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中国农村信用社是一个由农民、农业经济组织、农村个体工商业主等自愿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合作金融组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建立至今已 60 多年,一直以来作为支持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核心力量,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199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正式脱离,标志着农村金融改革的开始;2000 年江苏全省进行了信用社改革试点;2003 年发布的 15 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通知》,揭开了农村信用社新一轮试点改革的序幕;2007 年,党的十七大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创新,把农村金融问题列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鼓励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更好的充当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角色,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道路,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在这一系列改革的支持下,2012 年 12月,原 A 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
作为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完成了战略转型的宏伟目标、实现了经营管理上的跨越式发展后,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白热化激烈的同业竞争,更趋严格审慎的监管政策。其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前身的农村信用社到现在的农村商业银行,A 市农村商业银行的成长伴随着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国内国外因素的影响。从改制来看,一方面,这有利于改善 A 市农村商业银行外部运作环境,使银行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走上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为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提高银行系统风险管理能力、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推进,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农村商业银行规模小,资金少,地域性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风险突出等弱势日益凸显,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防控手段还相对比较落后,已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这些都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1.1.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理论意义上,风险内控机制研究是一个持久的永恒课题,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需采取的防控措施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相关理论的完善也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本文的理论探讨,对了解目前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表现、存在问题以及如何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一定的帮助。
二是在现实意义上,商业银行的风险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目前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和银行业内频发的金融案件,都要求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本文通过剖析改制后 A 市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及表现,对 A 市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相应的措施,以期在严密的内控机制下,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内控管理水平,提高同业竞争力,以适应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下的健康良性发展,对其他农村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在世界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欧美国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从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还是维护和改进方面,他们的管理水平始终位于世界前列。美国 CPA(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Accountants)于 1949 年首先正式提出了控制的定义,到 1978 年,科恩报告对内控体系提出了评价建议,1985 年以后,美国成立了 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f Treadway)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11].1992 年推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一文,经过 1994 年的修改该理论成为了内部控制文献的权威。国际金融界、会计界、企业界、审计界和监管部门普遍接受了 COSO 报告提出的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体系构成的三个目标、五个要素和三个方面的理念[4].
1998 年,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确定了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部控制的管理原则[3],2004 年,COSO 在《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提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说,巴塞尔委员会也提出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八大风险分类,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了商业银行领域[11].国外商业银行基本都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各类业务、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并根据各自特点和管理需要,对风险进行分类和管理。如摩根大通银行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和经营风险、权益分险,按照不同种类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在风险控制结构的设计上,主要考虑要保证银行能够形成强势的、信息充分的风险文化,使银行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能在风险和回报上进行平衡,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5].因此,降低和控制风险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银行拥有多元化和复杂的金融活动,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边界。由于其活动涉及高风险,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治理、透明度、问责制已成为确保世界各地银行业平稳的重要问题[2].在许多银行,内部控制是确定内部审计;但内部控制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审计工作,内部控制是银行日常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其本身的价值是标识相关风险的过程,采取措施以减轻风险。内部审计的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系统,加强了控制系统通过定期审查的一部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在固定的基础上控制一个组织的活动,包括中央和部门/分区级别。有效的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一个可靠的会计和信息系统的运行。在孟加拉国,对银行的分析表明,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能大大促进和改善商业银行的业绩[1].
1.2.2 国内研究动态
相较于国外对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研究,我国国内业银行对内控机制的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及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剧增,银行监管部门及金融市场都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对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中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目前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内控系统的观念与意识方面存在偏差[17];二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18];三是内控管理方面缺乏高水准的管理人才[17];四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28];五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尽完善[28];六是缺少风险管理科技平台[28];七是监督机制建设不健全[28].国内学者认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一是银行内控管理不完善,造成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脱节[12];二是银行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12];三是缺乏科学的外部风险评估机制[27];四是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和贷后检查机制不健全[27].而且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存在屡查屡犯的现象,这些小毛小病和小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就是柜员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懒惰性造成的,因此如何避免这些屡查屡犯的高频低危风险已成为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柜面风险内控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33].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学者对内控机制建设的研究对策主要有: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重视商业银行内部环境的治理[20];二、增强员工内控意识,培育良好的内控文化[9];三、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25];四、建立风险控制激励机制和内部考核机制,提升内控的有效性[31];五、创新内部审计制度和模式,推行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36];六、加强信息交流与反馈,健全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7]等。