其次,话语标记语的语法语用功能形成机制及动因探讨有待厘清。现有语法语用视角研究多关注语用功能界定与区分,对其衍生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略显不足。尽管近年来多语种历时语料库的建立为话语标记语的语法语用功能演化轨迹分析提供便利,但是相关个案研究仍较为零散,结论尚不统一,甚至相悖,远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再次,话语标记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还显薄弱。研究表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和职业等因素都会对自然语言中话语标记语的运用产生影响,成人和儿童话语标记语的使用频率及其表达功能都会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而女性较男性更多使用话语标记语,特别是相对消极的回馈式和应答式话语标记( 许家金2009:160)。相关个案研究在丰富话语标记语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同时,也常因样本数量、采样人群、场景单一及视频信息缺失等问题而受到批评。
  
  最后,话语标记语理论体系的跨语言普遍性研究噬待深化。语法语用视角下话语标记语的分类体系及其理据阐释以英语为核心。虽近年来已拓展至葡萄牙语(DaSilva 2006)、加泰罗尼亚语 (Cuenca 2003)、日语 (Onodera2004) 等语言,但相关研究多为单一语种或以英语为核心参照,因此英语中话语标记语的分类体系在其他语言中的普遍性以及不同语言间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的对等研究仍有待进一步论证。以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为例,其语法语用研究体系还远未成型。一方面,汉语表意的特性使其在表达话语关系时更多依靠逻辑语义关系。汉语( 特别是口语) 使用话语标记语的频率远不如英语,英汉两种语言中话语标记语既有对应的一面也有不对应的地方( 何自然 莫爱屏2002)。这不免让人对英语话语标记语体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全面系统解释汉语话语标记语心存疑虑。另一方面,国内外语界学者多侧重探讨话语标记语的元认知状态( 冉永平2004等) ,而汉语界学者则聚焦特定话语标记语的功能及形成过程( 曹秀玲2010等) ,尚未对汉语话语标记形成过程中的规律性做出概括( 董秀芳2007)。尽管冯光武(2004) 和Feng(2008) 曾较为系统地对汉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语义进行分析和界定,但汉语话语标记语的概念、功能和语义结构、分类体系等细节仍有待深入厘清。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全面构建具有汉语特色的话语标记语研究体系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10(5)。
  [1]董秀芳。词汇化语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2]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04(1)。
  [3]何自然 莫爱屏。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4]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4)。
  [5]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2004(4)。
  [6]谢世坚。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2009(5)。
  [7]许家金。青少年汉语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话语功能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殷树林。话语标记的性质特征和定义[J].外语学刊,2012(3)。
  [9]Blakemore,D.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An Introduction toPragmatics[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10]Blakemore,D. 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1]Cuenca,M. J. Two Ways to Reformulate: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Reformulation Marke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7)。
  [12]Da Silva,A. S. The Polysemy of Discourse Markers:TheCase of Pronto in Portugue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12)。
  [13]Feng,G. -W. Pragmatic Markers in Chinese[J]. Journal ofPragmatics,2008(10)。Frank-Job,B. A Dynamic-interactional Approach to DiscourseMarkers[A]. In:Fischer,K.(Ed.) ,Approaches toDiscourse Particles[C]. Amsterdam:Elsevier,2006.
  [14]Fraser,B. Pragmatic Formatives[A]. In:Verschueren,J.,Bertuccelli-Papi,M.(Eds.)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Selected Papers from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Con-ference[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Company,1987.
  [15]Fraser,B. Types of Discourse Markers[J]. ActalinguisticHungarica,1988(38)。
  [16]Fraser,B. An Approach to Discourse Markers[J]. Journalof Pragmatics,1990(3)。
  [17]Fraser,B.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 in English[A].In:Jucker,Z.(Ed.) ,Discourse Markers[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18]Fraser,B. The Case of the Empty S1[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7)。
  [19]Fraser,B. On the Universality of Discourse Marker[OL].http:/ / people. bu. edu / bfraser /,2005.
  [20]Fraser,B. Towards A Theory of Discourse Markers[A]. In:Fischer,K.(Ed.)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Particles[C]. Amsterdam:Elsevier,2006.
  [21]Fraser,B. An Account of Discourse Marker[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2009(1)。
  [22]Fraser,B. Pragmatic Competence:The Case of Hedging[J]. New Approaches to Hedging,2010a(1)。
  [23]Fraser,B. The Sequencing of Contrastive Discourse Markersin English[J]. To Appear in the Baltic Journal of theEnglish Language,Literature,and Culture,2010b(1)。
  [24]Fraser,B. The Combining of Discourse Markers-A Beginning[J]. 2015(86)。
  [25]Onodera,N. Japanese Discourse Markers: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Discourse Analysis[M]. Amsterdam: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26]Schiffrin,D. Discourse Markers[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7.
  [27]Schourup,L. Discourse Markers[J]. Lingua,1999(32)。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