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1 选题缘由。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汉藏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从文学角度出发,对汉藏神话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选题的缘由主要是顺应当前民族文学交流研究的大趋势,在民间文学研究成果丰富的基础上,展开对汉藏民族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
汉藏文学作为成长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文学,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又有各自十分鲜明的特色。
1.1.1 汉藏文学比较可以成立的理论基础。
"比较"是在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才能开展的,这种不同可以是有联系的不同,也可以是无联系的不同,或者是有相似存在的不同,汉、藏文学的比较建立在汉、藏文学的异质性和同质性基础上,这是汉藏文学之所以可以进行比较的可能性所在。
首先,异质性在于,汉藏文化其本身就是产生于不同地理环境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地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我们不得不把它看做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地,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地理环境的不同对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黑格尔认为地理环境的差别有三种: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所流经的平原和河谷地区、海岸区域,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区分别属于上述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之下成长起来的民族文化就会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既包括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也包括作为精神文化产物的文学。这样来说,产生于不同地理环境的民族文化之间是有异质性的,也就是说,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族文学也就具有异质性。
其次,汉藏文化的同质性,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的同质性,"人类历史之所以有着共同发展规律,我们认为,应该归结到人的求生欲望这个原始的也是根本的基点之上。从蒙昧的原始社会到高度文明的社会,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每一个行为、活动的实施都明暗显晦地带着求生欲望。……这便形成了人类创造文化的共同核心,……都是人为求生欲望的延伸而做的高度理性的归纳和演绎。"也就是说,无论各个民族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外在形式表现是怎样的不同,其民族文化形成的根源都在于对生存经验的总结和扩展,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形成都源自于这个民族想要继续繁衍和存在发展下去的求生的欲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汉藏文化也具有同质性。
再次,汉藏神话比较应属于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范畴。比较文学的理论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总体文学研究等研究范畴和方法。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关键在于要求被比较对象之间具有可证明的、同源的关系;变异研究是侧重于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影响时,接受的一方创造性的接受而对影响形成的反作用;平行研究是对两者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并无事实影响的对比,强调对相同母题、情境、题材的不同处理;总体文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文学的共同发展问题,汉、藏文学的比较中,或有一两个文学作品是可以归入影响研究的范畴,而汉、藏神话之间,并无事实上的影响和彼此之间影响而产生的变异,对汉、藏神话的比较应是对相同或相似母题、情境的不同文学表达的对比,所以,汉、藏神话比较应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应运用平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
1.1.2 汉藏神话各自的保存和研究成果为比较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一、神话的存在是汉、藏神话对比的土壤。一个民族最初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的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的文学样式就是神话,可以说,神话时代是每个古老的民族在童年时期的必经之路。神话是原始初民们情感思维和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最初形式的文学,是后世文学的发端和源泉。
汉族和藏族的文化和历史都十分源远流长,有各自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包括神话。先民在进行生存和发展的斗争与探索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他们所无法理解的现象和事物,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了神话,这些神话随着先民生存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生着改变和丰富,其中女性神话角色是先民们创造的神话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第二、女性形象是神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中与女性相关的神话数量并不少,神话中的女性形象也各不相同,而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关于上古时期的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有众多的猜想和描绘,女性形象作为神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十分重要和丰富的文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价值,从文学角度出发,对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和探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其中所体现的对女性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对女性形象的审美特点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原始文学样式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第三、神话研究、汉藏民间文学研究是汉藏神话比较的研究基础。汉、藏神话的各自研究已经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汉、藏神话的研究虽然程度、范围、角度略有不同,但是现存神话的整理和分类工作成果都已经比较丰富,这为汉、藏神话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工作基础,使得汉、藏神话的比较研究能从一个相对成熟的基础上开展。
第四、比较文学的理论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由最先的影响研究发展到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变异研究、总体文学研究并重,这为汉、藏神话的比较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使得汉、藏神话比较的研究能够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第五、汉、藏文学交流是新的发展趋势。随着藏汉文学交流的加强,藏汉文学各自的研究也都显现出了新的趋势。比较文学自从 20 世纪初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逐渐开始繁荣和发展,在藏、汉文学各自发展又相映成趣的背景下,比较文学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理论支撑使得藏汉文学比较成为了一个新方向,藏汉文学对比在藏、汉各自文学繁荣丰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的原理和方法为藏汉文学的交流,藏、汉文学各自的研究和新发展方向提供了全新的空间。
在立足藏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在神话研究,藏、汉民间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理论发展相对成熟的条件支持下,藏汉神话比较研究这一命题就应运而生了,上述这些条件的初步具备,使得藏汉神话比较这一命题能够成立。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神话是原始社会先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间接表达,这种表达是一种不自觉的文学样式,认识和理解神话对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样对于了解藏、汉文学、文化来说,神话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女性形象是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汉、藏神话的比较研究是一个相对新颖的角度。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为汉、藏神话的研究开拓一个新方向,在汉、藏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比较这个研究领域内做到补白,为后起的关于汉、藏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汉、藏神话的比较研究对于汉、藏各自民族神话的继续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神话反映了先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和思维方式,神话中的情节和人物往往是先民对于周围生活的不自觉的映射和艺术加工。汉、藏神话比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双方现有的神话研究思路,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借用不同民族或国家的文学思路来重新审视本民族或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样式,汉、藏神话的比较研究,就可以从汉、藏民族神话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叙事结构互相审视,把汉民族神话表达的惯用思维和形式用来考察和研究藏民族神话,反之亦可,这样就能为汉、藏民族各自的神话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其次,汉、藏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这对于我们了解汉、藏文化,启发创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神话是先民生活的另一种承载,关于女性的神话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神话反映了女性在神话时代的社会地位变迁,以及人们和女性自身对女性的态度。对汉、藏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不仅能更生动地展示女性形象在神话时代的审美特点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使我们对于汉、藏文化产生更深更细致的了解,还能从中借鉴神话时代汉、藏不同民族对女性形象的不同艺术加工手法,从而对我们的创作起到指导作用。神话所表现的审美和叙述方式是十分原始和朴素的,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是贴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的,这都能够对我们找到解读文学作品的不同视角和方法起到帮助和指导作用。
再次,汉、藏神话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有利于促进汉、藏文化交流。
对于汉、藏文化交流来说,神话是一个十分简单而容易令人接受的文学样式,生动有趣,充满着瑰丽的想象与神秘的色彩,即使接受者是对汉族文化或者藏族文化不甚了解的人,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另一方面,神话是一个民族最原始和最朴素的表达,对汉、藏神话的比较是汉、藏先民们的朴素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很能反映一个民族最真诚和质朴的文化情感,对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途径,神话这一文学样式的比较研究,是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加强汉、藏民族互相了解和增进民族情感的重要且有效的方式。
最后,汉、藏女性神话的比较研究,是继承和发扬各自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神话蕴含着一个民族先民们的生活智慧,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神话作为最朴素的文学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对神话进行比较研究,是加深对神话的了解和思考、重新认识深化的有效途径,对继承神话这一文学样式有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研究、写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1.3 对神话、传说、故事的概念界定。
神话、传说与故事是民间文学中不同性质的概念,虽然都是流传于民间,而且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时有混淆,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1.3.1 神话、传说、故事的定义与特点。
首先来看神话,神话的释义有两重,(1)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向往;(2)指荒诞的无稽之谈。
神话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原始先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所见、所闻创造出来的,是一种以故事形式表现的先民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对自己所不能理解和认识的事物的想象。茅盾先生曾说"我们所谓神话,乃指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所叙述者,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但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由此可以知道,先民所创造出的神话的内容,其实就是先民以为真实存在的事与物。
神话的特征就很明显了,第一,它是人类演化初期的思想产物,在这里强调初期是因为认知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所限,神话才会产生,这是根本的土壤。第二,述说神话的传承者对所述说的内容信以为真。第三,必须是远古族群的人们集体创造并且流传下来,在这里强调集体是因为个人不具备让神话流传和保存的能力,只有集体的广泛认同和流传,才是神话。
再来看传说。传说的定义也有两重,(1)辗转述说;(2)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
传说的内容也具有幻想性,常常是与某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某一地点联系,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或虚构形成的,虽然是真实的现实基础而衍生,却常常经过人们一种自觉的艺术手法的加工,将中心人物塑造的更为优美、神奇,将一切好的、可以联想的事物都进行夸张,因此,站在现实的角度去看传说,总能找到现实的影子,也总能发现超出现实的部分。
传说在创作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觉性,是带有明确目的的创作,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都带有强烈的情感倾向,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地方风物的自觉地艺术化的表现,这种表现既不能脱离真实的现实基础,又明显带有夸张、虚构和渲染,与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现实截然不同,既是历史的艺术再现,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又富于幻想和夸张,"因此,从创作方法上,可以说是开辟了文学艺术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再说故事。故事的释义:(1)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2)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从这个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并不一定产生于真实的现实基础上,而是或真实、或虚构,故事所涵盖的内容,既不局限于历史真实也不局限于空想,只要能构成完整的艺术情节,能表达一定的内容即可,在故事的形成中,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并不是必要条件,而是取决于创作者。故事的创作或者用来抨击社会现实,或者歌颂美好品质,或者给人有益教戒。内容不一,目的多样,种类也十分丰富。
1.3.2 神话、传说、故事的区别与联系。
(一)产生契机的不同。
神话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是先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本身".
这里的"不自觉"就道出了神话在产生之初就与传说和故事的区别,神话是在先民的生活中不自觉的创作出来的,是人们对无法解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表达。
"传说的形成要考虑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情况,有意识的加强某种思想、事实或趋势,这些思想、事实或者趋势要求确证,或是反驳或者废除,因此,传说必然依靠最高的、无可争议的权威力量,神话不认可这种意图,它并非先验的,也不是事后行为,神话诞生于原始生活本身的自发力量。"不同于神话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传说和故事都是在创作主体的自主创作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根据创作者的不同,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感情倾向,会传递某种思想,用来表现自身的想法。比如松赞干布化身五百工匠修建大昭寺,这个传说就体现了人民对于法王的崇敬和爱戴。这种艺术创作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和神话产生的那种不自觉性有很大区别。
(二)时代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认识和对自然的态度。
神话产生于人类童年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够成熟和完整,对自然的改造更是微乎其微,先民的生活生产力是建立在对自然的极度依赖上的,因此,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神话就表现出了紧密联系自然现象的特征,围绕自然产生,伴随着人与自然的抗争而发展。由于人类还比较弱小,对自然是敬畏多于抗争,表现在神话中,就是认为自然是最大的神灵,"太牢祠三:天一、地一、太一。"在祭祀中,天、地、混沌是被视为最尊贵的神灵来祭祀的。
传说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在传说产生的时代,人类已经慢慢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对人类自身的力量有所认识,并且这种认识打破了对自然的绝对崇拜,开始转向了对自身力量的重视和发掘,这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所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上。如"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因而治之",这是朱熹《山海经》的注引。这里大禹治水而应龙是他的帮手,可以治理洪水,还能指挥应龙,体现了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对人类力量的自信。
可以明显看出,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类自身意识的觉醒,体现在神话和传说中,是两种不同的姿态,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已经不是完全屈服、敬畏,还是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改造自然。
至于故事产生,人类体现在故事中的对自然的依靠就逐渐变淡,人们生活关注的中心变成了人类自身,无论是什么内容的故事,创作者在创作时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目的,都体现了完全的对人类自身的关注,抨击邪恶也好,歌颂美好也罢,或是让人引以为戒,都是以"人"为目的进行的创作。
这就区别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对自然的适度改造、以"人类"为关注重心这三种不同的思想意识的载体。
(三)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
神话的产生是有着特殊性的,"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从其产生上看,神话一开始就带着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惊奇,而神话同时又是人类为了克服这种惊奇和恐慌,试图借此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才产生的,所以神话一经产生,它就不仅为原始先民解释了自然界中那些无法理解令人感到恐惧或困惑的事物与现象,保持了社会习俗和制度的合理性,而且神话还为原始人类提供了一种心理安慰,"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这种文化心理一经时间的沉淀,它就会变成文化符号,通过神话来进入原始先民的情感体验中,以此来缓解现实的压力,是一种集体文化心理。
传说围绕着着特定的人、地、事、物展开,而人民对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或存在过的人、地、事、物是饱含感情的,这种文化心理表现出来就是对本民族、本国家的人、地、事、物的一种认同、赞许和钦佩,它包含着一个族群的公共记忆,以及对整个族群的认同,换言之,就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同和情感的依附。"传说恰恰是一个族群(并不一定具有血缘关系)对相似性认同的一种主观的信念,一种在特定聚落范围内的公共记忆,也可以认为是祖先历史或'传统的创造'."比如关于"黄帝"这个人物的传说。黄帝原本只是中原部落的一个首领,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围绕黄帝的人物传说越来越来多,也越来越丰富,把许多事物的发明都归功于黄帝,他始制衣冠,建造了舟车,发明了音律,创立了医学,在这些传说中许多的发明创造全归到了黄帝一人身上,这些便是传说的文化心理所表现出来的,人们对于"黄帝"这个人物进行了圣化,他成了族群情感认同的载体。
故事的文化心理也有着特别之处,因为它相比于传说没有了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某种风物或习俗的联系,它的重心放在了"事"上,以及通过"事"来表达一个道理,这样,故事就表现出故事性、教训性,这在文化心理上一方面表现出创作者处于一种消费或者说一种娱乐、排遣的心理的创作动机,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出一种真、善、美的审美意义。
1.4研究现状综述。
就藏汉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比较来说,以本人目前的搜索和资料查找来看,尚未见国内外有已出版的专著,也并未见有这个方向的论文,因此本文拟将"藏、汉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这一题目分解,从神话比较研究,藏、汉神话中女性形象研究,这三个方面来总结目前的研究状况。
在进行研究现状的综述之前,先对比较神话学、女神研究这两个概念和本文的研究角度进行一定的界定和区分。
首先,本文的研究,是将神话作为最原始的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神话其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而比较神话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缪勒他有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观点:"神话是语言的疾病",这个观点源于缪勒对神话的定位,他认为神话是语言产生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神话包含的意义是对语言的误解,他的著作《比较神话学》就是借用比较语言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从历史、宗教的角度,对神话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角度与比较神话学的研究角度出入较大,并不归为比较神话学的范畴,而是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其次,本文对神话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是从文学角度出发,对神话这一文学样式中的特定群体的形象塑造进行比较,整个文章的重点在于文学;女神研究的重要角度,是从母神或者地母信仰支配的角度进行研究,已故美国学者金芭塔丝提出的"女神文明"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无论是母神信仰还是女神文明,都是从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考古的角度出发,将女神或母神作为一种信仰、崇拜去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角度与女神研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不属于女神研究的范畴。
1.4.1 神话比较研究。
神话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比较文学的理论框架,我国神话比较研究大约始于上世纪初,关于神话比较,到目前为止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
关于神话比较的论文数量多,所比较的神话也涉及较广。有少数民族之间的神话比较,也有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的比较,并且比较范围相对广泛,比较方法也丰富多样,但这类神话比较的文章普遍存在对神话内容进行简单罗列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汉藏比较文学概论》一书,是周延良所著,书中对汉藏神话、语言、传说等都进行了比较,在汉藏神话比较这部分作者主要从汉藏神话与族类起源、汉藏神话与偶像文化、汉藏神话的审美结构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综上,神话比较研究开始的较早,有将中国的神话与希腊的神话和北欧的神话进行简单的列举比较,也有将西欧的神话和希腊的神话进行比较,还有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之间的比较和少数民族神话与汉族神话之间的比较,涉及了神话的很多种类,广泛运用了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但是,从文学角度出发的研究并不多。
1.4.2 藏族神话研究。
藏族神话目前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繁荣的,在此由于本人的能力所限,因此仅讨论以汉文呈现的研究成果。
藏族神话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差不多进入了学术性研究,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其文本研究出发还是从宗教研究出发,都有颇多的研究论文,但是其神话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并不多,因此,这一部分藏族神话研究的研究现状就从整个藏族神话的研究说起。
藏族神话研究论文一部分是从神话本身出发,对其分类、特点、审美特色和价值等进行研究,还有从宗教角度解读神话的,也有对藏族神话进行比较研究的,如《藏族神话与英雄史诗》、《<格萨尔>与藏族神话》等将藏族神话与藏族的史诗巨作《格萨尔》进行比较研究的,还有对于藏族神话研究进行思考的论文。
对藏族神话进行研究的专著有藏文版的《藏族神话与史诗》,但汉文版尚未有出版面世的。仅就藏族神话的整理记录的的书籍很多,有从藏文书面记载中分离整理出来的,也有从藏区群众的口头流传中采集来的,这都是进行神话研究的十分珍贵的资料。另有各个版本的《藏族文学史》中的专门章节对藏族神话有涉及,除了进行简单的分类列举之外,还对藏族神话的审美特点等略有归纳,还有如《藏族民间文学》一书,也是在神话章节对藏族神话进行了介绍和简单总结。
综上,藏族神话的学术性研究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间并不很长,但学术氛围日渐浓厚,对藏族神话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猎,从分类到特点,到与自然历史观、原始审美、原始宗教、史诗、远古丧葬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成果,还有对于藏族神话研究的认识和思考,对藏族神话研究的前景的展望。
1.4.3 汉族神话中女性形象研究。
汉族神话研究始于上世纪初,茅盾所作《神话研究》一书是第一部系统运用西方神话理论的神话专著,发展到目前为止,关于神话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数量十分之多,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逐渐增加。
涉及汉族神话女性研究的论文数量众多,但总体归纳有这样的特点,就是研究的方向比较集中,对一些如"西王母"、"女娲"等这类比较出名的女性形象的女性神话的研究非常多,如从宗教、考古等方面对西王母形象流变的研究,另外还有对女性神话进行比较综合性概述或研究的论文,如《论上古神话女性形象的审美倾向》一文,还有从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的女神研究的论文,如《论东方史前"女神"》、《上古女神生殖主题流变刍论》等。
关于女神研究的专著数量也很多,已故美国学者金芭塔丝《女神的语言》、《活着的女神》用考古学的视角,纵横神话学和人类学,为女性神话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神话研究领域的新方向,让女性神话研究从文本资料的单项研究走向了多样化,从而有了女性主义神话学。
综上,汉族女性神话研究起步较早,在女性研究的推动下,运用新方法、新理论,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还存在研究的范围窄、角度单一的问题,从文学角度出发的神话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