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地产员工职业生涯优化管理机制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21 共32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地产公司职业生涯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第2部分】房地产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绪论
【第3部分】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综述
【第4部分】JZ地产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第5部分】JZ地产公司职业生涯管理存在问题
【第6部分】JZ地产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对策
【第7部分】 地产员工职业生涯优化管理机制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 JZ 地产公司职业生涯管理现状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发现其存在问题。目前 JZ 地产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公司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重视度不够、系统性较差;缺少招聘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措施,使得员工进入企业后融合慢,工作效率差;企业培训方式、内容、覆盖面不足以满足不同层次员工需求,达不到培训目标;职业生涯管理缺乏激励措施,使其流于形式;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受限,人员储备不足,核心员工流失从而影响企业稳定运营;缺乏有效的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够及时对员工与岗位进行匹配;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跟踪、反馈系统滞后,影响员工对工作的态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优化措施。主要包括在员工入职前进行科学的职业性向评估,保证招聘到的员工最适合企业和岗位;科学进行人员储备,保证各岗位系列上有合理的人员储备;通过横向和纵向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保证员工各项能力综合发展,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效果评估和反馈制度,保证员工职业目标与企业发展保持平衡;引进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保证员工各种信息的及时更新,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管理目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拓展培训内容、方式,制定相应激励措施;制定发展、动态的职业生涯管理计划,保证员工顺利结束职业生涯。

  5.2 不足与展望。

  本文虽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对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进行的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 JZ 地产公司实际调研究,找出问题症结,并给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但是由于研究能力、条件、时间的限制,本文仍有很多不足。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虽然力求对 JZ地产公司的研究更贴合实际情况,但是由于信息传递的过滤性以及选择调查对象的不全面性,并不能保证得到的信息是员工真实的想法,有可能使得部分数据失真,影响调查结果。另外,本文采用的很多理论来源于国外,由于国内外内外部环境的差异性,使得部分理论在中国的适应性上还有待考虑;此外,由于时间关系以及本人的知识经验的限制,可能对 JZ 地产企业的员工生涯管理的研究不够深化。

  总体来说,通过对 JZ 地产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发现了目前 JZ 地产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虽然本文还有一些不足,但是希望以后继续跟进 JZ 地产企业的员工职业生,寻找出更适合 JZ 地产公司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制度,让 JZ 地产企业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 谢守成,郎东鹏。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Williams E S.Fairness Perceptions and Trust as Mediators for Transformations and TransactionsLeadership:ATwo-sample Study.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9.899-933.

  [3] Holland J L.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2nd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5.

  [4] Eli Ginzberg,Associates. Democratic Values and the Rights of Management. New York. ColumbiaPress. 1951.

  [5]Anne Roe.Occupation psychology[M].1957.

  [6] J M Perady, Bishop R.C. Career commitment functions, correlates, and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Studies, 1990.158-176.

  [7] J M Perady, M S Prezioso, D.P.Schultheiss.Attachment theory and Career Development: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M].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3.1995(3)。416-432.

  [8] C. Brooklyn Derr. Managing the New Careerists, London: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

  [9] William J. Rothwell, Henny J.Sredl. Professino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oles &Competence.2th ed. Massachusetts, HRD Press.1992.

  [10] 施恩着,仇海清译。 职业的有效管理(第一版)。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2.176-188.

  [11] D.M.Muchinsky and C.J.Monahan. What is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supplementary versus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M].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268-277.

  [12] 格林豪斯,卡拉南,戈德谢克着。 王伟译。 职业生涯管理(第 3 版)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30.

  [13]Atkinson,Carol.CareermanagemeniandtheehangingPsychologiealcontract. Career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2002. 7.13-14.

  [14] Marijke Verbruggen, Luc Sels,Anneleen Porrier. Unrave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need for external career counseling[J].Belgiu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Lewen. 2007.75.

  [15] Marijke Verbruggen, Luc Sels. Can career self-directedness be improved through counseling [J].Belgium: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2008.323.

  [16] PeterA.Creed, Tracy Fallon, Michelle Ho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er adapbility, person andsituation variables, and career concerns in young adults[J]. Journal of Vacational behavior. 2009.215.

  [17] 张添洲。 生涯发展与规划[M]. 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18] 戴良铁,刘颖。职业生涯管理简析[J].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0(8)。

  [19] 黄英忠。 人力资源管理[M]. 台北:三民出版社。1997.

  [20] 杜彬彬。现代企业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J]. 兰州学刊。2003(3)。74-75.

  [21] 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展。2002.225-229.

  [22] 张鲲。 基于职业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职业发展支持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3] 沈艺。 基于职业锚理论的“80 后”女性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2012.

  [24] 陈晶妍。 政府部门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兼论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责任意识[J]. 改革与开放。 2010.18.

  [25] 聂宜军。 企业实施员工职业发展规划管理的业务和系统设计[J]. 人力资源管理。 2013.01.

  [26] 廖泉文。 人力资源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7] S. R. Barley, Carrers, Identities, and Institutions. The Legacy of 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M].Cambridge, U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41-65.

  [28] D.T.Hall, Protean Career of the 21st Century [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0.1996(4)。8-16.

  [29] M. B.Arthur, The boundary less Career :ANew perspective for organizational inquiry[M]. Journal of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4.295-306.

  [30] P. H. Mirvis and D. T. Hall. Psychological success and boundary less caree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behavior . 1994. 365-380.

  [31] Gutteridge T.G, Leibowitz Z. B. &Shore J.E. Organiz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 1993.

  [32] Donald E. SuPerApproaches to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A.G Watts. D. E.Super & J.M. Kidd(Eds.)。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itain. Cambridge. England: Hob sons Press. 1995.
 

  致 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钟伟教授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导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从尊敬的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在多年的学习生活中,还得到了许多领导和老师的热情关心和帮助。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的几位同学给予了我很大帮助。

  在此,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为了我和家庭做出巨大的奉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