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相关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2-03 共4998字

  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

  一、小微企业以及小微企业信贷的定义

  (一)我国中小微企业的界定

  2011年6月,工信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作为我国最新的一部关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的法律,《规定》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中小微型企业的划型标准。该划型标准明确了小型、微型企业的标准,便于政府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比如文件中规定:批发行业的企业中,从业人员2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5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5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5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银监会以及Z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界定

  在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业务实践中,商业银行遵从监管机构的标准对所发放的贷款进行分类。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银监会也一再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中的小企业标准作出调整。2007年6月末,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印发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2007修订)》(银监发[2007]53号),重新规定了商业银行所应采用的小企业标准。该通知规定,按照金融授信方面的划分,银行统称为小企业的标准包括两种各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法人、个体经营户的企业,一种是对单户企业资产总额1000万元(含)以下和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另一种是企业年销售额3000万元(含)以下和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而2011年5月,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59号)中单独提出对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贷款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政策。从上述规定可知,银监会将单户授信总额在500万{含)以下的贷款视为小企业贷款。

  Z银行在银监会的指导意见下,制定了本行的小微企业信贷的标准,在《Z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管理办法(第二版)》中有如下表述:小微企业贷款是指授信金额(1) 500万元(含)以内的小微企业对公贷款和(2)个人经营贷款。其中小微企业对公贷款是指向小型、微型企业(具体指符合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规定的小型、微型企业)发放的对公贷款业务;个人经营贷款是指向从事合法生产经营的自然人发放的用于解决经营资金需求的贷款。可见Z银行在银监会的基础上,考虑到小微企业的经营特征,将个人经营性贷款也纳入到了小微企业信贷的范畴中,对银监会的标准进行了合理的补充。

  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特征

  (一)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需求急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相同的财务期限内大中型企业的贷款次数仅是小微企业的五分之一;但是大中型企业平均贷款金额却高出小微企业的200倍以上。小微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所需的信贷资金的金额也就相对较小。小微企业一般经营周期较短,决定了企业贷款的期限也较短。小微企业的经营比较灵活,对市场的反应较快,再加上小微企业处于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安排缺乏规划,因此对贷款的审批、投放效率要求较高,需求比较急迫。

  (二)企业实际控制人难以认定

  小微企业多为自然人出资成立的各种类型的组织机构,相当数量的小微企业是家族成员、少数的几个朋友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所以小微企业主(即实际控制人)的自身的信用水平、业务能力、管理能力乃至生活嗜好都具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是在小微信贷业务实践中,识别和认定小微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因为小微企业的登记注册流程较为简单,很多小微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出于各种原因,并未担任公司的法人代表,或者在公司章程中都不持有股份,使得实际控制人的认定困难重重。

  (三)企业信息不透明,违约风险高
  
  小微企业大多没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渠道,企业的非财务信息较难把握;小微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管理,没有完整可信的财务报表,且账户资金交易记录与实际经营情况往往脱节严重;再加上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往往难以-认定,银行获取小微企业的信息难度极大,很难正确的评价小微企业的风险水平。

  同时小微企业一般处于企业的成长期,面对竞争市场往往变化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在高成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
  
  三、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环境的因素

  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的构成部分,受到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直接影响,尤其是经济周期对小微企业的经营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小微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但相应的抗风险能力也较弱。在经济上行期,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充裕、盈利水. 平较高,且能够更快的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成长较快;但在经济下行期,市场低迷很容易导致小微企业库存增加,盈利水平下降,继而导致流动资金容易匮乏,经营风险大幅度上升。这样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也随之上升。另一方面,当前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方式以抵押为主,在经济下行期中,社会上的各类资产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小微企业贷款的担保也在减弱,从另一个方面放大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发挥着经济调节的基础作用,同时政府也通过宏观调控体系对市场施加影响。政府往往通过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等方式来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控。小微企业的经营范围往往较小,经营产品品种单一,获取融资渠道也比较缺乏。小微企业在面对经济政策的调整时,适应能力较差,相较于大企业更容易退出市场竞争,也更难在不利的政策环境中获得融资支持。

  (二)小微企业的因素

  小微企业作为小微信贷业务资金需求方,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造成了重要的影响。这些构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含:企业的实力、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信用状况等。

  小微企业的实力包含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财力、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等。生产销售能力体现的是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将所输入资源转换为产品、并将产品在市场中转换成经营效益的能力。财力体现的是企业的价值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也就是企业可动用的资源以及持续获取这种资源的能力。管理水平体现的是企业组织运行的效率水平,小微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经营特点,其管理往往缺乏制度性,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于企业主或少数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技术创新能力体现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持续竞争能力。

  小微企业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信贷业务的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别,包含而不限于融资的品种,金额,期限以及所能承受的融资成本等。小微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合适的融资需求。

  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是是否能获取信贷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小微企业的经营特征,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信用状况,更加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主个人的征信记录,所以企业、企业主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还款记录是贷款审查的关键。

  (三)银行的因素

  银行是小微信贷资金的提供方,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处于主导的地位。银行的授信政策,发展策略以及信贷产品设计等因素决定银行是否能在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的同时,有效的判断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控制小微信贷业务的风险。

  银行一般以年度为区间制定授信政策、发展策略,决定了该年度信贷业务的风险偏好和投放节奏。正确选择信贷投放的行业、客群在宏观层面保证信贷业务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合适的投放节奏有利于信贷业务风险的缓释和分散。

  银行信贷产品的设计决定信贷业务是否能够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也发挥着控制风险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授信金额、期限、担保方式以及还款方式等。

  授信金额和期限是否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以及经营周期相适应,担保方式是否能切合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还款方式能否保持合适的灵活度,都是小微信贷业务能否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向契合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贷业务的风险表现。

  四、相关理论综述

  (一)MM理论

  长期以来,国外的企业融资理论主要围绕企业最佳的资本结构的达成途径而展开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再到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其中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对企业融资最具影响力。

  Modigliani & Miller (1956) 提出MM定理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同时还包括后续加入的权衡理论、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Modigliani & Miller (1956)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中最先提出了 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所得税,且企业经营风险相同而只有资本结构不同时,公司的债务比率在(noo%的区间的任何变动,不会造成企业的资本总成本及总价值的任何变动,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该理论的假设前提是资本市场完全有效运作,且企业不存在破产风险、没有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但是在企业实际运作中,这种假设条件下的企业是不存在,所以依据此理论得出的结论是最佳资本结构与企业的价值无关。Modigliani &Miller(1963)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存在负债,那么由于负债而产生的利息是可以抵扣企业的税收,所以企业负债资本成本减少,则企业的价值增加,因此,修正后MM理论的结论为企业的负债越高越好,负债率达到100%则企业的价值最大.
  
  (二)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以MM理论为主线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是从微观的角度、以定量方法研究企业的融资行为,但是对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融资需求缺乏考虑,同时也忽视了企业动态情形下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资本结构的影响[22]。

  Weston & Brighan (1978) [23]提出了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弥补了主流理论在这些方面的的欠缺。Berger & Udell (1995) 对于企业金融成长理论进行修正,把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定义为企业的经营规模、资金需求量和信息约束等。该理论提出了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一般性规律,认为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经营规模、所需资金缺口大小以及信息约束等条件的改变,其融资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当企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时,自身资产规模较小,财务制度不健全,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融资能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狭窄。因此,企业只能选择主要依赖内源性融资。当企业继续发展,融资缺口扩大,而企业本身的经营规模也有所扩张,可作为抵押、担保的资产有所增加,财务制度也更为健全,融资渠道随之变得宽泛。金融成长周期模型期望能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出发,寻找和揭示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20世纪70年,随着乔治·阿克洛夫发表了《梓檬市场:质量不确性和市场机制》,揭示了交易双方中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对市场交易行为的以及市场效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随后这一信息不对称问题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理论随着学者们的研究不断深入。斯宾塞 (SPence, 1973)对劳动力市场上的信号传递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信息劣势的一方釆取何种对策来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而莫里斯提出了斯宾塞一莫里斯条件,试图找寻出邮别信息的要素或标准。罗斯(Ross, 1977)初次把信息不对称理论引入企业资本结构中,Ross认为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企业的经营者比投资者更为清楚企业的内部信息,经营者清晰的掌握了自己企业的经营状况、产品的市场认可情况,实际财务状况、企业员工素质情况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但是外部投资者却只能通过企业对外公布的信息来了解及判断企业的发展情况从而对企业进行投资,但是对外公布的数据信息有可能存在并没有真实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以在信息不对称下投资者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这种劣势地位的影响,投资人不能充分的评估、分析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情况,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四)信贷配给理论

  斯蒂格利茨和韦兹(1981)共同完成了 “不完美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的文章,文中指出在信贷市场上借款人比贷款人更了解自身的经营情况、管理水平及风险收益情况,因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是无可避免的。即使在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下,仍将不可避免的造成风险较大的企业获得资金,银行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当利率的提升已经不能完全起到客户选择并防范风险的时候,银行就不再将单纯抬高利率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手段,而是转而采取信贷配给的手段,即不愿意在高的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借款申请。银行在控制风险和提高收益的综合考虑下,往往附加各种条件,通过附加条件完成客户的蹄选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信贷配给的方式一般是两种情况,一是附加各种条件,诸如客户资信评级结果、贷款担保方式等,满足条件的可以获得贷款,不能满足条件的被拒绝贷款。二是减少信贷额度。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