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献综述
2.1.自贸区的一般理论分析
英语里经常定义的有两种“自贸区”,第一种是“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通过相互谈判,之后达成一致协议,最终建立起成员内部相互取消贸易壁皇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态。其基本特点是:在成员之间才没有了贸易壁鱼⑴,非成员之间,不可以受到同样的待遇,这样就形成了自由贸易区之间,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差别,例如中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第二种是“Free Trade Zone”,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部设立的、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在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在这个区域,企业可以从事各类免税商业活动和离岸金融业务,这是延伸了自由港的做法,例如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美国纽约自由贸易区、香港自由贸易港、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等。
不少人将第二种含义称为狭义的自贸区,狭义自贸区是指在一国或地区境内设立的置于海关监管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域。根据国际主要自由贸易区的对比发现,独立的监管、自由的进出、发达的离岸金融和高效的物流是自贸区的主要特征。
自贸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身的地理位I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和通信非常便利;政策优势,主要包括关税豁免、所得税和其他税收的减免、信贷政策和补贴的优惠、财务政策的优惠、外汇使用规定、基础设施使用的优惠、投资安全的保障、行政和海关手续的简化以及放款等。上海自贸区就是狭义的自贸区,是获得了 “境内关外”地位的特殊区域,与国际惯例完全接轨。
2.2 金融自由化模式的一般理论分析
2.2.1 金融自由化机理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金融自由化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的,在当时,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政府对金融领域严格控制,这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自由化理论产生。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抑制对立,它要求金融开放,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涉,降低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监管,为了降低过度的依赖外资,应增强自身的筹资能力,促使利率市场化,加快汇率制度的改革,使得资金供求能够通过利率反应出来,外汇供求能够通过汇率反应出来。
本文将从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市场化、推进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市场、放开外汇管制、人民币国际化来具体阐述上海自贸区金蚀自由化的进程。结构图如图2.1所示:【图2.1】
(1)利率市场化
利率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结构体系内包括存贷款利率、拆借利率、回购利率、再贴现利率、票据市场利率、证券收益率、债券收益率、债券回购利率等等。市场化泛指政府放开行政干预,以市场无形之手调节资源配置。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国家间接调控下,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水平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行政措施,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利率体系核心的动态调整和静态调整两方面的含义。前者是指政府逐渐放松利率管制,从而使利率体系中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即市场利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过程;后者指利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并发挥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目标状态。
(2)推进汇率制度改革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指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做出的系统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中国国内外金融市场接轨和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内容。改革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于保证中国金融开放的健康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各国的固定汇率制受到严重冲击,浮动汇率兴起。
但人们对两者的争论持续不断。尤其是1997年7月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争论激化,固定汇率制再度受到某些国家的青睐。无论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都各有利弊。中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管制的优点,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这种汇率制并未完全市场化,难以应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日趋自由化的国内外金融市场。所以必须加快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以更好的完成金融自由化。
(3)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一般分为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长期资本是指合同规定偿还期超过1年的资本或未定偿还期的资本,其主要形式有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政府和银行的长期借款及企业信贷等。短期资本指即期付款的资本和合同规定借款。
期为1年或1年以下的资本。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需要避免国际收支的过度逆差或顺差,可以维持适当的国际储备水平和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
国际收支(就是我们说的外汇)分为两大项,一为经常项目,包括进出口的外汇,劳务收入,侨汇等。二为资本项目,主要是直接、间接的投资造成的外汇流动。现在我国经常项目已经开放,而资本项目还未开放,如果全部开放了,就是可以完全自由兑换了。
(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指经国家允许指定的、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以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的结算,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政策范围内,可直接为企业提供跨境贸易人民币相关结算服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种类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多种结算方式。
(5)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为了逃避日渐强大的货币发行国的管制而衍生和发展起来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实践表明,无论该市场是否在货币发行国,只要是不受发行国金融法规管制的资金融通都可以被认为是货币的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有独有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资金流动性强,融资规模巨大;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市场范围依托现代化网络系统不受地理限制,十分广阔;较强的盈利能力;交易和结算的特殊性;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标准的独特的利率结构;受到管制较少,经营机制灵活等。
(6)放开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在中国又称外汇管理。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进行限制的一种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政策。外汇管制分为数量管制和成本管制。
前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的数量直接进行限制和分配,通过控制外汇总量达到限制出口的目的;后者是指,国家外汇管理机构对外汇买卖实行复汇率制,利用外汇买卖成本的差异,调节进口商品结构。放幵外汇管制即对外汇的进出取消一系列限制性措施。
(7)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市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即人民币可以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2.2. 2金融自由化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
金融自由化按照速度划分有两种:一种是速度较快的金融自由化,它被定义为“激进式”自由化模式,也叫做“大爆炸式”或“休克疗法”。是指在短期内快速而全面地对外开放金融业,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经营业务、经营范围和金融监管上的各种歧视性限制,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另一种则被定义为“渐进式”自由化模式,是指在较长的时期内,通过不断累积自由化条件,分阶段地有步骤地逐步开放金融业,逐步放松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和经营业务等方面的各种限制,逐步对外资金融机构实施国民待遇。
金融自由化的起始条件是指自贸区进行金融开放、实施金融自由化之前所具有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法律条件、外部环境条件等等。
金融自由化模式按照起始条件与速度之间就可以有以下四种组合:(1)基本具有起始条件情况下“激进式”的自由化;(2)不完全具有起始条件情况下“激进式”的自由化;(3)基本具有起始条件情况下“渐进式”的自由化;(4)不完全具有起始条件情况下“渐进式”的自由化。如图2.2:【图2.2】
2.3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自由化的研究
麦金农和肖最初创立了金融自由化理论,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以麦金农和肖的理论为依托,补充了金融自由化理论。从国内外研究来看,金融自由化的研究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期,在麦金农和肖建立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框架基础上,一些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得的结果,学术界称之为“麦金农和肖框架的第一代拓展”。其中以卡普、加尔比斯、马西森、弗莱等人为代表。他们的研宄成果主要表现在:(1)通过建立宏观经济模型,对金融自由化的收益进行了严格的论证。(2)质疑了麦金农和肖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过于主观的判断和若干假设。(3)逐步消除金融抑制,实施金融自由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同时研究它的作用和金融自由化对储蓄与投资影响。由于这一时期的理论缺少较为合理的政策主张,特别是对金融自由化所需的客观条件、具体的进程及在自由化进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与负效应研究较为欠缺,许多以该理论为指导的金融自由化都采取了激进式的方式,但大多数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领域有许多新的研宄成果出现,尽管这些理论以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有一定的关系,但在分析模式、理论框架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些理论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拓展模型”。这一时期的研宄成果主要体现在:(1)研究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条件、和次序等,并且得出的结论具有确定性,金融自由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和次序进行,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研究方向中麦金农的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最有代表性。他认为,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对于如何确定目标的最优顺序有着很大的学问。第一,中央政府的财政平衡,第二,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并最终促母开放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2)在金融自由化理论中加入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元素,强调了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简单的利率一储蓄一投资一经济增长这一传导机制进行扩展,重视对金融自由化中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的发展研究。这一研宄方向中代表性成果为King&Levine的模型和Bencivenga&Smith的模型。(3)在金融自由化成本构成方面,主要研究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体系脆弱性、金融危机关系等。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国家,会经常发生金融危机,这一研宄促使人们开始考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的深度关联。这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研宄成果是Demirguc-Kunt&Detragiache提交给世界银行和MF的政策研究论文。他们关注的重点是:金融自由化所需要的外部环境。继Demirguc-Kimt&Detragiache之后,G.Caprio等人对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进行了新的研宄,他们认为经济中的因素不稳定,是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因此他们认为,直接控制在发展中国家很有效。应该在相对比较晚的时候再取消对外国资本的限制。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在特定国家或特定区域进行了金融自由化的研宄。
由于金融自由化理论在理论模型设计、金融发展机制与政策设计等方面与新凯斯主义、新结构主义、新制度主义等经济学派有一定分歧,所以,金融自由化理论遭到了这些经济学派人员的批判,在批判的同时,还阐述了自己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看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了金融自由化的概念和理论,翻译了麦金农和肖等金融自由化理论创始人的代表着作,在专业杂志介绍金融自由化的含义和主要理论脉络,运用国外分析金融自由化效应的模型对中国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结合金融自由化实践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对金融自由化理论进行修改和拓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王光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宄了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张杰分析了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彭运从微观机制出发探宄了金融发展的路径和金融自由化;李宏明从信用角度对金融自由化理论进行了重述。
2.4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自由化模式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也对金融自由化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从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模式入手。
2.4.1 支持渐进式的观点
庄善蒙认为,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看,首先,人类的理性知识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限制了机构和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从经济角度来看,组织行为的僵化与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导致组织不能够对环境变化产生快速的反应;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个人无法理解大规模的社会创新的影响。其次,假定人类的知识是通过技术和实践得到,前者可以通过书籍学到,后者只能通过直接经验获得。基于这些假设,保守政治学派认为,乌托邦式的·激烈变革因为忽视人的现有知识,在旧秩序下获得,并构成对寻找新秩序的限制,这一点会引发大灾难。
樊钢把制度成本分成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实施成本是旧系统到新系统过渡必须付出的设计,创新和运行成本,即实现新制度的交易成本。摩擦成本是指由于制度变迁造成的利益重新分配而带来的社会中某些社会利益集团的抵触和反对所引起的经济损失,是非经济领域的混乱、摩擦和动荡影响经济领域带来的损失。
樊钢认为改革方式,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也不近相同。从实施成本上看,由于激进式改革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制度变迁和经济转轨,所以成本较低;从摩擦成本上看,渐进式改革在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一直注重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健性,强调各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均等和利益补偿机制,使得各社会利益集团在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基本达到其福利的帕累托改进,从而为渐进式改革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有效降低了摩擦成本,减轻了社会动荡和经济滑坡的程度,因而从摩擦成本角度看,渐进式改革较比激进式改革更具有优越性。
2. 4. 2 支持激进式改革的观点
萨克斯和皮斯特认为转轨的核心是宪政规则的大规模改变,经济转轨只是转轨的一部分,宪政规则改变对经济绩效的长期效应是正的而短期影响往往是负的。
因此仅从短期经济绩效来评价激进式改革的失败和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缺乏合理性。
莱谢克·巴塞罗维奇人为不能以“中国模式”为由支持“渐进主义”,反对“激进主义”模式。应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的初始状况、人口情况、经济改革状况等因素。
在梳理了上述研究成果后,我们掌握了国内外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研究现状,了解了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自由化模式的分类以及对选择各种自由化方式的分歧,在下文我们应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以及上海自贸区的经济大环境,以期找到适合上海自贸区金融自由化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