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江铜集团")成立于 1979 年 7 月,是当前国内最大的铜生产企业,拥有国内单体规模最大铜粗炼及精炼冶炼厂以及六座在产铜矿和八家现代化铜材加工厂。2013 年,江铜集团集团公司以 278.8 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位列《财富》世界 500 强第 414 位,是江西省首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虽然近几年江铜集团飞速发展,各类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企业销售收入呈现几何增长,但铜产品产量增速却远远超过了自产原料的增速,原料自给率逐年下降,加上铜行业中的利润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的铜矿山,导致了公司毛利率水平也不断下滑,虽然江铜集团已是"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但现有的境外铜矿资源受制于各种因素迟迟无法投产。数据显示,江铜集团 2013 年自产铜金属21 万吨,排名全国首位,而相比之下,全球最大铜金属生产商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的自产铜产量高达 150 多万吨,是江铜集团的 7 倍,而全球年产量逾 20 万吨的大型单体铜矿山就有二十余座,江铜集团的铜资源储量与国际大型铜企差距十分明显。为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江铜集团在其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未来 5 至 10 年内实现铜资源储量翻番"、"争取成为全球矿业前五强"的资源战略目标。
铜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工业发展的重要金属,广泛地应用于电子电力、家电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地产、国防工业等领域,在中国 124 个重要行业中,91%的行业与铜有关。中国自 2000 年以后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消费量从1999 年的 155 万吨上升至 2013 年的 800 多万吨,占全球消费总量的 42%,然而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个铜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铜矿储量仅占全球铜矿储量的 5%左右。为满足消费需求,中国每年都需要从南美、澳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进口大量铜,且进口的铜矿石及精炼铜占比超过了中国铜消费量的 65%,平均对外依存度为 67%,可见,当前中国铜业的发展高度依赖国外铜资源,资源保障程度严重不足。虽然,我国政府很早就开始鼓励铜企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但到目前为止,国内铜企的海外授资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目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而铜与国民经济发展密不可分,铜资源的保障程度对中国顺利实现工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中国政府提出"走出去"战略,并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矿产资源,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铜资源的供需矛盾将变得越来越突出,江铜集团提出的资源战略目标与国家发展需要不谋而合,而积极开发境外铜资源成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根据江铜集团未来的资源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全球铜资源分布情况,并通过研究国内铜企业境外投资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外资源型企业的投资经验,深入分析中国铜企业海外投资成效不令人满意的原因以及江铜集团继续实施境外铜资源战略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从而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江铜集团境外资源投资的意见和建议。
1.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查阅与江铜集团和境外投资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家"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FDI)理论做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与学习,同时结合对中国铜生产及消费的历史数据、境内外铜资源的分布情况、江铜集团及其下属上市公司江西铜业近几年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的研究情况,使得本次论文的课题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了相对缜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脱离企业自身当前及未来的实际发展情况。综观已阅读的资料,作者发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
1.2.1 关于"走出去"战略理论
(1)走出去理论的提出。江泽民总书记 1996 年在唐山市视察时指示要求:
做学会积极利用境外市场和境外资源,要把我国的国有企业如何做到有组织的、有重点的走出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00 年 3 月,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届三次会议将企业"走出去"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正式提出。2001 年,党的第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将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中国未来人才战略、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的城镇化战略作为了新中国未来要积极落实推进的四大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司、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课题组(2002)分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多头审批管理,审批与企业得到的优惠政策脱节,事后监管薄弱,信息咨询服务欠缺,热点市场出现国内企业无序竞争;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评析是:缺乏相对独立性,是计划经济模式的产物,政府对民间投资管理缺位,投资促进措施受制约,凸显对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并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认为应建立起由对外投资前置审批体系、事后监管体系、投资促进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法律和政策协调体系构成的我国对外投资制度。
1.2.2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动机是利用其垄断优势来获得境外利润(S.H.Hymer,1968)。 该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的优势主要包括技术、管理、规模等几个方面,此外,由于跨国企业的分布范围很广,由此形成了更加灵活便利的信息和资金的流通特性,无论是信息交换还是资金需求,跨国企业都具有更加灵活的配置能力。但这一理论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动因。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动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销售生产策略,以此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最大的利润(Raymond Vernon,1966)。维农认为,垄断优势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其研究是静态的,因此不能解释跨国企业是如何在出口、许可证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进行选择。维农将企业产品划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生命周期论有力阐释了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但该理论只较好解释了刚刚开展跨国投资的企业行为,以及与最终产品相关的企业行为,难以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
(3)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条必然发展趋势,即从最初的商品输出逐步发展到资本输出(Kiyoshi Kojima,1978)。他通过比较日本和美国在上世纪中页时期的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这一理论也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小岛清的理论,较好解释了以资源导向、劳动力成本导向和市场导向为重点的日本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动机是利用境外直接投资的三要素优势:所有权、内部化、区位优势来获得境外利润(J.H.Dunning,1988)。该理论相对能很好的解释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在当今社会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是理论主流。
综上,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前期研究的重点是对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境外投资动机做出解释,一直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出现才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1.2.3 中国矿业企业境外投资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矿企境外投资问题成果较多,研究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
(1)矿企境外投资战略的决策研究黄永兴(2011)根据境外投资和跨国管理的理论,运用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法,对中国资源型企业到海外投资战略提出相关建议。班博(2012)根据境外矿业投资实例,建立了矿业投资决策过程基本框架。张杰(2010)概述我国企业对澳大利亚等地矿业投资情况,指出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管理与合作问题,对风险、劳资、环保、宗教等问题提出建议。王利华(2010)分析了我国矿企境外项目投资决策重点,经总结、比较和借鉴,提出境外项目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方案和策略。综上所述,文献的研究内容基本覆盖了境外投资的战略和决策的原理、过程、挑战和内容。
(2)矿业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研究宋科余(2013)对中国矿业企业境外投资的风险体系做了全面的分析。特别对政府风险、安全风险、社会风险、基础设施风险等非技术风险给出了相应建议。陈静(2010)从法务角度介绍我国境外投资法律、政策,参考国际惯例提出了若干立法建议。韦军亮(2011)根据案例分析和调查、对比,对我国境外非能源类矿业投资开发特征、风险和障碍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3)矿业企业境外投资并购研究吴尚坤(2013)介绍了国内外并购问题研究与发展状况,分析了并购理论及操作模式、策略。张庆(2011)根据地质勘查企业和矿山开采企业的投融资数据统计分析,分析投资症结,提出对策建议。武力聪等(2009)阐述了我国境外矿业投资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刘朝马等(2012)基于国际投资理论和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实践,分析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的优势等。
王寿涛等(2012)分析了武钢、中色地科境外投资资本退出案例,总结了相应启示。张媛媛(2012)将投资方式分为矿业勘探开发投资和并购投资,以矿业权及协议为落脚点进行研究。综上所述,文献的研究内容基本覆盖了境外投资并购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并购投资方式的资本退出。
综上所述,我国境外投资现有文献覆盖了较为全面的内容。尤其是矿业企业境外投资的战略决策、投资风险、境外并购问题上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1.3 研究方法和工具
1.3.1 研究方法
选择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本论文的研究前提。作者通过大量的考察并结合自身在江铜集团的工作经历,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经验与现状相结合、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微观与宏观比较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证明等方法对江铜集团的境外铜资源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探索。
作者首先确立了江铜集团的境外铜资源发展战略作为本次论题,选择了一家企业发展的战略进行分析、研究,这不仅仅要求要掌握这家企业当前的特点,同时更要去研究该家企业的过往进程,以及这家企业未来发展目标、将会遇到的挑战与机会,江铜集团是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是中国最重要的有色、化工、加工生产基地之一,因此国家对江铜集团的关注较多,政府出台的任何一个法规和纲要性文件都将会对江铜集团的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通过对国家最新矿业政策,环保法规和税收政策,此外也要研究国际矿业经济形势、国际矿产开发态势等方面,同时要弄清楚目前国家政府对铜冶炼、铜矿开发在中长期的发展做了哪些要求和规划,了解企业当前所处行业面临的国内和国外微观以及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有什么变化,种种因素决定了文章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SWOT 分析法、PEST分析法,同时结合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对江铜集团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对江铜集团下步境外铜资源战略得出有实际意义的结论。
1.3.2 研究工具
1、SWOT 分析法
SWOT 分析法目前己被应用于很多领域,它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具体做法是:从企业现存状况出发,分析企业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可以与对手抗衡的内在可能性,在公司制定的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点。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公司的下一步战略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SWOT 分析法中:S 代表 strength(优势),W 代表 weakness(弱势),O 代表 opportunity(机会),T 代表 threat(威胁),其中,S、W 是内部因素,O、T 是外部因素。SWOT 分析法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对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优势继续发挥,劣势则进行修正,并且分析企业发展即将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为下一少企业制定战略计划、最优整合企业现状与机会提供依据,在战略上先人一步。
2、五力模型
为了方便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状态,把很多不同因素汇集在一个模型中,成为了五种力量模型。
(1)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也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2)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提高其所供产品价格或降低产品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所提供的产品决定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
(3)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通常希望用最低的价格来购买产品,因此购买者通常会讨价还价,以要求更高的质量、更多的服务以及更低的价格。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的能力:第一、购买了行业的大部分产出。第二、购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卖方年收入的大部分。第三、转移成本较低。第四、行业产品差别不大,而且买方后向一体化进入行业的可能性较大。
(4)替代品的威胁。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
(5)现有竞争对手间的竞争。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