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22 共6486字
  第二章 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休闲农业理论概述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表达方式各种各样。例如:宴理[38](2014)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黄清乐[39]认为: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产品、农业活动、农业资源、农村文化,使人们身心愉悦健康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经济、生态多种功能。吴萌[40](2012)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利用农村、农业资源,依托农业活动、农产品、民俗文化等因素,经过开发设计形成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的高收益农业;田颖[41](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以农村景观和农村文化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虽然我国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其所述含义大体相近,都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形成的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并且具有生态、文化、经济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据此,本文认为休闲农业是以民俗文化、地方习俗为内涵,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载体,融合服务业从而所形成的能够集生产、观光、娱乐、教育、科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业态。
  
  (二)休闲农业的基本特征
  
  着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农业迅速稳定增长,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传统农业已达不到这种要求,现代农业才是最有效的途径[42].从休闲农业内涵看,休闲农业属于新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从而产业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休闲娱乐性。休闲农业是通过专门规划设计利用农村农业丰富的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新兴产业,其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就是休闲娱乐性;(2)文化性。民族风俗和生活文化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休闲农业的内涵和精华所在,现在的游客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背后隐藏的巨大的文化价值,因为只有真正的文化才能带给人心理上的震撼,所以对休闲农业而言,文化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3)经营双重性。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备了二者的全部特征。其产品可以是农产品,也可以是旅游纪念品,基础设施可做农业生产用,也可作旅游设施用,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既要重视其农业经济的特性,也要重视其旅游经济的特性;(4)体验参与性。休闲农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游客的互动参与性较强,在此过程中,游客可以参与到休闲农业各个活动环节之中,亲力亲为,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放松,因此,在许多休闲农业景区可以看到“做一天农民”的宣传口号。(5)经济互补性。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二者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经济价值的损失。例如:当农业遭受暴雨冰雹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时,经营者便可通过休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弥补农民损失,同时在旅游淡季,农业又可反过来弥补旅游收入的减少。
  
  二、休闲农业相关基础理论
  
  (一)产业一体化理论
  
  产业一体化理论分为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理论。横向一体化指同行业或部门的聚集,旨在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纵向一体化通常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业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以增加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行为[43].对农业而言,产业一体化通常称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媒介,农户为主体,科技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种养、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44].休闲农业以产业一体化理论为指导,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紧密联系,实施上游与下游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化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理论是美国哈佛管理学院 B.Joseph Pine II 与 James H.Gilmore 在体验经济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时代之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一文指出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可以促使经济增长的经济要素,体验展示是以商品为载体,服务为手段,使生产与消费合一,让消费者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从而产生美好的回忆[45].体验作为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其与产品、商品、服务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因此所形成产品的差别性对价格形成的促进作用较大,产品的附加值最高。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体验经济载体,是体验经济时代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反而言之,发展休闲农业就是体验经济在农业上的具体实施体现。如此,不仅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指明了方向,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Abraham H.Maslow 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前两个为比较低级的需求,主要指的是人从外部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而后三个为较高的需求,依次递进,主要指的是人从内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46].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刘荣章[47]等提出了游客对休闲农业需求的金字塔模型,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依次为:(环境、机能、美学、变化、知识、精神)需求。环境上的需求指发挥农村、农业资源的潜质;机能上的需求指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美学需求指表现区域乡土民俗、文化艺术;求变化需求指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空间;知识需求指提供的活动内容要具有解说性、可学性;精神需求指回归自然生态环境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愉悦之感。事实上,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实践和上升。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休闲农业应用中较广泛的主要包括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外围发展理论、产业集群化理论等相关理论[48].
  
  1 发展极理论
  
  1955 年法国经济学家 Francois Perroux 提出“发展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某些主导行业、部门、企业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聚集,使生产要素、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产生规模效益,并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发展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生产、贸易、金融、服务、信息、决策机构中心等的聚集,还可以是多种功能的产业聚集。
  
  2 区域核心-外围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认为核心-外围发展理论即空间上的“二元结构”,核心区域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最先集中在少数相对发达的地区,外围区域则是缺少先进科学技术带动只能通过发达地区经济辐射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核心-外围结构是由于市场经济结构和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会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和空间一体化。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会产生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滴效应”,通过“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利益会逐渐分配均衡,如此便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区域间差异自动消失[49].
  
  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外围发展理论其实有着相似的发展过程,都是在区域内利用优势产业、核心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或者核心产业区,然后利用扩散和涓滴效应促进商品和劳动的流通、产品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核心区和周边区域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通过产业活动产生的辐射效应和关联效应将比传统农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能够快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一)国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着经济效益,离不开这些国家政府、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合理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
  
  1 意大利-绿色假期
  
  意大利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1865 年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意大利休闲农业正式发展的标志。该协会最初的目的是让城市居民在节假日期间到农村去,通过吃、住、劳动等体验感受农村生活,这一活动的出现便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青睐,最终让意大利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让“农业休闲”深入人心,因此学术界称意大利休闲农业为“绿色假期”.意大利休闲农业经过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便达到鼎盛阶段,现如今意大利休闲农业融合了当地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等元素,不断地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意大利休闲农业主要以“绿色农业旅游”企业经营为主,并且寓教于农,让农村变成了“生态教育农业园”,不仅让居民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在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法国-专业农场
  
  法国休闲农业最初的萌芽始于 1855 年法国国家参议院带领一群上层社会人士到巴黎的农村去游玩,他们在那里漫步田间、学习种菜、品尝农家饭、伐木种树等,开创了法国农业旅游的先河。而法国休闲农业真正发展于 19 世纪 70 年代,其主要经营形式是“农庄旅游”,自发展以来,以农产品、狩猎、骑马等多种活动为主的各种专业农场相继诞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据统计,法国现有大型农场 17.2 万个,中小型农场 84.5 万个,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民间组织,例如:互助联盟(CNMCCA)、国家青年农民中心(CNJA)等,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通过相互组织联合,同法国各个农场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市场定位,产品销售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法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 美国-社区参与的市民农园
  
  美国的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上层社会的乡村度假,1880年美国第一个“休闲牧场”的诞生掀起了美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随后,美国为了推广休闲农业品牌和解决二战过后生产过剩的问题,各个州开始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将这种原本上流社会人士的度假方式逐渐推广成普通大众的休闲方式。美国农业部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农地转移计划,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休闲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美国后期市民农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市民农园将农园和城市居民有效连接在一起,农园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市民则为农园提供便捷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销售市场,二者风险共担,盈利共享。这种创新与变革下的休闲农业方式迅速的推动美国休闲农业的快速成长,实现了区域内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 日本-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日本休闲农业的代表,最初发展于 19 世纪中期,由于日本战后一直处于经济高涨期,城市居民消费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城郊农场主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兴建各种观光设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一时间都市农业得到空前的追捧。然而在受到城市用地扩张的威胁之后,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农业基本法》、《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推动了都市农业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都市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协调融资,如:优惠政策、贷款扶持等,保证了休闲农业发展经营所需资金的融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场主建园投资压力。之后,随着日本加入 WTO,更加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管理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各个产区得到快速发展提高,目前,日本都市农业 5000 多个,游客接待量约达 800 万人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1 台湾休闲农业
  
  我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由最初的农民自发建立的第一家农业观光园开始到 80 年代台湾政府致力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业态发展农业,于是休闲农业的兴起便受到民众的欢迎。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扶持、行业组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 1980 年台北市推出的“台北市农业观光推广计划”为标志,相继出台的《改革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不论是从人力、资本、技术上都开始向休闲农业倾斜,为休闲农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最大的保障。之外,创意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整合营销进一步加快台湾休闲农业质量的提升,使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声誉蜚声国内外。
  
  2 北京市休闲农业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较早,但在 2009 年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北京市将“沟域经济”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途径,以“提档升级,规范提高”的发展理念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模式促发展,“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特色。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各种有关休闲农业评定标准的政策法规,实行市场监管,规范行业标准。加之从2006 年开始就盛行在各地举行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如“凤凰村游”、“草莓季”、“桃花节”等,最重要的是通过县区特色农业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品牌宣传,而且向外传播和渗透了北京市悠久的农业文化,从此便让北京市休闲农业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统计,截止 2014 年,北京市城郊共 1300 多个农业园,全年接待游客 38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30.35 亿元,发展速度惊人。
  
  3 南京市休闲农业
  
  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积极的产业战略调整,2001 年南京市因地制宜,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针,将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地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经过不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经济不断增收,现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挖掘当地的农业文化,在当地举办的 20 多个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着名的就是与北京“城郊游”、成都“农家乐”并称三大成功模式的“农业嘉年华”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和追捧。截止 2014 年,南京市已成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 221 个,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 12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45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 1200 元。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总结
  
  通过上述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不难看出,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政府的管理调控
  
  纵观休闲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调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对资金的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充裕的资金为保障才能够健康运营,政府相对宽松的借贷政策和优惠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行业标准的规范和对相关法律的制定,因为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发展的规范化;最后,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政府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产业顺利发展。
  
  2 行业协会组织的指导与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较大,因此休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至关重要,而行业协会组织作为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能够分享信息、应对风险、整合资源、制定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给予休闲农业发展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3 经营主体多元化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鼓励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农户、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投资休闲农业,使经营主体不断扩增,并且融通各类投资、融资渠道,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流通和利用,缓解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活动内容特色化
  
  休闲农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就是具有其自身的特色,特色是其生命之所在。休闲农业景观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地域特色等越突出,才能越吸引游客,越有发展潜力,越有竞争力,才能打造出响亮的品牌。因此,发展休闲农业要因地制宜,将创意、理念融入到资源和产品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活动内容活起来,使消费者动起来,使产品亮起来,最终形成创意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格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