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
自2014年,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全面向“新常态”转换。政府将在既定的新常态基调下调节经济发展,关注点从重视增长速度转变到关注增长质量上来,更注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为了释放经济活力,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已相序释放出宽松政策的态度。未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可能更宽松灵活以应对经济调整,调控范围也可能进一步扩大,以适应经济结构变化。货币政策宽松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房地产业将继2009年后再度步入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
随着政府不断放出利好消息,可以预测“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仍将继续呈现比较好的发展势头,而适当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更加健康长远地规划未来中国的经济格局。
2015年稳定住房消费、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是房地产政策总基调。在市场库存仍然很高的局面下,包括一线城市在内尚未放开或完全放开限购的城市,有望陆续完善与调整相关政策,刺激市场去消化。在坚持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同时,农地入市的审慎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以及房地产行业“营改增”财税改革的加速推进,都有助于激发房地产市场化的活力。未来,利好政策的叠加效应将显现,有望推动市场预期向好的方向发展。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调整,以及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提出,要求北京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进行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疏解部分非核心产业功能,保障北京作为首都所承担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核心功能的发挥,积极稳妥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势必会对房地产行业的定位策划、业态布局、经营模式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更好地促进有经济实力的新市民购房需求释放,为房地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国家倡导要“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对现存的行业格局、竞争规则及公司管理模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大数据”和“云”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之前所提出的智慧城市、智能办公、智能生活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更多的智能概念将变成现实,从而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
商业地产方面,由于住宅市场受调控政策影响,商业地产开发近年来受到开发商持续关注,依据近期相关土地供应情况统计,商业用地供应量已明显超过住宅用地供应量。
总体而言,商业地产的总量已经饱和,甚至部分区域已经过剩,致使大量商业用地闲置,已建成商用物业无法存续经营,依据土地供应情况推断未来人均商业面积将持续提升,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继续发生转变,商业地产将不断更新换代,未来的竞争将持续加剧。
以上这些环境变化,对国有房地产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
1.2 论文研究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在近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的产业成分多种多样,经济结构复杂。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都看到了这一发展机遇,无论从企业数量以及企业规模上都有着一定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以后,原有的经济提升速度被慢慢放缓,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企业如何更好的运营成为了各个企业的主要目的。从运营角度来说,多数企业在经济发展较快时都选择了不断扩充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而现阶段对于企业来说,规模以及经济实力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在规模以及经济提升的同时制定更为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划,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内的市场变化方面来看,我国自从加入到WTO以后,国内的经济市场就在不断的开放,而对外贸易也成为了国内经济市场的重要支撑部分。面对数量庞大的全球企业,我国企业如何才能够发展,这不仅仅是需要财力以及市场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制定更为完善的规划。科学的战略规划是保证企业竞争力、促进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一环。
尽管国内企业普遍能意识到战略计划对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但面对复杂的行业状况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战略判断和选择。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对经济形势和行业现状做出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做出正确的战略判断和选择,建立更为完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企业发展更加持久。
此次研究过程中,作者以现阶段国内市场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A集团的现有发展状况和整体市场规划进行结合,从多个角度找到A集团在发展中所面对的问题,给与相应的策略,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率。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论文从房地产业的行业特点和现阶段发展环境入手,结合产业研究结论、国家相关政策等对已掌握的 A 集团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运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通过“内部问题分析--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分析--机遇与威胁”建立分析模型(SWOT分析模型),最终制定A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寻找集团新的市场机会及经济增长点及机遇。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首先,集团外部因素分析。通过收集相关产业研究结论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等信息,分别从企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及产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对A集团公司的外部战略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运用战略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找出A集团公司在行业竞争中的成功因素和发展趋势,确定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可能会遇到的威胁。
其次,集团内部因素分析。通过收集A集团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对集团内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评价;试图从企业内部资源入手,对企业的能力和企业具备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劣势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再次,发展战略蓝图的建立。对A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选择深入分析,通过“内部问题分析--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分析--机遇与威胁”综合运用SWOT分析模型,确定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
最后,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制定适用于A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及具体的保障措施;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强运营管理、完善人力资源、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详细论述战略实施方案和支撑体系。
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合理的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内部问题分析--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分析--机遇与威胁”构建模型。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A集团公司的基本经营情况的分析及综合评价,探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建立企业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计划,同时制定A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规划和保障措施,帮助企业利用现有条件和调动现有资源,规避企业自身弱点,抓住机遇,加快企业发展,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4 相关理论综述
1.4.1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战略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所作出的各项长远性规划,而这些规划更加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现阶段的市场发展需求,如何制定战略管理方案也成为了现代化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企业的战略管理计划主要分为公司、经营以及职能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的战略有着其独有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将根据国内战略管理学术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徐二明指出所谓的企业战略管理就是需要企业结合现有的市场经济变化规律以及市场动向和企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制定一套可以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发展规划。①
蓝海林则表示企业战略管理应当是一套完善的规划和系统,这不仅仅涉及着企业领导者的各项决策,同时也需要企业管理者组织员工进行市场和企业的综合性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层占主导地位,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和计划。管理层一方面要制定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全局部署,一个好的企业领导团队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除管理者以外,企业想要实行战略管理还需要专业化人才以及员工,只有所有阶层的职工通力配合才能达到提升企业效率的作用。②
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实施角度来说,企业想要做好战略管理就需要进行详细的市场以及企业分析和预测,然后根据各项信息作出相应的市场规划,对于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及时给与管控,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这对于企业来说不仅仅是人力方面的应用,也需要对企业的财力以及物力进行综合性管控。而在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应当着眼于长期以及全局考虑,用更为客观的眼光来对待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
最早在上个世纪初,战略管理已经被人们提出并且接受,经济学家法约尔提出企业应当统筹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调控工作,而所有步骤中计划是整个调控的核心部分,这就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初步成型。企业职业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正式形成了一套专业的理论。美国理学家巴纳德所写的《管理的职能》中正式提出了战略性管理的定义,提出战略性管理是更好提升效率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和不同的市场发展、企业模式进行融合。在这一理论被提出以及正式命名以后,全球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企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提升,伴随而生的是管理问题迭出的想象频繁发生,战略管理愈发地受到重视,建立企业内部完整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成为企业必不可或缺的内部建设工作。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总结,更多的人们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财务预算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达到综合性管控企业的目的,但仅仅通过单一方面并不能使企业的生存得到长期保障,完善的长期性预算和规划,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1962年企业战略管理被美国管理学者钱德勒正式总结和提出,在他所着作的《战略与结构》中,将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的发展与提升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并且根据不同的企业和市场类型提出了不同的企业战略关系。在上个世纪的60到80年代之间企业战略管理受到了各个国家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且根据其关注的目标不同也划分成了十个主要学派,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设计学派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
作为设计学派的提出者赛尔兹尼克是设计学派的主要奠基者,而钱德勒的研究和分析使这一学派得到了充分发展,而这一学派中最为突出者则是肯尼斯·安斯鲁斯。这一学派认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应当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市场变化为基础,通过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找出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项风险,然后对其进行综合性管控。设计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应当以企业的领导者为主,不仅仅要制定更为完善的规划,同时也需要根据规划来适当的管理企业内部,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找到并解决。①
计划学派属于三大重要学派中的一个,其同设计学派在一个期间中。安索夫编着的《企业战略》,是计划学派的关键部分之处。在这一学派的理论中企业战略更为重要的是起到规划和管控的作用,而企业中的负债人应当做出合理的规划,但是企业的具体运营就需要其他企业员工来共同完成。②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一项定位学派,其为该学派的代表者。他编着了《竞争战略》一书,他在书中细说了企业的产业链,同时利用五种模型,推出了有关企业战略的三项手段。战略方式的不一致,为产业的发展指明了不同方向。在定位学派的理论中,不同的产业链条就对应着不同的产业模式,而这些也需要不同的企业战略作为基础。通过五力模型来对于各个产业链条进行综合性分析,最终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影响企业提升的五个主要方面分别来自于竞争企业、同类商品、购买能力、供货状况以及其他企业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制定出更为完善的企业战略方案。而企业产业链条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战略的不同,可以说企业战略的定位和其所处的产业链条之间有着直接关联,将两者合二为一从而可以得到全面的企业战略。③
1.4.2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1.4.2.1 国外学者的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研究
伴随战略管理的出展,不断发展,别的国家针对战略管理、竞争战略两项理论,做出了尤为明确的研讨。
波特在其发表的《竞争如何塑造战略》一文中就对于战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提出战略的主要部分就是如何来应对竞争。对于战略来说,竞争是制定战略的主要原因,也是制定战略的主要目标。而竞争是企业所面对的最大的发展难题,这不仅仅包含着同一行业、同一产业链条之内的竞争,同时也包含着更为广阔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企业才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制定完善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在对于竞争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波特也以五力模型作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且认为企业所面临的五个方面成为了企业的主要竞争部分,通过对于这些竞争部分进行分析,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市场规划。多数企业在面对竞争的过程中都从这些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竞争方法,比如:有效降低经营成本、提升自身产品性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多种营销方式获得更大市场规模等。由此可以看出竞争是企业战略形成的主导因素。
1.4.2.2 国内学者关于竞争战略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学领域中,竞争理论是重要内容,竞争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也贯穿了整个经济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因此,对于竞争理论的研究于探讨,我国学者也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魏炜,张振广,朱武祥的《超越战略:
商业模式视角下的竞争优势构建》一书认为企业要从战略生态系统、转型升级、破坏性创新、组织匹配力四个角度来超越战略,完整介绍了企业时空定义的系统框架,深入探讨了空间构建、机遇洞察、企业设计、路径选择、执行匹配与时间驾驭六大主题内容。既有空间上的格局观,又有时间上的动态观;既注重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也重视微观层面的战略实施,做到在时空维度上战略规划和实施的动态协同。①
陈奇睿和葛健编着的《竞争战略》一书运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思维,按照重构差异化战略的思路,对中国企业各种案例进行解析。《竞争战略》一书,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学史上第一本以中国本土案例解读差异化战略理论的重要作品,也是全球经济学史上一本续写迈克尔?波特差异化战略理论的重要作品。《竞争战略》一书不再将差异化竞争局限在实体的物质层面,而是更加深入,将其上升到了虚体认知层面,更加深刻具体,同时也更加贴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现实,也更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②
唐也智提出竞争优势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管理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他通过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和相关理论的综述,总结了竞争优势外生论、竞争优势内生论对竞争优势来源的解释,并从静态、动态和系统角度对相关理论流派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同时还指出了各理论流派尚需解决的前沿问题。
1.4.3企业主要竞争战略
波特通过研究和分析企业战略指出企业战略的主要形成是来源于企业间的竞争。而这些战略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方面:成本领先战略以及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主要是将企业在生产和营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成本进行合理的管控,通过企业运营中的不同环节来达到最大程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目的,从而在成本这一方面做到领先地位,形成其战略模式。
差异化战略的形成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以及提供的服务为基础而形成的,通过不断完善现有的产品类型,提升产品性价比,增加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等多种方式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同时对于这部分成本进行有效的把控形成独有的战略模式。和成本以及产品角度不同,集中战略更加注重消费市场的把控,这一战略模式的形成主要是以特定地域或者是特定商品的消费市场而制定的综合性战略。
1.4.3.1 成本领先战略
作为企业的运营基础,成本不仅仅是企业能够更好运营的主要方面,也是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和来源。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可以对企业成本进行更好的管控,然后通过企业的运营获得更多的利润和效率。而这一战略模式的形成必须要以更为详细的企业信息作为基础,综合多个角度综合分析。
成本领先战略对于企业的产业模式以及战略设计都有着具体的要求。从产业角度来说,成本领先战略多应用于一些生产规模较大,产品较为容易生产和控制的统一的产业之中。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说,这些企业往往以更大的企业规模获得更多的企业产品数量,从重获得相应的利润。这些企业往往更加注重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数量。从战略的制定角度来说,由于企业所以标准化流程作为主要的生产流程,所以其战略标准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生产中的多个部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生产标准,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想要制定成本领先战略,就需要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制定完善的成本管控规划。
1.4.3.2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所提供的不同的产品以及服务给与各自相应的发展战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多种产品类型以及多个产品品牌。针对企业中的各个不同的产品类型和品牌,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规划,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王宏(2007)作为企业战略的研究者就曾经提出,企业面对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市场竞争就应当及时学会换位思考,从卖方观点不断向卖方观点进行调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各项产品性能,种类以及提供的服务项目,并且根据不同的产品以及消费人群给与更为明确的差异化战略,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而差异化战略的制定需要从企业的产品、市场、品牌、以及消费者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考量。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差异化战略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要相对较高,但是通过不断改善发展战略,才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1.4.3.3 集中化战略
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部分企业将战略的制定目光放在了某一市场之中,从而形成了专一的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往往面对更为局限的消费区域或者是更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类型。集中化战略的形成往往需要以企业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作为基础而形成的,将这两种战略的综合运用在某一领域形成其特有的集中化战略。这种战略模式最大程度的突出了企业的产品优势,形成更为完善的市场。这种战略模式的多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使用,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自我规划,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战略模式也可以大大降低和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