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 MBA 项目发展的历史
2.1 国外 MBA 项目发展基本情况和历程
美国哈佛商学院于 1908 年创办 MBA 项目,是首个创办 MBA 项目的商学院。10年后,美国多家商学院及管理学院相继开设了 MBA 教育。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呈扩张倾向,与此相对应,MBA 一时呈现供不应求之势。这期间,MBA 的培养方案增加了市场营销、统计学、经济学、经营决策等课程。从 1983 年起,美国 MBA 学位授予人数就一直占全国硕士学位授予人数的 23%-24%。从 2000 年-2008 年,美国 36 个顶尖 MBA项目的入学人数从 37282 人增长至 41259 人,增加 10.7%。【1】
自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欧洲各国先后成立了多家商学院开办 MBA 项目,法国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英国的伦敦商学院、瑞士的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逐渐,MBA 开始向全世界呈辐射状发展。
目前,美国 MBA 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着名管理学院的 MBA,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商学院的 MBA 教学安排充分考虑高层管理职务的要求,尤其注重战略管理一类的整合性课程以及多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第二种是一般大学管理学院的 MBA,这类 MBA 教育计划在学制和质量上参差不齐,其优点是较灵活,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来设置教学计划。为了鉴定这类 MBA 教学的质量,美国管理学院联合会制定了涉及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的考核标准;2008 年,哈佛商学院在百年校庆之际开始反思现行 MBA 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已经是美国针对 MBA 教育的第三次深度反思。
MBA 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过多次重要的变革,变革的根本原因都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发生了变化,美国的 MBA 经理的第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发生在 20 世界 60 年代,那次变革创造了经典的教学模式,并基本形成了结构化的 MBA 课程体系。
另一次反思是 20 世界 80 年代初开始,导致这次反思的外部原因是美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面临来自日本、欧洲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经济日益衰退,这使人们对美国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方式也产生了怀疑。
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来自公众、雇主以及学界内部的批评和质疑,全球顶尖商学院都已经在开始反思现行 MBA 教育存在的问题。
2.2 中国 MBA 项目发展历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 MBA 教育起步较晚,我国的 MBA 教育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我国 MBA 教育大致经历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 80 年代的学习和导入阶段。1988 年,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院长、教授与教育部、学位办的领导在清华大学开了为期两天的会,讨论在我国开展 MBA 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相关政策。
二是 90 年代的探索和试验阶段。1990 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设立 MBA 学位并试办 MBA 教育,1991 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 9 所国内高校开展 MBA 教育试点工作,此后,中国内地陆续批准了更多的院校为 MBA 教育培养单位,中国的 MBA 教育从而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大学是中国内地 MBA 教育的主力军。1994 年 10 月,全国 MBA 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1994 年,MBA 院校增加到 26 所,1997 年扩大到 56 所。1997 年,在国家经贸委的支持下,中国开始了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干部的在职攻读 MBA 学位招生,并实施了 MBA 入学全国联考。这一培养模式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且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攻读 MBA 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
三是 2000 年以后的发展和完善阶段。虽然中国的 MBA 教育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2000 年,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学位办批准 8 所 MBA 教育试点院校,使 MBA 教育试点院校总数扩大到 62 所,招生规模也从 1991 年的 100 人左右扩大到 2001 年的 70000 多人。从 2003 年-2006 年,中国 MBA 教育由热转冷,2003 年报考人数比 2002 年下降了 11%,2004 年比 2003 年下降了 20%。
四是 2007 年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从下表可以看出, 2012 年,我国 MBA 培养院校是 1991 年的 383 倍,由 9 所高校增加到 236 所。报名人数由数十人增加到 2012 年的10 万多人,录取人数在 2010 年已经达到了 3 万人以上。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 MBA的需求量不断增加,MBA 教育面临着规模快速增长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MBA教育质量提升的急迫性和重要性。【2】
MBA 教育是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开创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先河,也开创我国教育的很多第一。首先,国家教育部和学位办高度重视,成立了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成为全国第一个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创新了管理模式;第二是实行了入学联考,侧重综合素质的考核;第三是组织开展了专业学位的教学合格评估,开创了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证的新机制;第四是按照专业学位类型授予学位,改变了按照门类授予学位的做法,丰富了学位标准;第五是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开设了 EMBA 教育,为企业高管提供了系统的学习机会,增强了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2.3 中国 MBA 项目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2.3.1 中国 MBA 项目发展现状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我国 MBA 教育的软、硬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规模有较大的发展。
2.MBA 院校的地区分布情况和办学层次分析。
到 2013 年,我国 236 所具有 MBA 招生资格的高校中,各个地区的院校数分布如下表,从数据来看,华东地区院校分布最多,其中上海有 12 所招收 MBA 的高校,华北区57 所,其中北京有 29 所高校具有招收 MBA 的资格,其中,包括长江商学院,中科院,社科院等。MBA 院校数量排名靠前的 5 个省(市),分别是北京市(29 所),上海市(12所),江苏省(16 所),湖北省(14 所),陕西(13 所)。【3】
从办学实力看,我国 MBA 院校之间己经形成了三个梯队并存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以清华、北大、中欧和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院校,这些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并能够快速捕捉 MBA 市场的变化;第二梯队为是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商学院;第三梯队则是处于起步和逐步完善阶段的院校。
3.本土化教师队伍培养卓有成效。
MBA 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师资力量。MBA 教育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数量。“2004 年度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为数最多的人(35. 15%)认为他们在选择 MBA 或 EMBA 课程时的最主要依据是师资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提供高质量MBA教育服务的基本保证,高质量的师资是确保 MBA 项目成功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多数培养院校非常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除了派老师参加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一系列师资培训外,有的院校与国际着名商学院如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定期选派教师到海外学习深造。部分院校的 MBA 的课程除选用商学院资深的老师讲授外,也聘请水平较高的其他院校老师任教或企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导师,通过严格的师资选拔、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合作与引进多种途径,我国MBA 师资力量的质量和结构都有显着改善。
4.调整培养方案以适应需求。
为满足市场需求和发挥院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大部分培养院校会不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和调整。
更多学校注重细分市场,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探索 MBA 特色办学的道路,开设了较多的专业方向。传统的综合性的 MBA 项目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有行业特色的MBA 项目既强化了行业知识,又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另一方面,特色 MBA也解决了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问题。浙江大学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已经开设全球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GMSCM)、全球奢侈品管理(GLBM)、全球创业管理(GEP)等 MBA 方向。
大部分院校已经将培养方案模块化,比如除了核心课程模块以外,有的院校还有软技能模块、管理基础模块、整合实践模块等,这些模块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理,专注于对学生软技能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院校还设置了较多数量的选修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像清华大学的选修课共有 70 多门,7 大类,比如奢侈品营销、工业市场营销、广告管理学、整合营销传播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专业的选择。
5.本土案例库初见成效
为了实现全国 MBA 院校案例资源、师资、学术成果等资源的共享,2007 年 5 月,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在大连理工大学城里,致力于推动和提高中国管理案例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到目前为止,已有 1200 余篇文字案例和 28 篇视频案例进入案例中心的数据库。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每年还会举办至少两次案例师资培训和一次国际学术论坛,并将此活动作为常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征集优秀案例以丰富案例资源库。
部分培养院校对案例比较重视,成立案例中心,组织教师编写本土案例用于 MBA教学,希望将西方管理理念与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现在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截止 2001年,我国各 MBA 院校的案例库中共有案例 10849 个,其中院校自编案例 3025 个,自编案例最多的达到 820 个;编写出版教材 434 本,翻译出版教材 271 本,国内一些出版社引进了许多英文版 MBA 教材。
6.东西部 MBA 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日趋频繁
在全国 MBA 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的组织下,东西部高校对口师资培训为促进我国西部MBA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提高,开展“中国西部MBA师资开发及办学能力建设计划”,自 2008 年 6 月起支持中国 5 所东部沿海院校与 5 所西部内陆院校建立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院长办学能力与领导力培训、MBA 师资培训以及 MBA 项目职员培训。
2.3.2 中国 MBA 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 MBA 教育的历史还不长,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还不高,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 MBA 招生方式的不足联考体制弊端,限制优秀生源进入。中国目前实行的联考从本质上说将选拔变成了应试,不能有效地筛选人才。
2.培养方式的不足我国 MBA 院校目前明显地表现出培养层次单一的状况。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别将“管理精英”、“商界精英”作为培养目标之外,其他院校几乎全是“高级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等不具体而又非常相似的培养层次定位。这种“众校一面”的定位格局,导致生源构成、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就业去向的雷同和同质化竞争,同时使得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使 MBA 教育出现相对饱和的假象。更为严重的是,定位偏高而又缺乏办学实力的一些院校,由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导致 MBA 整体质量良莠不齐,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 MBA 教育的市场秩序。
3.多数大学培养形式雷同,培养无显着特色。一是没有突出 MBA 教育的实践型特点,课程设置与一般工商管理类研究生的没有太大差别,而且多数学校的 MBA 外语和政治课教学仍沿用公共教材与教学方法;二是院校之间的课程设置雷同,开设的选修课程数量没有形成和发挥自身的学科和行业特色。除国内清华大学等少部分着名高校外,教育部相对统一课程体系的情况下,课程都是围绕核心及必修、选修的体系设置,课程差异不大,创新课程及教学方式的没有得到鼓励与支持,当前各大学普遍提升学费同时,更应该继续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经历多年探索后,目前一些学校经开始考虑重新打造自己的 MBA 教育品牌。
4.MBA 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成为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捷径。对于目前的 MBA 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当今的很多评论较客观,比如 MBA 学生眼高手低,夸夸其谈,理论较全面,但实战经验不足;有些学生去外资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会发现 MBA 学生的英文水平差强人意。MBA 教育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也有些考生把MBA 当作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最便捷手段,这也是社会对 MBA 抱有负面看法的原因。
5.专业化分工程度不够6.师资队伍发展中的不足师资力量作为 MBA 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我国 MBA 教育发展道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 MBA 教育起步较晚,管理教育基础薄弱,加之受高校人事制度的制约,我国 MBA 师资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与 MBA 教育的实际要求相距甚远,MBA 师资力量不足及师资水平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仍是制约我国 MBA 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东部院校与中西部院校在在师资水平上有显着的差距;同时,我国 MBA 培养院校在授课教师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以及参与进修培训的强度和企业实践经验的多少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 MBA 教育质量良荞不齐的结果。
7.MBA 课程体系的不足
1)我国 MBA 课程设置的结构不科学主要表现为缺乏“软性”和综合性课程、院校特色不明显等。“软课程”是指开发MBA 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作为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教育项目,MBA 教育必须提供适当的“软课程”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情商、卓越的领导才能以及优秀的企业家精神”。我国 MBA 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缺乏诸如拓展训练、经营模拟实战、团队精神培养、商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软性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特别是方向选修课较少,学生的选择余地不大。同时,课程多侧重于营销、会计、生产等职能课程和数量分析课程,一体化和综合化程度不足,课程之间呈现条块分割的离散状态,协调与整合性不够。
2)MBA 案例建设滞后由于案例建设的相关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共享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着我国 MBA 教学案例建设。目前,有中国特色的案例库尚未建立起来,教学实践中的大多数案例选自国外。由于国情不同,这些案例在我国很难体现它的针对性和实际价值。一些自编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代表性、权威性和典型性;有的案例类似企业的宣传品,不具有 MBA 案例的商业价值,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3)教学内容相对僵化MBA 学生目的性明确,他们学习都带着问题而来,希望通过 MBA 教育提高管理水平,但由于不同的工作背景,学员中对 MBA 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另外,不同时期的学生行业分布也不同,僵化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索取,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4)缺乏适宜的教材现有的许多 MBA 英文版教材,因为与中国管理环境和企业的实践有较大的距离,适应性较差;而我国自编的 MBA 中文版教材大多取材于国外,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国内各类 MBA 教材基本都是由各院校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编写或翻译国外教材,由于编写、翻译人员实践经历不足,学术背景不一,编写和翻译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内容和解释也不准确。尽管我国的 MBA 教材在品种数量上已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尚没有被公认为适合我国国情并体现 MBA 教学内容宽、新、实原则的优秀精品教材。
8.管理体制的缺陷
1)政府计划管理过多,MBA 培养机构缺乏办学自主权MBA 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导向,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根据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 MBA 教育机构有较强的办学灵活性,能够自主地依据市场的需要设计教育项目、调整学费、招生规模与标准以及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然而,在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 MBA 教育的统一管理涉及到微观领域,如统一规定必修课程,各院校只能在选修课上实行修补,无法突出自身特色;招生人数的“计划性”、招生标准的“权威性”和“统一性”过强,使得 MBA 院校无法根据自身的定位和项目特点选拔生源。
2)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 MBA 教育的市场化运作要求我国 MBA 教育机构缺乏独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MBA 教育机构及其所在的管理(商)学院往往是通过与所在大学进行谈判,以争取 MBA 学费收入的分成比例。在师资和硬件投入较大的情况下,学院在 MBA 教育方面实际获取的效益并不明显,一些学校的 MBA 教育还处于亏损运作的状态。因此,部分学院在 MBA 教育市场调研、项目与课程开发、师资水平提升等方面所需要的经费和人员不足,造成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或陈旧落后,或盲目移植,甚至把 MBA 教育等同于学术型的管理硕士教育,致使MBA 教育质量低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此外,承担项目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的 MBA 教育机构在人事制度、考核与激励等方面的自主权不足,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收入分配结构尚未建立起来,使得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不高,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观念。
3)MBA 教育市场监管缺位近年来,国内对高水平管理人才的需求陡然加大,加之 MBA 教育高昂的学费,一些未获得MBA办学资格的学校或单位滥用MBA名义举办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班,国外或境外办学单位未经批准擅自招收MBA学生;有些MBA院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松 MBA 招生条件和文凭发放条件,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 MBA教育秩序,使得教育质量和市场化运作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国当前对于管理教育市场的监管体制存在较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在发放办学“牌照”方面十分严格,对各办学实体的限制太多,无法建立起有效竞争体制和淘汰机制,从而对现有办学机构的垄断地位起到变相保护的作用。同时,对于发牌之后的过程管理却一直没有跟上,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监督和认证体系,MBA 办学单位之间缺乏公平竞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造成好的学校办不好、坏的学校死不掉的现象。
2.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国外 MBA 项目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历程,然后阐述了中国 MBA 项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 MBA 项目发展现状及在招生、师资培养、案例建设等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